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2章
    “媚娘,朕,朕,朕……”
    武后这么一哭,高宗惧内的本色立马便暴露无遗,直慌得手足无措,结结巴巴地都不知道在说些甚子了,至于先前的勃然大怒么,早已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去。
    “陛下,臣妾无能,不能为陛下分忧,臣妾,呜呜……”
    高宗这么一乱,武后的哭声立马更大了几分,泪水横流之下,还真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
    “媚娘这是说的啥话,朕岂会怪你,唉,莫哭了,莫哭了啊,不就是波斯复国一事么,再议也就是了,些许小事耳,何必如此。”
    高宗本身就有对外用兵的瘾头,自其上位以来,就没少对外征战,之所以拒绝波斯王父子的请求,并非其不想战,而是考虑到路途遥远,纵使战而胜之,于大唐本身来说,也无甚太大的利益可言,这才会拒绝出兵,此时被武后这么一闹腾,心中已是大乱,为求将武后安稳住,也就稍稍松了些口风。
    “父皇圣明,孩儿也以为波斯复国一事理当再议上一议才是。”
    高宗的本心其实并未改变,之所以稍松了下口风,也就只是打断先哄住武后的闹腾罢了,不过权宜之计而已,然则于李显来说,却是个顺水推舟的好机会,自是不肯放过,紧赶着便接口称颂了一句道。
    被李显这突如其来的一打岔,不止是高宗愣了神,本正哭着的武后也同样为之一窒,渐起的哭声陡然间因之弱了不老少。
    “显儿,此言何意?”
    高宗本以为李显是持反战之态度的,可一听李显此言似乎不像,自不免有些子糊涂了,顾不得再去安抚武后,狐疑地看了李显一眼,迟疑地追问道。
    “父皇明鉴,母后欲助波斯复国,乃是出于扬我大唐威风之考虑,出发点自是好的,儿臣也以为当得如是,前汉强盛不及我大唐,尤敢呼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而今我大唐赫赫雄风远在历朝历代之上,兵锋所向,无不披靡,区区一大食耳,实无足挂齿,所虑者,不过是路途遥远,利急战而不利僵持,倘若真欲战,那孩儿倒有个人选,必可胜任统军之责!”
    波斯湾自然是要占的,李显早早就在布局此事,也早已在琢磨着该何时动手的问题,本来么,按李显的计划,该是先扳倒了武后,稳定住国内形势之后,再着手去做这件事,然则武后既然打算在此事上做文章,李显倒也不反对提前动手,所不愿者只有一条,那便是李显绝不肯在这等关键时刻离开朝堂,除此之外,甚事都好说。
    “唔,显儿此言倒是有理,只是兵将安出?粮秣辎重又该从何而来?”
    若真能急战而大胜,高宗自也不会有甚反对意见,只是内心里却并不托底,故此,并未追问李显所荐之领军人选,而是问起了最关键的兵源与粮秣问题,毕竟河南、河北的灾情方才应付过去,朝堂实在是没多少余粮可供调用了的。
    “父皇,兵圣有云:兵不在多而在精,似此远征极西之事,兵多了反倒要误事,依孩儿看来,若是由河西副都督林成斌率两万众出征,便足以荡平波斯一国,至于粮秣辎重么,就由河西一地独自承担也无不可。”
    李显早就已规划好了远征事宜,心中有数得很,此时听得高宗问起,自是答得飞快。
    “这样啊,唔……”
    高宗对李显把握河西之事本就颇多顾忌,也早有心要慢慢调整河西一地的文武官员,此时听得李显如此说法,自不免有些心动,只是却又担心李显乃是正话反说,这便沉吟了起来,愣是没敢轻易下一个决断……
    第六百五十二章顺水推舟(下)
    河西之地极为重要,不仅是连接关中与西域的要地,更是俯视西域草原大漠之根本,河西有失则中原不稳,河西在握,则中原稳若泰山,高宗身子骨虽不行,然则深受太宗之影响,自幼喜欢军略,虽算不得精通,可军事常识却是不缺的,自不会不知晓河西的重要性,正因为此,高宗虽极欲调整河西之军政体系,却并不敢轻易着手,不单是顾忌李显的反应,更多的则是怕河西有乱,此时听李显自愿调动河西军马远征波斯,却是不能不多想上一些了的。
    “两万兵可堪用否?”
    高宗细细地想了好一阵子,到了底儿还是调整河西的心思占了上风,只是又担心两万军兵难以制胜,这便沉吟地开了口。
    “回父皇的话,灭大食一国或难,复波斯之国却是足用矣,兵再多,则后勤辎重恐难堪重负。”
    尽管早就料到高宗会作出此等抉择,可真等高宗问出了这么句话,李显的心中还是不免稍有些微微的失落,只是并未带到脸上来,而是满脸诚恳地拱手答了一句道。
    “林成斌此人朕虽不曾见过,却久闻其善战之名,由其率部出征,朕倒也能放心得下,只是河西乃是社稷重地,骤然调走如此多兵马,一旦有所不稳,却不是耍的,依朕看,不若就由王方翼调两万关中军进驻河西,以为增援如何?”
    一听李显如此说法,高宗倒也没提出反对的意见,点评了几句之后,话锋一转,又试探了李显一句道。
    嘿,老爷子的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些罢,刚掺完沙子,这回倒好,干脆玩起了肢解!
    李显的战略眼光远比高宗的半吊子水平要高出了老大的一截,高宗都能看得出的事儿,李显又岂会不了然于心的,对于河西之地,李显同样不想放弃,只不过李显早已别有安排,自是不打算在此时与高宗强顶,只略一沉吟,便已开口称颂道:“父皇圣明,有王将军率部为援,河西必可安矣!”
    “嗯,那好,此事便这么定了,唔,显儿以为何时出征为宜?”
    高宗原本仅仅只是想试探一下李显的反应,并没真奢望李显能同意,不过么,李显既是肯同意,高宗自是不会错过了去,这便甚是欣然状地下了定论,颇有些子迫不及待之嫌疑。
    “父皇明鉴,如今寒冬将至,道路将封,实不宜动刀兵,依孩儿看来,明春起行或相适宜,此儿臣之浅见也,还请父皇圣裁。”
    李显多精明的个人,又怎会不明白高宗的心理之变化,但却并不放在心上,只因真想将河西这么块铁板拆散了去,那可是需要不短的时间的,而时间对于高宗来说,却已经没有多少了,最迟明年的此时,高宗就已将彻底卧病在床,又哪有甚精力再去折腾河西之事,再说了,派到河西去的王方翼虽只在李显麾下效力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却早已暗中投效了李显,至于其麾下诸军,原本就是凌重一手训练出来的,也是李显的嫡系人马,左右变来变去都是自家的队伍,于李显来说,实在无甚太大的区别,自是乐得给高宗一个满意的答复。
    “明春么?好,朕意已决,就明春发兵!唔,媚娘,朕如此处置该是无错罢?”
    既能达成肢解河西军政体系的目的,又能扬威于域外,高宗自没有不准之理,然则决断方下,高宗突然又想起了武后还在一旁不曾表过态,心不免又是一虚,赶忙出言问了一句道。
    “陛下圣明,臣妾别无异议。”
    武后的本心是想借着远征一事,将李显光明正大地排挤出朝堂,至于远征本身,武后倒是并不看重,只因此战是输也好,赢也罢,对朝局来说,并无实际的影响,眼下高宗与李显既已达成了一致意见,最主要的目的显然已是无法达成,心中自不免有些悻悻然,只是这当口上,却也没旁的法子好想,也就只能是抹了把眼泪,红着眼称了声颂。
    “嗯,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显儿素来善战,此事便交由尔掌总,回头朕便给尔旨意。”
    能如此顺利地平息了母子之间的争端,又能不露声色地达成初步瓦解河西军政体系之隐蔽心愿,高宗自是满意得很,唯恐夜长梦多,自是不欲久留李显,这便隐语带逐客之意地说了一句道。
    “父皇圣明,儿臣自当竭力以为之,只是儿臣目下正忙于海外良种之推广,精力所限,若有疏漏处,反倒不美,此情此心,还请父皇明察。”
    高宗的逐客之意,李显自不会听不出来,然则李显却没打算就这么走了,开啥玩笑,“代价”付出了如此多,没捞点好处就走,那亏岂不得吃大了去。
    “唔,那倒也是……”
    李显这么一说,高宗可就有些头疼了,要知道河西军可是李显一手操练出来的精锐之师,他若是不肯出面,旁人要想调动这支部队怕是没那么便当了的,故此,虽明知李显此言有着讨价还价的意味在内,可高宗还真就没得奈何,沉吟了好一阵子,也没敢强硬压下。
    “父皇明鉴,陈州刺史林明度久历宦海,既有牧一方之能,又有掌户、礼诸部之经验,实难得之大才也,若能将其调回朝中,协助儿臣调理各州之推广事宜,儿臣便可抽身军务,细细筹谋了去,早则半载,迟则一年,定可叫波斯复立无虞。”
    该伸手时就伸手,这一点上,李显素来是不会多讲客气的,不过么,考虑到武后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地盯着,李显也没趁机狮子大开口,而是仅仅提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请求。
    “林明度么?唔,媚娘,朝中诸部尚有甚缺否?”
    高宗虽久不理政,可对于当过一人户部尚书的林明度还是有着一定的印象的,也知晓其乃是李显的忠实手下,不过么,高宗却是并不在意,左右如今李显在朝中的势力依旧偏弱,虽已能对武后有所制衡,却尚达不到高宗所设想的平衡之状态,有鉴于此,高宗自是乐得以此条件来换得河西的出兵,只是武后尚在一旁,高宗自也不好随随便便就答应了下来,这便试探着问了武后一句道。
    “回陛下的话,朝中各部方才调整已毕,并无实缺,显儿既是看好林明度之才,那便放东宫里用着好了。”
    武后自是不愿李显的势力再度膨胀,这便假作沉吟了一番之后,给出了个建议道。
    “显儿,你看这样可行?”
    东宫属官地位倒也算不低,只是比起朝臣来,却是要低了不少,以林明度的资历而论,到东宫任职显然是有些屈了,高宗自个儿都有些子看不过眼,可又不好说武后的不是,这便将问题抛给了李显。
    “父皇明鉴,据儿臣所知,吏部侍郎苏起方才告了丁忧,手续虽尚未办妥,可缺却已是出了,依林明度之才,任之绰绰有余,儿臣恳请父皇恩准。”
    东宫属官除了寥寥几位之外,基本上都不够上朝之资格,而那些位子如今早已是都有了人,压根儿就腾不出位置来,很显然,李显要林明度归来的目的,便是要其上朝参政,以壮声势,自是不肯同意武后之安排,这便甚是诚恳地出言请求道。
    “如此……,那就暂定也好,不行将来再调整也成,回头朕便令吏部发了调函。”
    高宗偷眼看了看武后的脸色,见武后只是眉头微皱,却并未出言反对,这便沉吟着答应了李显的要求。
    “父皇圣明,儿臣告退!”
    事情能这般解决了去,虽达不到预先的设定,可多少也能算是有所得,李显自也就懒得再多计较,这便称颂了一声,出言请辞道。
    “嗯,去罢。”
    这一见李显并没有再提出甚旁的要求,高宗暗自松了口大气,唯恐夜长梦多,自是不会多挽留李显,只是点了下头,一摆手,示意李显自去不提。
    “媚娘,这些年来,朕的病始终不见大好,全都是靠你一人支撑朝局,实是辛苦了,朕颇为过意不去,唔,显儿颇具英才,只是这脾气却……,罢了,媚娘你就多担待些罢。”
    李显虽是已去,高宗却并未就此松懈下来,只因武后尚委屈地端坐在一旁,那等哀怨之状生生令高宗的心都不禁为之一抽,斥责的话自然是说不出口的,哪怕明知此事的根由其实是在武后的身上,却也只能故作不知,没奈何地苦笑了一下,甚是委婉地劝了一句道。
    “陛下圣明,臣妾自当全力辅佐显儿成才,断不敢负了陛下之重托。”
    武后省时度势之下,认定此番之事的结局已是难改,自是不愿再在高宗面前失分,这便款款地起了身,朝着高宗便是一福,甚是诚恳地回答道。
    “嗯,媚娘能这般想便好,朕无忧也。”
    明知道武后此言口不应心,可高宗却也没得奈何,只能是好生嘉许道。
    “陛下,臣妾突然想大明宫了,一离京师已是多年,臣妾思乡矣。”
    先前的事情既已揭过,武后自也不愿再多纠缠,起了身之后,便即脸显哀婉之色地进言道。
    “嗯?”
    高宗显然没料到武后会在此时提起要回长安的事儿,竟自反应不过来,就此愣在了当场……
    第六百五十三章相位之争(一)
    仪凤二年十月初三,帝下诏为波斯复国一事出河西军两万,由河西副都督林成斌为帅,萧三郎副之,令太子李显总揽出征事宜;十月初五,帝下诏归京,太子并群臣从之,留洛阳府尹骆宾王为东都留守,十月二十八日,帝进大明宫,后随之,独留太子于皇城,由是,政分两端,出自东宫为谕令,出自大明宫为懿令,音虽相近,意却大不相同,好在双方似乎都保持着一定的克制,交叉令谕之事甚少发生,大体上来说,李显关注的是各州的农、林之事,而武后则瞩目于各州的财税、刑罚诸般事宜,彼此间保持着种默契的对峙之格局,帝心遂安,不再关注朝局,一心只在大明宫中将养病弱之龙体。
    两强对峙的政治格局下,和平从来都不会是主旋律,争斗方是根本之核心,朝局方才平静没多久,仪凤三年的正月方过,侍御史李適便一本将中书令李敬玄给参了,罪名是纵子为恶,横行乡里,后闻之怒,召李敬玄入大明宫责问,李敬玄呐呐不能言,后怒,贬其为虞州刺史,着有司收押其为恶之诸子,中书令之职遂缺,后阴令贾朝隐等人上本,荐刑部尚书武承嗣为之,消息传出,李显震怒,急招张柬之、狄仁杰二心腹重臣入东宫商议对策。
    “都说说罢,此事当何如之?”
    李显很恼火,还不是一般的恼火,在他看来,武承嗣不过猪狗一般的东西,居然也妄想入主中书省,这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别说任中书令了,便是他如今所担当的刑部尚书都是靠裙带关系爬上去的,压根儿就是餐位素食,除了拍武后的马屁之外,屁的本事都没有,真要是让他当上了宰辅,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当然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如今政事堂的形势极为的微妙,李显实不敢掉以轻心。
    政事堂现有的七大宰相中,越王李贞就不消说了,那绝对是个枭雄之辈,断不是李显能指使得动的,不可能指望再像上抓住其把柄,而贾朝隐则是武后一党的铁杆中坚,再算上日渐倒向武后一边的薛元超,剩下的裴行俭、戴志德、郝处俊、裴炎这四人与李显关系倒是都不错,可问题是这四人无一是李显的嫡系心腹,也不是李显能轻易指使得了的,若是真让武承嗣上了位,那后果怕是不堪得紧了些,出自李显之手的谕令再要想顺利通过,怕是没了可能,故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李显都绝对不会同意让武承嗣入政事堂任事,更别说让其担当专管拟诏的中书令一职了的。
    “殿下莫急,依某看来,此事尚不到定论之时,除我等各自努力外,关键还在两人身上,其一么,便是陛下之心意,至于其二,则是在郝相之态度,若是郝侍中能封回娘娘的懿旨,此事尚大有可为之处。”
    形势虽严峻非常,可张柬之却并急躁,手捋着胸前的长须,慢条斯理地分析了一番,指出了应对的关键之所在。
    “孟将(张柬之的字)兄所言甚是,关键的关键还在郝侍中肯出面封回懿旨,若不然,事情恐将棘手矣。”
    狄仁杰同样看出了事情的关键处,只是他并没有抢着回话,而是等张柬之说完了之后,方才着重地点了一句道。
    “嗯,本宫亦作如此想,只是郝相素性耿直,非轻易可以交道者,本宫固然会去一试,却乏十足之把握,至于父皇那头么,现如今本宫便是要见其一面都难,不到最后关头,本宫暂时不想将此事捅将上去,而今之计,本宫以为还是该着落在自身努力上,唔,这么说罢,本宫打算推出狄公为人选,与之打擂台,不知狄公可敢为否?”
    李显本就擅谋,狄、张二人能想得到的,他自然也能,不过么,对此,李显却是另有看法,并不以为如此行了去,便可确保无虞,这便另辟蹊径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唔,如此确也使得,怀英老弟资历是够了,能力也不差,任宰辅倒也可行,至不济也能将水搅浑了去,大明宫那头也未见得一准能占到便宜!”
    李显此举摆明了是要与武后打擂台,风险自是有的,然则在张柬之看来,却也大不到哪去,这便捋了捋胸前的长须,率先出言赞同道。
    “多谢殿下抬爱,若出私心,微臣自是乐于从命,然,此时尚未到微臣入政事堂之时机,强自为之,恐遭圣忌,反倒不美,不过,微臣倒是有一人选,或可抑制大明宫之野心。”
    宰辅之位乃朝臣所能升至的最高地位,但凡为臣者,没谁不想爬将上去的,狄仁杰自也不例外,然则他并未被此从天而降的巨大馅饼砸晕了头脑,而是语出诚恳地解说了一番,委婉而又坚决地拒绝了李显的提议。
    “哦?狄公有何人要荐么?且说来与本宫听听。”
    李显之所以抬出狄仁杰去竞争中书令一职,自是有着几分的把握在,尽管不算太高,可若是运作得当的话,还是有着一定的希望的,倘若狄仁杰真能入主中书省,对李显的帮助之大,自是不消说了的,只是狄仁杰既是不愿,李显自也不好强求,这便眉头微微一皱,疑惑地追问了一句道。
    “殿下,此人如何?”
    狄仁杰并没有将所荐之人的名讳道将出来,而是蘸了下面前茶碗里的茶水,手伸得笔直,在李显的面前写上了个人名。
    “好计!此策可行!”
    张柬之不愧是智谋之辈,只扫了眼人名,立马猜透了狄仁杰此议背后的涵义之所在,不等李显表态,他便已是击节叫好了起来。
    “唔,也罢,就算便宜了那厮好了,本宫这就办了去,其余诸事就烦劳二位先生多多费心了。”
    正所谓响鼓不用重锤,尽管狄、张二人都不曾将整体计划说出,李显却已彻底了然于心,但却并未立刻表态,而是在心中将各种应对之策细细地比较了一番之后,这才有些不甚情愿地点了头,丢下了句交待,便即起了身,自行摆驾出宫去了……
    武后谋求中书令一职之事尽管尚未在明面上展开,可消息灵通之辈却是大多已然知晓,事关朝堂格局之骤变,关心的自不仅有东宫一方,越王李贞同样对此头疼万分,不为别的,只因真要是武承嗣再入了政事堂,武后那头便已能握有三票,李贞的重要性无疑便要遭到彻底地削弱,至少是不可能再像往日那般以超然的态度面对武后与李显之间的争夺,而这,显然不是李贞乐意见到的局面,故此,一得到消息,他连轮值的政事堂的差使都顾不上,请了个病假,便即匆匆赶回了自家王府,将陈无霜与裴守德两位心腹急招了来,紧赶着便议上了。
    “……,消息便是这般,都说说罢,此事孤该如何自处?”
    李贞在外人眼中,永远是稳若泰山一般的形象,可在陈、裴两位心腹面前,他却是懒得伪装,气色黯然地将所得之消息复述了一番之后,便即阴沉着脸问了一句道。
    “王爷明鉴,小婿以为武承嗣其人无论德才与资历,皆非中书令之佳选,东宫那头对此必有反弹,我等暗中推波助澜一番,叫此事黄了去也不是不可能。”
    陈、裴二人一听消息如此,自是皆暗感心惊,彼此对视了一眼之后,由裴守德率先开了口。
    “若真如此简单就好了,此策孤不是没想过,惜乎难成,而今大明宫中那位既有临朝之权,又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手下也不乏摇旗呐喊之辈,真要强行为之,东宫那头怕也难有大作为可言,此议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