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0章
    “恕在下直言,照在下多年为官的经验来推测,不足十万人受灾中央根本不会放在心上。而今是因为这些灾民逼到京城大门口,又截断了京奉线铁路,所以才引起北京方面重视。因此,此次京城调拨下来的赈灾物资,总计最多只有十五万,最最多也决计不超过二十万。”吴立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
    “是吗?”袁肃眉宇紧蹙了起来,他这时才明白吴立可之前所说的意思。
    与其用这十一万元赈济款购买粮食延续难民的生存,还不如下定决心直接用这笔款项疏导难民。购买粮食只是一时之计,总不能养着这些难民一年半载的时间。而只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源,让这些难民能自行生活,方才能化解这次灾情。
    “在下可不敢诓袁大人,上面能下来二十万已经是阿弥陀佛了,再多也不可能多出哪里去。说来,中央那边也是没有多余的钱,国家大局未稳,南方一片涣散,即便有钱也要用来稳定国家,哪里会把这几万灾民当作一回事?”吴立可意味深远的说道。
    “听吴大人这么说,彷佛已经心坏成策,还请明示一二。”袁肃想了想之后,最终决定听一听吴立可的打算。处理这次灾情他是有责任在身,越早解决这件事,对自己越好,更何况自己也感觉到十一万元能够办很多事,若是单纯的收购粮食,到头来这笔钱终究是被那些黑心的粮商给赚去了。
    “昨日早上开会时,袁大人您也说过,赈灾最重要的无非是治和养,最终目的是疏导这些灾民能够落地生根或者返回原籍,不至于见天的困在关口等着救济。现在袁大人有了资金,那赈灾之事就好办的多,按照以往的惯例,在下倒是可以提出两个屡试不爽方法。”吴立可一副头头是道的样子说着。
    “是何办法?”
    “其一是袁大人给每一个灾民派发一笔钱或者一袋粮食,让他们返回原籍。这个办法最快速也最直接,自古以来的赈灾都是这个法子。其二则是以这十一万元为本钱,拉拢地方士绅合资开办项目,吸纳这些难民的劳动力。”
    袁肃自然相信这两个法子是官府屡试不爽的办法,第一个办法既简单又迅速,即便是治标不治本但也能很快给上面一个交代,至于第二个办法比第一个办法好,但是只适用于难民人数不多的情况。现如今外面有七万多人,这么庞大的人群怎么可能说吸纳就吸纳?
    更何况,合资开办项目也要能周转盈利才行,否则依然无法持之以恒的起到安民目的。
    “给难民派发一笔钱、一袋粮食让他们回去,如何确保他们回去之后能恢复生活?倘使不能恢复生活,那他们去而复返,岂不又成了一个问题。”不等袁肃开口,站在一旁的陈文年忍不住向吴立可询问道。
    “陈大人所言极是,多少年官府赈灾无不考虑这个问题。事实上导致逃荒的原因不仅仅是天公不作美,有时候也是因为一时周转不灵。给难民派发一笔钱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周转,同时再与受灾地区的县府联络,下令县府做好接应、安顿的准备。”吴立可说道。
    “一时周转不灵?这可未必如是。若是真正的天灾,而且灾情十分严重,你叫这些老百姓如何周转?”陈文年没好气的说道,他总觉得吴立可的话一派陈腔滥调,根本不可能彻底根治眼前的问题。
    “唉,陈大人,若是按照您这么想,赈灾永远是无底洞,不仅填不满,而且还会滋生难民的刁性。说到底,天灾人祸总有过去的时候,他们逃荒在外已经这么多时日,故里的情况或许早有好转。只消各地官府与当地豪绅联络联络,放宽一些税费,许一下借贷,日子勉勉强强总能熬过去的。”吴立可可以在袁肃面前装孙子,但是在陈文年面前却摆出一副倚老卖老的姿态,说话时颇有居高临下的意思。
    “这些都只是草率的为了表面工作,长此以往只会祸患积深。”陈文年对吴立可说话时的态度很不舒服,变了脸色向吴立可呵斥道。
    “历朝历代,赈灾无非皆是如此。若陈大人还有更好的办法,在下愿意洗耳恭听。”
    陈文年顿时语塞,他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但却打心底里不认同吴立可的办法是好办法。
    这时,默然许久的袁肃抬了抬手,止住了二人的争吵,他语气冷静的说道:“双管齐下,或可有所作为。即便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多多少少能解决部分的问题。至于剩下的问题,就只能等中央调拨赈济物资再另行安排。”
    吴立可和陈文年立刻明白了袁肃所谓“双管其下”的意思,那就是一边派发钱粮遣散难民,一边开办项目吸纳劳动力。就目前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而且比单独用一个方法安置难民要好的多。
    第85章,初露野心
    “袁大人果然奇思妙想,双管齐下一定能水到渠成。”吴立可换上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毫不掩饰“拍马屁”的意思说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临近各地都不景气,又能开办什么项目?而且显然不能是小项目,大项目的话前前后后筹措繁复,兼顾众多风险,一时半会还不能立见成效,如何能吸纳这些难民安置下来?”袁肃再次问道。
    “这件事说难办也不难办,说不难办也得看是谁来办。”吴立可绕口令似的说道。
    “此话怎讲?”
    “袁大人,其实早几年咱们临榆县以及附近的抚宁县、卢龙县都有过大兴实业的打算。从前年年中到今年年初,在下与抚宁知县……哦,是县长,在下与抚宁县陶县长多次会晤,正打算集两县之力办两个大项目,其一是修建洋河水库,其二是共同承建南戴河大码头和附属的砂场。”吴立可说话时的表情渐渐显得一丝不苟起来。
    “洋河水库?南戴河码头和砂场?这果然都是大项目,而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莫非是因为资金原因而最终不得实施吗?”袁肃追问道,诚实地说他对这两个项目很感兴趣。不过他印象中倒是记得洋河水库修建于一九五九年,洋河可是属于内陆较大的河流,对于一九一二年现阶段的工业水平,实在是有一定挑战性。
    “资金确实是一方面,不过因为是我们两县合力,勉勉强强还是能凑够第一期预算。原本的计划就是筹一期修一期,五年之内应该可以完工。主要的原因是水库要引进洋人的水车发电机械,我们先后与法国、花旗国进行交涉,哪里知道洋人狼子野心,说要由他们负责承建并经营发电厂才肯出让机械。”吴立可哎声叹息的说道。
    “之后呢?”
    “袁大人您可不知道,我们两县筹集的第一期资金是二十万,法国人承建要三十万,花旗国人承建要二十九万。这算个什么事呀?分明就是坐地起价!不仅如此,还要把发电厂的经营权让出二十年,二十年呐!洋鬼子就出一个发电的机械,就硬生生的剥削咱们二十年,别说二十九万、三十万,除非他们免费承建,否则换做谁都不会答应的。”吴立可越说越有情绪,语气愈发显得铿锵起来。
    “这买卖确实不能做,洋人奇技淫巧自居,就是打算漫天要价来侵害我中国权益。”陈文年表情肃然的附和道。
    “那码头和砂场呢?”袁肃不动声色的又问道。
    “咱们临近沿海的地方,采集海砂本来就是一项生计,码头亦如是。去年年中时南戴河码头倒是建起来了,可是相隔不远的北戴河多是洋人的教区和侨民居住地,那些洋商为了保证自己港口码头的生意,与所有到山海关港口的船只签订条约,只许去北戴河靠岸,否则一律终止商贸往来。很多外地的货船就是靠跟洋人做生意来谋生,无奈之下只能跟洋人签约。好端端的南戴河码头硬生生的被挤垮了。”吴立可无奈的摇着头,唏嘘不止的说道。
    “洋人当真是欺人太甚。”陈文年咬牙切齿的说道。
    “南戴河码头到现在还欠几家银行几万元钱,因为资金短缺,开办杀场也成了泡影。”吴立可继续诉苦的说道。
    听完吴立可的一番话,袁肃心中渐渐明白了对方之前所说的那句话的意思。
    临榆县和抚宁县势单力薄,没办法跟洋人作对,虽然地处交通枢纽所在地,可重要的交通线路都被洋人掌握,因而财政上也是十分窘迫。
    洋河水库和南戴河码头可以说是民族自力更生的两个工程,这两个工程也确确实实利国利民,而且就工程的规模来说也绝不算小。像吴立可所预料的那样,修建水库需要五年时间,足以解决一大批就业问题。南戴河码头虽然是与北戴河的洋人有竞争,可只要把码头做起来了,同样能够养活许多人,要知道码头衍生出来的周边产业可是非常之多。
    总的来说,这两个项目都是因为洋人的干扰所以才告吹。洋人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全然是不把临榆县和抚宁县的地方官放在眼里。
    而现在,他身为东直隶护军使,又是大总统的侄子,背后还与英国人有一份交情,若是由自己盘下这两个项目来做,必然是能够办成此事的。洋人就算再嚣张,也不至于明目张胆的干涉中国内政。
    他甚至可以通过雷诺森的关系,周旋一下子这两个项目与北戴河洋商之间的冲突。
    这些都不是问题,而唯一的问题是他还没有伟大到这种程度。
    袁肃心里有一个结,那就是山海关并非他的地盘,此番前来是奉命主持赈灾,一旦灾情稳定下来自己早晚还是要返回滦州。他把十几万的资金投资到临榆县,前前后后还要为这件事与洋人周旋,最终得到好处的却不是自己!
    表面上来看这属于道德的考量,但实际上这其中还有能力与功利的影响。
    一方面没有这种高度硬要做这样的事,只会是打肿脸充胖子;另外一方面是中国很快陷入兵荒马乱的局势,不是你吃他,就是他吃你,现实是不容许存在这份道德心。
    不过,在一番沉思之后,袁肃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我明白吴大人的意思了,这件事若是让我来办,我倒是有七八分的把握。我在滦州那边与洋人还有几分交情,约出来大家四四六六说清楚,未必不能成事。然而我手头上也只有这十一万的资金,再者其中还有一部分已经购买了粮食,更何况也不能把所有资金都拿来办项目,要知道难民们现在只盼着有一口饭吃,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好赈济工作。”
    袁肃在说话时故意显出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更兼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给人的感觉就彷佛是百分之一百可以吃定洋人。
    “若袁大人真能重新主持这两个大项目,我临榆县与抚宁县大可再进行一次筹资,必定能助袁大人一臂之力。在下保守的估计,单单洋河水库的工程足以解决一万难民的安置,而南戴河码头和砂场只要形成产业的规模,一样能够保证数千人有饭碗。”吴立可有几分激动的说道,对于他来说这两个项目绝不是政绩也不是缓解灾民问题这么简单。
    正如袁肃所说的那样,洋河水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单单水力发电一项就能给两个县城带来巨大的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了,税收也就提高了,顺便从中还能谋取不小的红利。更别说水库提供的灌溉、供水、渔业所带来的众多利益。
    袁肃嘴角露出了一个意味深远的笑容,语气欣然而轻松的说道:“是吗?你们两县能在多久时间里筹集这么庞大的资金?”
    吴立可盘算了一下,继而说道:“若是有袁大人出面,快则半个月,慢则一个月,最最迟也迟不过两个月。关键是官办商营,只要把经营权放出去,这么大的工程,其中的利益谁都清楚,足以引来许多商号的投资。”
    袁肃缓缓的点了点头,渐渐换上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不疾不徐的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而且我对这两个项目的的确确很感兴趣。重要的是这两个项目不仅利国利民,还能解决眼前难民的困境。这样吧,今晚你找几个行业内的熟人来,我们详细讨论一下。”
    吴立可眼睛顿时冒出金光,难掩兴奋的连忙应道:“哎呀呀,袁大人真是我们临榆县的救星呀。好,好,在下一定安排好今晚的会面。”
    一旁的陈文年总觉得这件事情大有不对劲,本欲开口说话,不过却被袁肃递来一个眼色,只好欲言又止。
    吴立可察觉到袁肃对陈文年使眼色,心头不由自主生出一股疑惑。不过这些事他又不方便明说,只能暂时埋在心里。顿了顿之后,他脸上依旧挂着笑容问道:“那么,袁大人若没有其他吩咐,在下这就告辞先去准备准备?”
    袁肃颔首道:“那就先这样。”
    吴立可正要转身离去时,袁肃忽然招了招手,又补充的询问道:“哦,对了,我一直有一个私人问题想要请教吴大人。”
    吴立可笑呵呵的说道:“请袁大人示下。”
    袁肃好整以暇的说道:“你与山海关镇守吴大人同宗,不知道你们二人可否是本家?”
    吴立可笑道:“哪里哪里,在下已经在临榆县任上有十五年之久,吴大人是八年前才调任山海关总兵。袁大人听我二人的口音也应该知道不是本家了。”
    袁肃深意的笑道:“原来如此,这样也好。那么,我就不送吴大人了。”
    起初吴立可并没有把袁肃最后的询问放在心上,只当是闲聊家常话罢了。不过当他走出行营大门时,心头猛然浮起了一丝丝的凉意。
    他意思到重点不在袁肃的问话,而是在于临走之前袁肃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客气话。他分明记得袁肃说了一句“这样也好”,自己与吴承禄不是本家,这又有什么可“好”的地方?
    适才整个谈话的过程中,袁肃时不时都会闪现出令人费解的表情和情绪。回想起来这次谈话确实有很多诡异的地方,其一是袁肃为什么这么爽快就答应重新主持两大项目?其二是赈济款的问题,对方却没有请吴承禄来参与商议,好歹山海关镇守使才是本地最高军政长官。
    当然,最奇怪的还是袁肃最后那句话,就好像他与吴承禄有什么仇恨似的!
    在打道回府的路上,吴立可坐在轿子里一直心神不宁,他对袁肃最后那句话的第一反应,那就是袁肃似乎是要对付吴承禄一般。可是这仅仅是猜测,单凭这些模棱两可的细节,任谁都无法猜出确切的情况。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件事终归在他心里留下了惦记。
    与此同时,在吴立可离开之后,陈文年犹豫了一阵,随即还是找到袁肃问道:“大人,难道你真要把这笔筹集上来的款项用来投资洋河水库和南戴河码头?”
    袁肃早先就看出陈文年心有芥蒂,他没有急着回答对方的话,反而问道:“公台兄,难道你觉得这两个大工程不算好事吗?”
    “既能利国利民,也能解决不少难民的生存问题,这确实是好事。只是……”陈文年没有多想什么,直接的说道。
    “只是这里不是我们的地盘,我们花这么多的心思财力,最终是为他人做嫁衣,对吗?”袁肃没等陈文年把话说完,接过话来先一步说道。
    “唉,没错,正是如此。袁大人你或许会怪我私心过重,可您也要弄清楚,上面派您来负责赈济已经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缘由,现在居然还要给当地的县府做好事,若仅仅是一些小工程也就罢了,偏偏还是这么庞大的工程,我们图个什么呀?”陈文年深沉的说道。
    “你说的没错,一点都没错。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例外。现在困在关口的难民是需要我们来体恤,我也愿意把这笔钱全部投在赈济上来。但如果能在帮助这些难民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自己,这岂不是两全其美?”袁肃语气很平静的说道,他的脸色就彷佛在慢慢展开一项计划或者一个阴谋似的。
    “大人,你前面的话我明白,后面的话我也明白,但前面和后面放在一起,我却不太明白。”陈文年拧着眉头,一脸疑惑的说道。
    “事实上我根本不在乎这十一万的赈灾款怎么用,用来投资也无不可。所有的问题无非就是我们无利可图,既然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要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一切不都是迎刃而解了吗?”袁肃很冷静的说道。
    “大人,你莫不是……”陈文年顿时恍然,叹声说道。
    “有机可乘,自然要当机立断!”袁肃的语气露出几分锋芒。
    第86章,偏远事故
    当天晚上,袁肃与吴立可再次会面,吴立可向袁肃引见了三名本地的大商户。一人是本地亨通钱庄的大老板,一人是从业多年的建筑工程商,另外一人则是一家海运公司的总经理。
    这次会面商谈的内容不算很深入,先是了解官府向民间集资的大致情况,随后又谈到洋河水库和南戴河海港工程的初步计划。如今民间集资是有一定难度,不仅仅是两县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同时还因为前年集资造成众多商户亏本,至今心里还有阴影。
    不过吴立可和亨通钱庄的大老板先后做出保证,只要是袁肃下定决心办这件事,再次筹款并非没有可能,无非是筹多筹少的问题。至于少了也不要紧,两县还可以向北京、天津等地的大银行、大钱庄进行贷款,哪怕勒紧裤腰带都会把款子凑齐全。
    关于洋河水库和南戴河海港的工程前年就有过详细的方案,尤其是南戴河海港本来是已经建成,后来遭到洋人的排挤而荒废了。如今南戴河那边的港口、船坞都还在,只要稍微进行收拾翻修即可投入运营。
    当然,南戴河海港目前只是初具形状,原来的计划就是边修边营,修一期营一期,如果要形成真正的规模,还得继续投资扩修。不仅是扩修码头,还要修缮连通码头的马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海港成为有便利、有效率的现代化港口。
    听完这些介绍,袁肃当时做出了一定表态,这件事他会派人详细的调查,尽快把所有需要的环节弄清楚。虽然没有立刻拍板决定,但这样的话已经给吴立可等人很多的信心。
    此外,袁肃还希望吴立可等人可以先行制订重开项目的详细计划,包括可以吸纳多少劳力、需要整体预算多少、工程分多少期又需要多少时间等等,更重要的是理清楚在筹备项目的同时如何维持难民,这当中的开销必然是要计算在内。
    到了七月二十八日傍晚,从滦州发来的赈济粮如期抵达。
    有了这一批粮食,城外各处粥厂可以继续作业,聚集在山海关附近的难民们也渐渐稳定下来。事实上早在官府将赈灾总司令袁肃抵达临榆县的消息散播出去后,大部分难民的情绪已经得到一定安慰,纵然这些平头老百姓们从来不指望官府,可现在最起码可以在绝望的关头找到一丝自我安慰的理由。
    正是因为这个消息,许多只剩下一口气的难民卯足了毅力支撑了过来。
    到后来,陈文年、赵山河等人在关口设立下杂役招募点,虽然因为调度的问题而没有立刻开始招募工作,但消息一经传出同样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
    难民们困苦到眼前这个份上,不奢望还能有什么好工作,再苦再累甚至再下贱的工作,只要能有一口饭吃倒头来还要感天谢地。如今军中招募杂役,这已经算是万分体面的活计,能吃军粮、住军营,运气好还能挣一些饷银。
    就在二十八当天,陈文年不仅派出士兵到难民群里发布告示,还雇佣了几十名牙人到其他村镇上传达消息。第一混成旅于八月一日正式开始招募杂役,同时还顺带招募一批工人。无论是杂役还是工人,都没有具体规定名额,无非就是为了给人制造心理上的希望。
    在这一天能再次喝上米粥,同样在一天又听到了招工的消息,不少难民身子激动的哭出来,以为天灾人祸总算快要熬到头了。
    月底最后的几天时间里,袁肃一边为赈济之事操劳,一边又利用闲暇之余与滦州电联。
    赈济之事自然是首要,即便是投资办项目其中也是为了疏导灾民。他多次出城到灾民聚集地走访,自己所走访的几乎是情况最好的地方,可即便如此依然是一片狼藉的景况。难民们蓬头污垢、衣衫残破,青壮尚还能行动,老弱则只能或躺或倚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