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感觉到情况有些不对。
如果说只是死了一两个人,那情况属于正常,县令就能够处理掉。
但根据王大荣的汇报,这群人死的却是当初一起去收缴土地的百姓人员。三十几个人,一夜之间就遭人杀害。这,说不好就是报复。
“尸体在什么地方?”出了督师府,翻身上马的李定国抬头问道王大荣。
王大荣拱手应答道:“督师,目前尸体已经停靠子啊县衙,就等督师前往探查。”
一听是在县衙内,李定国当即点头,抽打下身体下方的快马,迅速往前冲了过去。
马匹疾驰而过,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就已经来到了宝鸡县。
来到县衙门口,李定国就见到这里的衙役要比平常增加了一倍的人数。
而且那县衙大门口,不时都有进出的衙役,脚步匆匆的。
“走吧。”跳下马匹,李定国对身边的红娘子以及王大荣叫喊了一声。
刚进入县衙大院。李定国就见到那尸体被停放在了两边,中间形成一条能够通过两马匹并列通过的通道。尸体已经用白布遮挡起来,一些衙役,正守卫在尸体前面。
天气虽然炎热,但是这些尸体因为是昨日才被杀,所以还不曾发出恶臭。
“下官宝鸡县令刘傲,参见督师。”那县令见到身穿铠甲的李定国,在加上身后跟随的侍卫亲兵,几步来到李定国面前大声参拜。
李定国微微抬头,示意刘傲免礼后道:“辅佐怎么说?”
“督师,根据辅佐汇报,这些人都是用人割破喉咙而死。而且还是一刀毙命。“刘傲脸色有惊慌的道。
一刀毙命,这可不是平常人所为,听到此话的李定国皱起眉头来,迅速来到位于他右边的尸体面前蹲下的同时,掀开了白布。
这是一具大概只有三十多岁的男尸,那喉咙的血液已经干枯。但是依旧能够看到,那伤口直接从右侧倾斜过去。刀口很短。
“红娘子,你看看其他人的情况?”李定国看了下刀口片刻,对身边的红娘子道。
红娘子微微颔首点头,她虽是女流,但是杀人无数,这点尸体在他面前,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一一的检查过去,大概过了将近十分钟时间,红娘子面不改色的来到李定国面前道:“的确,是匕首,直接割破喉咙而死。”
这是怎么回事?土地改革已经完成了将近十几天,为何这些人会在这个时候被杀害,李定国陷入沉思。
“督师,你说会不会是地主心怀不满,因此招募人来进行报复。”边上的王大荣上前道。
有可能,但是却不现实,不要说这全国各地的恶霸势力已经被剪除,就算是没有被剪除,刀刀致命,而且是每刀封喉。这样的人,那是训练有素的杀手,一般人可绝对达不到。
“你的意思呢?”低头沉思片刻,李定国抬头问道面前的红娘子。
红娘子一身女装,听李定国询问,她沉思片刻道:“不像,如果是他们报复,那定人这些人浑身都是伤口,况且,他们已经收到了土地,而且都是最好的土地,没有必要在来和朝廷作对,我想,这应该是有外来势力插手。”
外来势力,鞑靼,还是清军或者是蒙古人。李定国当即想到。
“督师,我看还是紧急的将此事上报南京吧。王大荣一听是有外来势力插手,咽下一口唾沫道。
李定国抬头看了下王大荣,再次看向了面前的红娘子,在见到红娘子似乎也是同意这个意见,他当即道:“立即八百里加急飞鸽传书开封,让开封迅速将文书传达到南京。”
宝鸡的飞鸽传书,只能飞到开封,然后让开封转移过去,不然这宝鸡到南京的距离太原,各鸽子根本就飞不过去。
飞鸽传书,从这里到开封,那也得需要将近两天的时间。
开封府,北方兵团阎应元督师府,身穿便服的阎应元夹带着疑惑进入到书房。
此刻,他满脸愁容不说,而且看起来还十分疲惫。
奇怪,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坐在椅子上的阎应元低头沉思一阵,端起旁边的茶杯,但是见到茶杯没有了水他只能再次放下。
“督师,宝鸡李定国督师紧急文书。”刚放下茶杯,书房外传来李济阳的叫喊声。
宝鸡又怎么了?阎应元皱眉抬头,看着开启的书房大门。
片刻,阎应元就见到李济阳拿起一份纸条走了进来道:“督师,李定国督师紧急奏报,请求我们立即发往南京。”
立即发,是出了什么事?阎应元抬头看着面前的李济阳。
李济阳可不知道,这文书他不敢看,但是阎应元是可以。他见到阎应元有疑惑,随即打开了纸条递上去。
啊........
寂静的书房传来阎应元的惊呼。
站在边上的李济阳听到阎应元这一声惊呼,当即上前道:“督师,怎么了?”
阎应元心中十分吃惊,他没有想到,李定国的宝鸡,居然跟自己遇到了想通的问题。
也就在昨日,开封知府汇报,较为有五十多百姓被杀,他曾经亲自去探查过,那些人死都是被被匕首给划开脖子流血过多二死,而也有一部分是被直接割掉了脑袋。
根据开封府的汇报,这群人和宝鸡方面被杀的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当初一起去收缴地主土地文书的百姓。
“督师?怎么了?”李济阳见阎应元脸色惊慌,上前焦急道。
阎应元愣神片刻,随即道:“宝鸡李定国汇报,宝鸡发生离奇命案,和我们这边有点相似。”
有点相似,李济阳眯起眼睛在心中思索一阵道:“督师大人,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一场有组织的暗杀活动,不然为何两地相距那么远,还会发生如此事情,而且针对的还是当初一起去收缴土地的百姓。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你的意思是?”阎应元抬头见李济阳说完后问道。
“立即上书朝廷。”李济阳一字一字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