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1章
    思谏,就是拓跋思谏,也就是李思谏。他是拓跋思恭的弟弟,也是历史上下一任的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的继承人。
    李思谏没有直面李克用,对李克用没有拓跋思恭那种来自心底里的畏惧,闻言还很镇定,平静地问:“兄长可还记得,我们党项人过去是何等悲苦,迁徙流窜的吗?”
    拓跋思恭先是一怔,继而面色一肃,点头道:“自然记得。”
    所谓党项,本是羌族的一支。提到“羌族”,后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那句著名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实际上,游牧在西部地区的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民族。早在商朝时期,现存甲骨卜辞上就已有了有关羌族的记事。羌族与汉族的祖先黄帝族,在远古时期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交往。汉时,羌族的活动中心在西海郡(今青海省海晏县西),有一百五十多个部落,相互之间谁也不搭理谁,都各自过着“逐水草而居,老死不相往来”的日子。
    东汉的时候,羌人也时不时地跟着匈奴到中原旅游一番,到了后来匈奴被赶跑以后,羌人也就尝到了“跟风”的害处。你说羌人也是,自己在家好好呆着比什么不强,跟着匈奴起哪门子哄啊!
    到了魏晋时期,羌人的日子更是不好过了。别看中原乱得可以,可是还是没忘记跟羌人算账。羌人后来被逼急了,也不跟着水草跑了,哪能活命去哪吧。就这样,羌人“或臣于中原,或窜于山野”。跑不动的或者不愿意再跑的,就到中原低头认罪。身体结实又对中原不服气的,有的经青海到了西藏,后来这一支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而另外一批人,则在四川、青海之间的山野树林中找寻生计。
    到了西晋的时候,鲜卑慕容部吐谷浑西迁到枹罕,建立吐谷浑国,游牧在这一带的羌族人便依着这棵大树乘起了凉。而这一支羌人,便是日后党项羌人的前身。
    经历了南北朝的乱世,中原大地天天是喊打喊杀的。相比之下,党项羌人所处的西南倒是安静了许多。各方势力都在中原你争我抢,西南成了个“三不管”的地方。
    这一下,可是高兴坏了党项羌人。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反魏晋时期的破落像,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经历了几十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唐初,党项羌势力范围有所扩展。他们生活在“东至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西接叶护(指西突厥领地,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界春桑(在今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北邻吐谷浑(其统治地盘在今青海省北部、甘肃省南部一带,活动中心地区则在青海湖附近),有地三千余里”的白河流域。白河,在今天四川省得西北部。据说,后来李元昊建国,自称“白高大夏国”,与党项人兴起于白河上游就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时候的党项人是相当落后的,他们基本上啥都不会,过着“织牦牛尾及毛为屋。服裘褐,披粘以为上饰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的日子。按照自氏族分化出来的家族结为部落,并以家族的姓氏作为部落的名称。在众多的族姓中,比较显赫著名的计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个族姓。而这八大族姓中的“龙头老大”,就是传说中那个留着高贵的北魏皇族鲜血的拓跋氏。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原来那些跑到山林里的党项羌人,这个时候又有的动了内附之心。开皇四年,党项羌有千余家愿意归顺隋王朝。开皇五年,其大首领拓跋宁丛率领部落请求定居旭州(今甘肃省临潭县境),文帝任他为大将军。这次,党项羌人第一次出现在了正史之上。
    到了唐朝的时候,随着党项人的“近亲”吐蕃人的兴起,党项人赖以生存的吐谷浑变得岌岌可危。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党项人选择了当识时务的君子,可偏偏就有那死钻牛角尖的人。他同样出身在那个有着高贵血统的部族,他的名字叫拓跋赤辞。
    拓跋赤辞和吐谷浑的老大慕容附允是儿女亲家,两个人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铁。唐贞观八年,吐谷浑叛唐。这也是一个许多人一直都想不明白的问题,此时的大唐,正是称得上“盛唐”的时候,就连突厥都被打得可汗献舞了,也不知道老慕容是哪个筋错了位,难道他也想重建“大燕”不成?
    要知道此时的唐太宗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哪里能容得下西南小儿胡作非为,一代战神李靖“靖虽年老,固堪一行”。
    要说这拓跋赤辞也是够实在的,要是个心眼活的,见李靖亲自出马,早就在一旁看热闹了,何必给自己找那个不是呢。可他老人家偏不,与唐军对阵狼道峡(今甘肃迭部县境内)。唐朝真的很够意思了,早先已经有细封氏等党项部族归附了,实在不想把拓跋氏怎么样,于是“廓州刺史久且洛生遣使谕以祸福”。
    拓跋赤辞还是在那死犟,嘴里嚷嚷着“我和慕容是亲家,我们哥俩好,一条心。谁劝我也不听,你们还是赶紧走,要不然我杀了你们还得脏了我的刀!”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只能是手底下见真章了。
    可怜的是,拓跋赤辞嘴上牛哄哄,可是手底下实在不怎么样。被唐朝的轻骑一击即溃不过唐太宗的“天可汗”之名也不是白叫的,不但没杀他,还赐姓为李,并在松州(今四川松潘)设立都督府,辖下三十二州,多为辟远之地,以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拓跋部这才有了安身之地。
    拓跋赤辞是第一个被大唐皇帝赐国姓的党项人,可是从史料上证明,他根本就从来没用过这个国姓。被赐国姓,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你就算是把李世民的画像挂在墙上天天磕头都不为过,可是拓跋赤辞居然不用。他是傻了,还是不服气呢?估计李世民不知道这事,也没空搭理他,要不然的话,没准后面的事都不会发生了。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势力东扩,党项拓跋部根本不是吐蕃的对手,越来越感觉到了来自青藏高原的威胁,天天提防着被人背后捅刀子的日子实在是太难熬了。没办法,党项人把心一横,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我走!从此,他们离开最初生息之地,离开了养育他们的白河,开始了再也没有停止过的迁徙漂泊的生涯。
    唐开元九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置静边州,安置不堪吐蕃人压迫请求内迁的党项人,以拓跋赤辞之孙守寂为右监门都督,并封西平公。而后,安史之乱爆发。拓跋守寂带兵勤王,被提升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而拓跋守寂的勤王,也开了党项拓跋氏“勤王”的先河。日后,几代拓跋氏的优秀子孙在“勤王”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向前奔,占尽了便宜,出尽了风头,这其中就尤以他拓跋思恭为最甚。
    虽说在安史之乱中,拓跋家站稳了立场,坚定不移地跟着皇帝陛下走,表现很是不错。可是毕竟党项族是“异族”,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虽然天可汗气度尤在,但是绝对看不得“异族”们在一块扎堆的。
    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唐代宗李豫听取郭子仪的意见,以左羽林大将军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为东山党项部(庆州在六盘山以东),拓跋朝光居银州(今陕西米脂县,李继迁、李自成都出生在这里)、夏州(今陕西靖边县),也就是今天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东南。由于这里曾经是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大夏国的故地,又紧靠腾格里大沙漠,所以号为平夏党项部。背井离乡的党项人从高山走到平原,从边疆走到内地,从青海走到四川,从四川走到甘肃,又从甘肃走到陕西。终于,黄河母亲接纳了他们,一场改变了党项人命运的百年大迁徙,在陕西北部画上了句号。
    这样的迁徙,从来不是党项人自己所愿意的,实在是生活生存所迫,不得不为之,因此只要提起此事,知者无不凛然,无不唏嘘。
    拓跋思谏很满意兄长的神色,当下沉声道:“兄长可有想过,朱三虽然刻薄,可此次出兵,对我党项而言,好处甚大。只须占据麟州以及沿河五镇,则河套之内,我党项北有长城,东有大河(黄河),那时若有人要伐我,即便是李克用,我等亦无惧矣!”
    拓跋思恭猛然一惊,继而哈哈大笑:“果然,果然如此!吾弟好算计!如此,便遂了那朱三此意又如何?”
    第085章 兵临府谷
    七月中旬,天炎地热。一支五百余人的骑兵,正不紧不慢地在从朔州往府谷的道路上行进。全军并不解甲,却也不高展大旗,只是在队伍前、中、后各有一名骑士背插双旗,一杆旗上只有一个“李”字,另一杆旗上却是“飞腾军使”四个字。
    李曜和折嗣伦的马并排走在队伍略靠前的位置,他的身边是一成不变的甲旅旅帅朱八戒,也就是憨娃儿。憨娃儿如今在军中日久,也不知是杀人杀得多了,还是军中将校见得多了,他似乎也逐渐养出一种气势来,隐隐有些让人不可逼视。
    当然这仅仅是对旁人而言,以憨娃儿足可称为天下有数战将的武力做底子,身量又足够魁梧高壮,一身顶盔贯甲之下,只要他面色一肃,自然而然会有几分肃杀之气,但这点“气场”对于李曜来说,却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
    憨娃儿的武艺突破,原本就是他所指点,以他此时的能力,与憨娃儿硬拼硬打固然毫无胜算,但他那青龙剑法练得久了,身体矫健,步履轻灵却是日渐所长。原先他和憨娃儿若是比跑路,憨娃儿甩他不知几条街,而现在虽然论起长跑,李曜仍不及憨娃儿那种神力不绝之人,但短距离突然加速的冲刺、小范围灵巧的腾挪,憨娃儿却已经比不上他了,因此李曜甚至有信心能跟憨娃儿拖个五十招以上。
    当然,武艺之说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憨娃儿对他一片赤诚,历来最听他的话,对待他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流露出什么戒备啊、杀气啊之类的情绪,是以李曜从来没觉得憨娃儿有什么“气场”。
    折嗣伦这一路来,对李曜的表现还算满意。他其实始终担心李曜是不是会带兵,因而这一路颇为注意李曜的行为举止,结果发现李曜虽然很少对行军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事务做出安排,但他每日必然最早起来,最晚安寝。早上天还没亮,他便起来查看夜哨,晚上除了哨岗之外所有人都已睡下,他却仍旧一处不放过地查完所有哨岗才会安睡。就冲这态度,折嗣伦便放了一半的心。
    折家治军甚严,但作为主将,也不一定每天都要查岗,因为军中自有都虞侯负责此事。折嗣伦见李曜每日查岗,满意之下也不禁疑惑,终于忍不住问了他一句,说主将只须下令安排,事情自有专人去做,为何要亲力亲为?
    结果李曜回答:“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命令。”
    折嗣伦闻之,肃然起敬。
    “或许这位李军使带兵确有所能,否则并帅如何能放心叫他来援府谷?”折嗣伦这般想着。
    忽然,他便看见李曜转头朝他看来,一手却指着前方,问道:“前方可是有河?是大河(黄河)吗?”
    折嗣伦点头笑道:“不错,正是黄河,过了大河,对面便是府谷了。”
    李曜松了口气:“那就好,今日到了府谷,诸事便好安置了。”
    此番西来,可不是容易之事。别看史书记载出兵只是一句话,这其中牵涉许多事物,譬如后勤转运,就很麻烦。尤其是李曜这般临时出兵,后勤上最容易出现问题。由于只是出兵五百,李克用并没有为其任命转运使,转运之事,一概由李曜亲自负责。
    河东军的后勤基地无疑是晋阳,也就是太原。原本此番出征云州,后勤粮秣是从太原往北,经代州过雁门关而到云州,此番李曜忽然出兵西去,太原方面就要另外派一支运粮队保障他这一支军队不会饿死。但这里就有问题了,这支运粮队是从太原直接往府谷去,还是从云州往府谷派,亦或者干脆直接让李曜带上足够干粮奔到府谷,接下来他这五百人直接就吃府谷的粮草?种种细务,均须议论。
    好容易确定此节,飞腾军拔寨西行,李克用所谓的沿途拣练军队被李曜发现完全是扯淡,他除了在云州不远处发现几十个赫连铎麾下被打散的汉军骑兵之外,一路根本没有收获。这几十个汉人骑兵乃是因为家在云州,不愿随赫连铎逃走,这才偷偷离队的。李曜碰上的时候,还以为遇见了赫连铎杀回马枪,不过他仗着手下阵容豪华,又是骑兵,当下也不惧怕,让李嗣恩亲自领上处木昆·克失毕前去试探。
    哪知道这群汉军骑兵本就是回来“投诚”的,一见是河东军,根本不跑,把武器往地下一丢,自己乖乖下马受缚了。
    李曜一边接受他们的投诚,一边心中暗念“诸葛一生唯谨慎”,趁着离云州不远,飞速派人回去查探,结果第二日派出去的人快马赶回,确定这批投诚的赫连铎军果然是云州当地汉人,家室都在云州。
    李曜这才放了心,但却不给他们单独一个旅的编制,而是将其打散,分置五个旅之中。他这一点上胆子不小,在自己的牙兵,也就是甲旅之中也塞进去十三个人。如今清点全军,居然是五百二十人,李曜心道:“这倒是个好数字,就是不知道爱谁。”
    既然黄河已经遥遥可见,而河对岸就是府谷,李曜当下传令全军加速,而折嗣伦也立刻派人飞马到河边联系船家过河,请他耶耶折宗本折兵使赶紧调集船只过来接人。
    望山跑死马,那黄河虽然遥遥在望,但李曜这次出来虽是骑兵,却带了不少攻城器械,虽然大多数能拆卸的都是拆卸“打包”押运而来,但仍然过于影响速度,以至于折腾了一个半时辰,这才赶到河边。
    此时自然没有什么黄河大桥,滔滔黄河等同于天险,李曜这伙人总不能游过去,对面折兵使估计还在调动船只,河边安静得只听见水声风声。其实不远处就有一座小村庄,但李曜严禁全军,不得有人过去,大家只好按照他的要求临时落脚。因为对面就是府谷,他们也没有扎营的意思,只是停下来休息休息,甚至都不远埋锅造饭,都想着过去了吃折家的来得划算。
    李曜懒得计较他们这点心思,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滔滔黄河对面的府谷,心中一时感慨。
    这对岸,就是府谷了。那个孕育了数代名将,北抗契丹,西战西夏的府谷……想不到啊想不到,我本只是想着躲避兵灾,如今却偏偏亲自领军,来造兵灾了。只是,若不投身军旅,我又如何出得了心中这口闷气?
    想着想着,竟不觉有些怅然。
    他身边的折嗣伦见了,不禁笑道:“军使勿急,府谷并无钱帛打造水军,是以这调集船只总要有个一时半会。不过折家对府谷商贾素来公道,调他们船只来接飞腾军至府谷,也是守其家园,他们不会故意推脱的。”
    李曜微微一笑,摇头道:“某非着急过河,只是遥望府谷,一时感慨罢了。”
    折嗣伦一愣,继而回过神来,笑道:“哦,李军使可是诗意上来了?某虽驽钝,好歹识字,即便不知军使诗中神韵,却总能将之记住,以遗后世。”
    李曜笑着摆手:“折兄说笑了,哪有什么诗意。”
    折嗣伦只当李曜学着文人习惯,故作谦辞,哪里肯依,再说李曜如今享誉文坛,若是为府谷写下一首诗,则他折家岂非也要跟着出名?当下非要李曜赋诗一首。
    李曜本无什么诗意,被他一番恭维,招架不住,只好随口道:“河水本无忧,风来浪白头。本是逍遥客,何故宦海游。涛拍东石岸,云压西麟州。借得倚天剑,问尔几时休。”
    折嗣伦虽然读书不多,但唐人喝个酒都要宾主赋诗,以彰风气,而这首诗李曜本是脱口而出,是以言语浅显,一听就懂,他自然也一下就明白过来。
    折嗣伦心中想道:“李正阳偌大名头,果然不是幸至,如今我府谷,我折家,岂非便是那河水,本来自无忧愁,只因拓跋氏的大风吹来,上下紧张,便如那浪花一样,几近白头!只是他说‘本是逍遥客,何故宦海游’不知何意,莫非说我耶耶不该做这兵马使,惹得徒耗心力?这却是他不知我家情形了,我折家本是党项大族,与拓跋氏却一贯不和,若不做这兵马使,我家何处生存?至于倚天剑,想必是说他自己了,不过我家借了你这倚天剑,是不是真就能喝问拓跋氏‘几时休’,那却还要打上一仗,才见分晓。”
    他自按自家心思来理解李曜这随口之作,却不知道李曜这诗,前半阙根本不是说府谷折家,而是说他自己。他方才心中所想,就是自己原本没有任何野心,只想一世逍遥,不受兵灾就好,奈何因缘际会,居然成了带兵的将领。他心中怅然,下意识便将这份心思写进诗中,不料折嗣伦却误会了。
    至于后半阙,折嗣伦的理解大体没错,但李曜却没嚣张到把自己说成倚天剑,这倚天剑之说,本是指李克用。他的意思是,府谷有李克用撑腰,大可以毫不畏惧夏州,如此而已。
    不过无所谓,折嗣伦那般理解,反倒对李曜有了几分好感,觉得李曜能猜出他们折家心中忧虑,又肯当那把“倚天剑”,帮他们质问拓跋思恭“几时休”,那就行了。当下连连称赞,说已牢记此诗,日后击败拓跋氏之军,便以此诗下酒以贺。
    李曜对折家可从来没有想过要用什么文才让人慑服,那纯属痴人说梦,是以折嗣伦如何称赞,他都不当回事。随意敷衍两句,便转而问起府谷防御情况来。折嗣伦正觉得自己跟李曜谈诗不是个头,一听李曜轻轻转过话题,心中很是松了口气,当下把府谷的防御布置说了一说。
    原来府谷防备定难军的关键之地,不在于府谷本身,而在于西南不远的神木。神木西临窟野河,背靠群山,最是险要不过,却偏偏是大军由西进入府谷的必经之地。
    李曜知道神木地理地貌独特,地处陕北黄土丘陵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北部为风沙草滩区,中南部为丘陵沟壑区。现在一问折嗣伦,果然如此。如今神木风沙草滩地区多是折家放牧之地,折家骑兵就是从这里来的,而中南部则是汉族聚集之地,城镇都在此处,商业也好、农业也好,甚至一些为数不多的手工业,都集中在此处。
    而在神木对岸,也就是窟野河西岸,沿河五镇兵马使折宗本在临河的一座山上立下寨子,那山叫做西山,寨子就叫神木寨。此寨乃是神木的桥头堡,拓跋氏若不拔下此寨,则既无法收罗船只过河攻击神木,又面临神木方面的随时偷袭,总不得安生。反之,若是拔下此寨,则神木方面的情况就要有些艰难了。拓跋氏可以随时征调附近的民船在寨后水泊集合,出兵神木,又不必担心神木方面能对他们有所骚扰。
    因此,窟野河西的神木寨,可以说便是此战最为关键之地。
    其实李曜对神木的了解远不止如此,他知道后世神木的资源情况,此地绝对可以称得上风水宝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英砂、天然气、石油、铁矿和石灰石等,其中以煤炭储量为最。
    别的不说,就说煤炭,神木的煤炭主要分布在县境西部和北部,储煤面积具体是多少,李曜不记得,但记得面积很大,而且最关键的是已探明储量足足500多亿吨,且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为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环保煤和气化用煤,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富煤区每平方公里地下储煤量高达1000多万吨。
    在后世,神木和府谷交界的东胜煤田成煤于一亿四千万年前的侏罗纪,煤田面积为三万多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30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30%以上,相当于70个大同矿区、160个抚顺矿区,因此神、府东胜煤田称得上是世界最大的煤田之一。
    李曜因为穿越前所在单位过去就在神、府买过煤,是以记忆犹新。虽然现在石炭的作用远不如后世那么广泛,但李曜掌握着冶铁的改进技术,今后是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器械而可以使用煤炭炼铁的,他岂能不关心?更何况,神、府二地本身就出产铁矿石,主要有磷铁矿、褐铁矿和赤铁矿三种,平均含铁量为30%,最高达60%,对于中国这个铁矿石连年进口的国家来说,也算不错的铁矿了,李曜焉能忽视?只不过这事情急不来,暂时只能存在心里,说出来反正也是没用。
    李曜于是专心听折嗣伦说起神、府防御,听罢之后,心中略有成算。他此番带来的都是守城器械,自问威力不小,若说以他这点兵力,守个城池,那是太过于勉强,但是守个寨子,想来就要简单得多。
    不过李曜还是忍不住问道:“折兄,这神木寨是夯土之寨,还是竹木之寨?”
    折嗣伦听了,不禁有些郁闷,但也不好怪责李曜,毕竟他也知道,在李曜他们这些李克用养子级别的河东“大将”看来,他们折家真的太穷了,没准真只能斩木为寨,又因为神木这个地名带着木字,因而有这些担心也不奇怪。当下便解释道:“神木寨地势紧要,岂能斩木为寨?自然是夯土垒成,坚实可靠。只要拓跋氏没有准备数日前在云州看见的那些攻城利器,某可以豪言,即便失了此寨,也绝不会是因为城破。”
    李曜闻言,这才放下心来。他还真就是怕折家现在太穷,这神木寨只是个木头竹子搭建的山寨,如果那样的话,拓跋氏一旦使用火攻,只要当天顺风,这寨子多半就保不住,到时候他万一也屯兵其中,这事情可就糟糕之极了。
    两人又就府谷防御商议了一会儿,黄河之上终于看见数十艘船只缓缓驶来,中间一艘最大的船只上,高挂着一面大旗,上书“沿河五镇兵马使折”,竟然是折宗本亲自来了。
    李曜看了,也不禁有些惊讶。此前就听折嗣伦说过,他父亲折宗本的身体近来有些不适,而战争的来临,必然又会加重这种不适,李曜甚至都做好了计划,准备看见病床上的折宗本了。哪知道今天才到黄河边,便看见折宗本亲自来迎。
    李曜心中估计,折宗本并不一定是多么看重自己这个人,而是看重自己李克用养子这个身份,或者再包括自己身后这五百兵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家折兵使亲自来了,李曜也不能怠慢,当下整了整甲装仪容,带着李嗣恩、史建瑭以及五旅旅帅在岸边相迎。
    船队渐渐靠近,中间那艘大船船头,巍然站立一位五旬老者。此公身披战甲,长髯飘飘,虽官位不大,只是沿河五镇兵马使,却是颇见威仪,他身后兵马带得不多,只有四五十人,却个个威武挺拔,面对飞腾军这样由老兵组成的军队,也丝毫不见露怯。
    折嗣伦在一边道:“李军使,那船头所立之人,便是家严。”
    第086章 唯君唯民
    李曜面带笑容,远远朝折宗本拱手示意。他所在之处本就处于众人中心,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折宗本老远便已看见,此时已然能看清岸上李曜的眉目。
    他见李曜一袭冷锻战甲,腰佩横刀,丰神俊朗,仪表非凡,更兼举止得体,心中不禁赞了一声:“果是河东名士之望,如此言扬行举,姿容俊美,望之令人心折!可惜老夫膝下无女,否则这等佳婿,谁肯错过?”当下也满面笑容地朝李曜拱手回礼。
    李曜笑着对众人道:“诸位,且请随某移步,以迎折公。”说着,就带着麾下诸将迎往那临时搭建的简易码头,折嗣伦在一旁连连谦辞,李曜正要做出这番姿态来,却又哪里肯听?
    折宗本见了,忙快步抢先下船。李曜这次却抢先行了个军中礼节,抱拳道:“飞腾军使李存曜,奉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帅令来援府谷,所部兵马五百二十人,全数在此,请折兵使查验。”
    折宗本原本正要客套几句,没料到李曜却首先上来说了这样一番话,微一错愕,立即心中又是一赞:“好个先公后私的李军使。”当下也略微肃然了一下表情,但还是面带微笑:“李军使有心了,犬子与军使同来,兵丁几何,想来也有所知,这人数就不必再查了。此番拓跋氏出兵来攻,沿河五镇兵微将寡,竟要劳动李军使尊步,折某实在惭愧。”
    李曜笑道:“折公何故有此一说?拓跋氏如今有两镇节度,括地数千里,拥兵数万众,雄踞河套,虎视关中。而折公治下之地,不过沿河四百里,麾下兵丁不过数千,如此形势之下,面对拓跋氏来伐而面不改色,折公已然是英雄了得。然,夫英雄者,并非逞一时意气,不计成败,率性而为,此等草莽意气,我等为将帅,岂能有之?折公深明其道,请大王发兵相助,于情于理,正是该当,何言惭愧?”
    折宗本没料到李曜口才这般了得,这番话看似反驳他,却偏偏正是捧他,而且当真是说到他心底里去了,听得他不禁老怀大畅,哈哈一笑:“人言正阳乃是太白之后谪仙第二,某本以为言过其实,哪知闻名不如见面,此等舌辩之才,老夫驽钝,实在望尘莫及,就不与你相争了。李军使,李副军使,史都虞候,诸位将军,列位远道而来相助府谷,老夫不胜感激涕零,现已在府中略备薄酒,为诸位洗尘。且请上船,到我府谷一醉方休!请!”
    李曜等一齐侧身,道:“折公请。”
    当下一番宾主相洽,在折家的安排下,李曜的飞腾军上船渡河,到达府谷。
    府谷目前地位并不高,从行政的角度来说,只是一个小镇,连县都还不算,这是因为折家原本也属于游牧,归唐一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汉化越发深入,才渐渐变得游牧与耕织相结合,定居下来的人越来越多,连折家自己也在府谷筑城建房定居下来,此地才逐渐有了人气。同时又因此引得不少汉人来此与他们交易,府谷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