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0章 毕立赏罚
    三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一闪即逝。
    在这三天里,郑忽除了抽一小段的时间陪宣姜外,其余时间都在做战前准备。
    说起来,郑忽在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数次统兵出征,虽谈不上沙场宿将,但也菜鸟沾不上边。
    不过,问题是之前他数次统兵,皆以巧力取胜,堂堂正正的约战绝对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在这种情况下,慌乱倒也谈不上,多少有些忐忑却是真的。
    这也实属正常,况且此战极为重要。
    若战胜,一来可为本国士卒拓一生息休养地,不负本国士卒信任之恩,郑忽亦完成了扎根晋国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二来,堂堂正正的胜利不仅能够在翼城君臣庶民中间建立威望,更能够凝聚本国士卒乃至其余三国士卒的士气人心。
    郑国士卒随郑忽至翼后,士气多少是受些影响的,一想到要长期远离家乡,也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够回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郑忽想借这一战告诉本国士卒,有朝一日,他一定会带着他们冲破阻碍返回郑国,这一天绝对不会是遥遥无期。
    同样地,对于贾、杨、霍三国士卒乃至翼人,郑忽亦想借此战告诉他们,胜利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稀松平常而已!
    当然了,这是在战胜的情况下,若是战败,则一切休提。
    为了能够更好的在战前凝聚士气,郑忽这三日与士卒同吃同住。
    高渠弥整训士卒,他在旁边看着,士卒修整之时,他亲自安抚慰问。
    甚至他还带人到野外打猎,不顾自身安危搞了两头野猪,以及其他的各种动物,为士卒加餐。
    郑忽所做的这一切努力都没白费。
    短短三日,郑国士卒就不用说了,贾、杨、霍三国士卒以及翼人提起郑忽,可以说是肃然起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这么体恤士卒的统帅,贾、杨、霍、翼四国士卒简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更别谈,郑忽对待他们和郑国士卒一视同仁,虽然他在心里还是有些偏袒本国士卒的,但他却从未表现出来过。
    这就更加赢得了四国士卒的好感。
    不少人在私底下捶胸顿足,悔恨当初为什么没有生在郑国,成为郑忽的治下之民。
    而长葛士卒更是一群神助攻,在众人遗憾的同时拼命宣扬郑忽在长葛免赋税,慰孤独,扶弱小,厚赐长者,养育群生的德政。
    于是,郑忽很快成为这些人口中可以比拟圣人的存在。
    长葛也成为了四国士卒向往的天堂。
    这很正常,《诗经》所谓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在征发无度,上层统治阶级对下层小民拼命敲骨吸髓的此时,就免赋税一项,在小民的心中就足以将郑忽推到圣人的地位。
    加之郑忽这个人又没什么架子,和谁都能聊上那么几句,郑忽的形象自然就会变得光辉无比。
    不知不觉间,士气人心已经在悄悄的凝聚。
    或许表面上还看不出来什么,但是,总有一刻,它会汇聚成强大的力量。
    郑忽与陉庭的约战地点在浍水河畔,为防止战胜之后,陉庭据城而守,拒不归服,郑忽在督促士卒训练的同时又命工匠加紧赶制了投石车和云梯,以备不时之需。
    郑忽所做的这一切努力皆是为了在与陉庭的对战中,尽量少生周折,争取一鼓作气将之拿下。
    毕竟此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郑忽可不希望临阵出现哪怕是一点的变故。
    第四日刚入辰时,郑军营帐中的所有士卒已然吃过早饭。
    辰时二刻,所有的士卒皆在校场列阵,贾、杨、霍、翼、郑五国联军共三百五十余乘,七千余人被分为左中右三军。
    其中郑人被分散在三军之中,以辖制监视其他四国士卒。
    在一场盛大的战前祭祀仪式之后,郑忽登上点将台,开始向士卒说明此战己方的正义立场,以及申饬战时的纪律。
    “陉庭乃晋侯予我之地,陉庭大夫不奉君命,离君臣之义,背祖宗之德,今吾出师伐之,非只为得地,实为正君臣之道,宣以祖宗之德,欲使天下后世无有效陉庭为人臣而有二心者也!”
    郑忽话音刚落,军中负责传令的士卒立刻将郑忽的训示一字不差的传到每个士卒耳中。
    “三军将士听吾号令,临阵,凡有不用命者,弃同袍而脱逃者,不能扶保同袍而奋勇杀敌者,投敌反戈者,皆受大辟(斩首)之刑,无有攸赦!”
    “有罚必有赏,此古之圣王之遗教也!士卒阵斩甲首一级者,受三田(300亩,百步小亩),一宅,工商遂,一伍之众皆克敌,伍长受田二井(一井九百亩),伍长以上以盈论者,小戎长受田一成(十井),卒长受田十成,旅长受乡!”
    与郑忽惩罚的命令传达下去的肃穆相反,郑忽的赏赐命令一经传达,校场中立刻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即便很多士卒都不是郑人,但是面临如此赤裸裸的宅地诱惑,没有人不动心。
    以农立国的诸夏民族,土地就庶人是命根子,是财富的代名词。
    除郑人之外的四国士卒,很多人已经在心里盘算如果受田,是把家人接过来呢,还是另立家室呢?
    而很多没有成婚的士卒,则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留在郑忽麾下。
    至于故国,见鬼去吧!
    得益于郑忽平时的行事作风以及郑国士卒的大力宣传,其他四国士卒皆知郑忽的治下几乎就是天堂的代名词。
    虽然这其中美化的程度比较大,但是联想到故国上层贵族拼命的压榨剥削,不给人留活路,如何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只有一个选项的单项选择题。
    若是等郑忽拿下陉庭之后,将他准备的大礼包奉上,估计剩下的人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郑忽麾下。
    无论怎么说,郑忽的这套赏赐的方案已经取得了郑忽想要得到结果。
    “必胜,必胜,必胜……”七千余士卒不约而同的叫喊着,呼声雷动!
    “大军开拨!”郑忽下达了最后的行军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