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堂课 新闻及历史积累
    第3堂课 新闻及历史积累
    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如何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这节课我们重点说说如何从社会事件和历史题材中去完成素材积累。
    我在写作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病毒》的时候,最初的素材是 2000 年底出现在网上的女鬼病毒和一本叫作《日暮东陵》纪实文学的书。后者讲的是军阀孙殿英盗墓东陵的故事,而我结合了《午夜凶铃》的叙事节奏,将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塑造成阿鲁特·小枝,也是我小说中的人物欧阳小枝的前身,几者相结合,从而写出了《病毒》。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会接触到许多从现实生活中积累摄取的,尚未经过整理、集中、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有可能来自书本,也可能来自现实生活里的一则八卦、一则短短的新闻。这些没有被作者加工过的材料,就是素材。
    所以任何一部小说的创作,都有一个发现和积累素材的过程,它是形成小说题材的基础,而素材获取的丰富和真实程度,是决定小说能否创作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哪种类型的素材最容易形成小说题材呢?我的答案是社会事件和历史事件,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对社会事件的关注,追问背后的意义。
    我们每天都面临着爆炸般的信息。可能在上班路上看到一则普通新闻,到了公司里就变得人人皆知,传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而每天的社会热点、新闻也在时时刻刻地产生变化,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知道的所有事情写成小说,因为这些都仅仅是写作素材,离小说成型还有很大的距离。
    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量和杂乱无章的新闻,我们该如何挑选出适合自己写作的素材呢?这就需要时刻保持追问和提炼的状态。看到一篇热点新闻有什么细节能用,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叙述,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你的写作规划里是否有相同类型的题材,等等。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里面人物纷杂、各有性格,就是源于他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思考与追问。
    另外当某篇热点新闻报道出来时,引起的社会效应有多轰动?热度能持续多久?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每个人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如何?这都是我们积累素材时所要思考的问题。当你日积月累地将这些形成习惯后,再看到某桩社会事件,便会有相当的敏感度。你会发现许多事情都不像表面上那样简单,需要剖开这件事背后的一切,再适当地进行加工。毕竟写故事不同于直接刻画现实,它需要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力的发挥,不断地挖掘,不断地探索,这样才会让你找到更多的写作思路。
    其次,学会身临其境。
    在生活中,我们用口、眼、鼻、耳等获得的亲身感受,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我们经常能读到一些非常有画面感的文章,好像作者描绘的场景就在眼前,这种写实的感觉就是借助细致入微的观察产生的。
    然而当我们涉及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素材,比如浩瀚的历史素材,我们该怎么办呢?
    大部分人在看历史书时会觉得枯燥乏味,若不是一些专家和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述它们,恐怕很多人都不会静下心来阅读它们。但我的办法是当我们看到或者读到某些历史事件时,我们不妨来一次身临其境的“穿越”,设身处地地想个问题,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个选择会对之后的历史走向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虽然都说历史没有假设和如果,但作为一个写小说的素材而言,这个假设其实是成立的。即使这些历史人物、年代离我们太过久远,但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便可以和他们“近距离”地接触,换句话说就是代入感。
    比如历史上知名的官渡之战,如果我是曹操或者袁绍,我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战胜对方,或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等等。历史上类似的一些转折性战役我们不妨都这么分析,当然,历史上的各类战役及改变历史走向的政局,我们也可以依样画葫芦进行分析。
    在分析完之后,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素材记录和收集起来,然后在写小说中选取你需要和合适自己作品的,并将这些枯燥的历史素材用自己擅长和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普罗大众接受,也能提升你的写作水平。
    最后,将社会事件或历史素材完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我们经常会在小说或电影中看到一些武林高手有自己独有的绝招,其实所谓的绝招,并不是指表面的招式和心法,而是将两者融会贯通为自身所用的能力。写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将所选取的社会事件或历史素材比作“招式”,所要构建的作品比作“心法”,那么如何将两者完美糅合,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在选取社会事件或历史素材时,要选择适合你的作品,或是能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换句话说,就是为小说的骨骼选取最适合它的血肉。
    你可以挑选自己喜欢或是熟悉的,便于驾驭;也可以挑选大家闻所未闻的,增加作品的新鲜感。利用这些恰到好处的素材,不仅能加深作品的厚重感,也能提升作品的层次。比如马伯庸的《三国机密》就是以官渡之战这个历史事件为背景,再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扩充,给读者展现出一个尔虞我诈、变幻莫测的三国时代。再比如我的作品《蝙蝠的回忆》,就是以轰动一时的“南大碎尸案”为背景创作而成的。
    第二,利用素材创造的人物形象需要贴近真实的人。
    沈从文对于小说写作,曾有一句洞见:“要贴着人物写。”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要理解自己笔下的人物。他是什么职业,讲什么话,他是什么身份,要做什么事,都要符合现实逻辑,这样人物才能活起来。如果你想以一桩社会事件为背景写作,那么贴着人物写绝对是个很好的办法。
    如果我们想以历史素材为背景写作,由于很多历史人物都被后人贴上了固定的标签,想要推翻绝非易事,那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我想,除了尊重这些历史人物原有的性格之外,还应该加上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人物私下的生活状况,以及自身的性格等等。
    就拿四爷雍正来说吧,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行事凌厉、手段毒辣的一位君王。但私底下,他也常和几个亲近大臣聊聊家长里短,这时的他全然褪去了君王的威严,更像是一位普通人了。因此不管现实中的人物也好,历史上的人物也罢,性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在写作的时候,要学会合理地理解和深入挖掘。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不会苍白单一,没有人格魅力,故事自然也不会空洞和泛泛而谈了。
    当然,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发展情节,我们不光需要让读者有代入感,更需要有真实感。无论涉及的是历史事件还是当下社会事件,要让读者感觉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这样的作品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不过,积累素材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坚持和细心观察,当你的素材库里有足够多的干货时,创作起来也定会得心应手,不怕再因为言之无物而头疼了。
    本节课的脑洞题:
    如果历史上的某个著名人物,多活了十年,会发生什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