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早朝,竟然有一半的大臣没有来。嘉德殿里冷冷清清,就是来参加早朝的大臣也是默不作声,大殿里寂静得让人心惊肉跳,往日的那种争吵、激愤突然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董卓走上前来,冷冰冰地说道“昨天下午,以宗正刘季、侍中刘原、议郎张魁等人为首的十几个大臣突然叛乱,企图阴杀天子再立新君。我已经发布命令,凡参与谋逆者,杀无赦!”
嘉德殿里的气氛顿时凝滞,杀气充盈。这些大臣们来参加朝会,本来就提心吊胆,听到董卓如此一说,大臣们更是心神震骇,面色大变,有些胆小的大臣甚至情不自禁地颤抖起来。
“叛乱已经平息,参与叛乱的谋逆都已经被诛杀。”董卓停了一会,冷冷地扫视了一遍众人,厉声说道“谁要是胆敢胡说八道,以谋逆论处。要是想活着,管好你自己的嘴巴。”
……
“公孙兄弟,此去辽东,你可要多多保重。骠骑将军周永在幽州经营了五年,郡县官府都是他的手下,特别是他的屯田兵,更是无处不在,几乎控制了整个幽州。你此番前去,最好与骠骑将军打个招呼,取得他的支持,再到辽东慢慢发展。”
徐荣跟随董卓多年,也是深得董卓信任。他这次向董卓推荐公孙度,也是想还公孙度一个人情,没想到董卓把公孙度派往辽东,聪明的徐荣立即就明白了董卓的意思。想到公孙度也是个好强的人,徐荣不禁担心起来。
“周永虽然势大,然而辽东毕竟是我们的家乡。而且我们家族在辽东的势力、人脉也不比周永差。如果我去见他,反而让他轻视。我就直接去上任,他又能耐我何?”
公孙度自信的很,根本没有在意周永。他也曾经做个冀州刺史,官职也不小,完全没有必要去拜见周永。而且他也有些担心,如果他去见周永,让周永扣了下来,他可就没有机会再去辽东了。
徐荣见不能说服公孙度,只得无奈地摇了摇头。作为一个将领,他更加了解周永。以周永现在的强势,他无论如何也容不下一个在自己的地盘上与自己不是一条心的太守。
“好吧。你多多保重!”徐荣的心情也象这天空一样阴沉沉的,挥挥手向公孙度告别。望着公孙度渐渐远去的背影,徐荣的心里涌起一丝苦涩,他实在是难以预料,自己推荐公孙度,不知道是帮了他,还是害了他。
……
袁隗府邸里,许攸、逢纪、陈琳、戏忠、郭嘉等十几人齐聚一堂。袁隗和蔼地笑着和他们每一个人打着招呼,亲热地与他们拉着家常。眼看着气氛越来越融洽,袁隗却慢慢地收起了笑容。
“你们几个虽然都不是当今名士,可是我看得出来,你们都是我大汉的青年才俊,将来必定是我大汉朝廷的栋梁之才。然而如今董卓横行朝堂,擅自废少立献、毒杀太后,如今又杀戮朝廷重臣,意欲独霸朝堂,篡汉自立,其狼子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我大汉天下危在旦夕矣。”
说到这里,袁隗已经是泣不成声。他本来是想感动他请来的这些人的,没想到他自己也被感动了。也许是触到了他自己的敏感之处,他竟然真的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这些年青才子果然也被感动了,纷纷声讨董卓。并发誓将忠于皇帝,与董贼誓不两立。早就被袁隗做好工作的许攸更是激愤,豪气冲天的地说道“太傅大人,只要你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我们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你们都是我大汉的未来,我怎么能让你们轻言赴死?”袁隗摆了摆手,打断了许攸的话“只是如今洛阳大乱,你们待在洛阳也不安全。为了给我大汉天下多保留些人才,我想让你们离开洛阳,前往渤海,到袁绍那里去避避风头,顺便也帮帮袁绍。”
随着对董卓的恐惧和失望,已经有不少的朝廷大臣、文人士子逃离了洛阳,他们这些之所以没有走,就是想寻找上位的机会。可如今董卓大开杀戒,他们也害怕了,正想着离开洛阳呢,现在袁隗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出路,他们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多谢太傅大人关照,我们这就回去收拾行李,即刻离开洛阳,赶往渤海。”许攸率先站了起来,带领大家向袁隗告辞。其实许攸早就是袁绍的死党,他之所以留在洛阳没走,正是袁隗安排他为袁绍把这些青年才俊送到袁绍那里去。
……
“老爷,洛阳如此混乱,大臣们朝不保夕,我们还是回平原高唐去吧。”虽然刚刚来洛阳没多久,可是董卓的血腥屠杀还是吓倒了尚书郎华歆的夫人。她极力地劝说着华歆,想让他早点离开洛阳这个是非之地。
“唉……我堂堂大汉朝廷,何至于由得董卓这个屠夫横行?”华歆仰天长叹一声,泪水已经夺眶而出。他既是在感慨大汉朝廷的衰落,也是在感叹自己人生的起起伏伏。
也就是去年,汉灵帝尚在的时候,冀州刺史王芬阴谋废除灵帝,欲立灵帝的弟弟、合肥侯刘平为帝。王芬邀请时任郎中的华歆共议废立。华歆认为王芬难成大事,遂拒绝王芬。事后王芬逃亡自杀,华歆也借病辞官回家。
董卓进入洛阳,广招天下贤士,华歆以为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便应召再来洛阳,被董卓任命为尚书郎。谁知董卓独霸朝堂、为所欲为,让华歆大失所望。而现在董卓更是举起了屠刀,大肆杀戮朝廷大臣,华歆已经由失望转而愤怒了。只可惜他无兵无将,能耐董卓如何?只得再次辞官,准备回归故里。
“老爷,门口来了一位文士,请救面见老爷,说是有要事相商。”仆人突然走了进来,打断了华歆的愁思。“老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先生,他也不肯自报姓名。”
“嗯……”华歆觉得有些奇怪,这个时候了,谁会来找他?相商什么事?不过华歆也不是个怕事的人,连王芬废立之事都不怕,他还有什么可怕的?“你去让他进来,让他到大堂等我。”
华歆来到大堂,才发现自己也不认识此人。只见此人面目平常、穿戴普通,一看就知道是个出自寒门的读书人。他皱了皱眉头,面无表情地问道“不知先生尊姓大名,找华歆何事?”
“在下张灵,骠骑将军、幽州牧周永周大人麾下军师。奉骠骑将军之命,特来拜见尚书郎大人。”张半仙并没有在意华歆的冷淡,而是很恭敬地朝华歆拜了一拜。
“不敢当、不敢当。”华歆连忙还礼,暗暗责怪自己有眼不识泰山。这张灵不仅是骠骑将军的军师,而且还是河内郡太守,镇守一方的大员,比自己的官阶还高呢,立即谦虚地说道“不知张灵大人光临寒舍,有什么指教?”
“骠骑将军久闻华歆先生大名。十分仰慕先生的大才。听说华歆先生辞官回乡,既为大汉朝廷失去一位贤臣而痛心,也为先生未能一展胸中抱负而惋惜。特命我来拜见先生,如果华歆先生不弃,骠骑将军征辟华歆先生为幽州从事,执掌幽州政务。”
这正是周永的人才战略,趁着洛阳大乱,士人们纷纷逃离洛阳之机,让张半仙在洛阳网罗各类人才。张半仙在救少帝的时候,听说华歆称病辞职,立即赶来救见华歆。
“感谢骠骑将军的赏识,只是我已经向朝廷告病请辞,不宜再到骠骑将军处供职。”华歆没有想到骠骑将军会派人来请他,不过他还是迅速反应过来,郑重地说道“骠骑将军似乎偏安于幽州,对朝廷大事不闻不问,要我们又有何用呢?”
张半仙知道华歆是在指责周永没有出兵攻打洛阳,便认真地向华歆解释“没有天子的命令,骠骑将军怎么能轻易渡过黄河?又怎么敢攻打洛阳,惊动天子?”
“骠骑将军在晓喻天下的檄文中,要求由监察御史选举皇帝,不是不有点太过惊世骇俗了?”华歆毕竟受儒家思想教育多年,对这种选举皇帝之事还是无法接受“天子乃受命于天,怎可由凡人选举?”
“华歆先生,如果天子受命于天,那为什么上天要选择一些昏君?难道上天也昏了?”张半仙自己就是个算命先生,当然知道上天是怎么回事,他看了看华歆,冷冷地说道“华歆先生,献帝是董卓立的,还是上天立的?”
华歆无言以对,他自己也有过废立汉灵帝的想法,只是因为觉得王芬不是成大事之人才没有参与。如果当初立了合肥侯,那自己就是上天了?他想了想,觉得选举皇帝也许比某个人拥立皇帝要好得多。便点了点头,郑重地说道“这样吧。我先到骠骑将军处看看。”
自从洛阳回到东郡,乔瑁的心情就一直非常郁闷。自己本来是响应大将军何进的征召,率兵赶到洛阳诛灭阉竖,没有想到让董卓捡了个便宜,自己反而灰溜溜地退兵回来,想想就觉得窝囊。
随着洛阳的消息不断地传来,乔瑁则渐渐地由郁闷变成了愤怒。乔氏一门也是豪门士族,虽然不及袁氏一门树大根深,却也是当今大族。眼看得董卓横行朝廷,乔瑁更是愤恨不已。
就在这一日,突然有门卫来报,说是太傅大人袁隗的掾史郭图从洛阳赶来,有要事拜见太守大人。乔瑁当即就想到,肯定是太傅大人有事,连忙命令门卫请郭图进来。
郭图与乔瑁寒暄了几句,就向乔瑁介绍了洛阳眼下的时局。说到董卓屠杀朝廷大臣,郭图更是声泪俱下,引得乔瑁越发地仇视董卓。紧接着郭图拿出了袁隗的矫诏,让乔瑁抄发各地州郡。
乔瑁拿过矫诏,仔细看了一遍,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虽然他非常痛恨董卓,可是他也不傻,如果自己首倡讨伐董卓,等于把自己放在火上烘烤。要是成功了自己确有大功,可要是失败了,乔氏一族恐怕就是灭顶之灾。
“袁氏一门乃当今天下一士族,袁绍、袁术两位公子皆当今青年俊杰,且身居司隶校尉、后将军之职,乃朝廷重臣,声望盈于朝野。如果由他们出面首倡大义,天下莫不响应,事必成也。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守,恐怕没有人会响应啊……”
对于乔瑁的拒绝,郭图一点也不吃惊,这毕竟关系到乔瑁个人的政治生命,甚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任何人都不会掉以轻心的。但是郭图也准备好了说辞,他是不会让乔瑁轻松推辞的。
“太守大人,正因为袁绍、袁术是当今名士、朝廷重臣,如果由他们首发倡议,很容易让天下人误以为这是袁氏一门在与董卓争权夺利,或者是他们之间的私人恩怨。而你与董卓之间没有任何纠结,只有天下大义。”
“为什么不让骠骑将军周永首倡大义呢?他手握重兵,雄据河内,正有进攻洛阳、赶走董卓的意图。而且他已经发过一遍晓喻天下的檄文,也不会在意多发一道讨伐董卓的矫诏。”
乔瑁立即想到了周永,他们并肩攻打过黄巾,也算是有过一段战友之情。而且周永手下兵精将勇,他也不怕董卓报复。特别是有周永的大军攻打董卓,胜算应该更大。
“太守大人,我们讨伐董卓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赶走这些只会打仗、不懂得治国的武夫,建立一个由士人治国的朝廷吗?如果让周永来领导讨伐董卓,我们岂不是直走了一个武夫,迎来了另一个武夫?”
不管周永有没有文化,在士人们的眼中他只是个武夫。就象皇甫嵩一样,尽管他拿出大量的时间钻研儒家经典,而且还有了很深的造诣,可是士人们仍然把他当成一个武夫而已。
这么多年来,士人在与宦官、外戚之间的权势争斗中一直处于劣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手中没有军队。国家的军队都掌握在那些武夫们的手下,而那些武夫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投靠宦官,就是投靠外戚,士人们就成了被屠杀的对象。
黄巾之乱时,汉灵帝刘宏让各地州郡增加了郡兵,同时也允许各地门阀富豪自行组建义兵,这给了士人们拥有军队的机会。而这次讨伐董卓,无论如何也要让士人们彻底控制军队。
“太守大人,我们这些关东士人中间,只有你与骠骑将军周永有过共同战斗的经历,私人交情也不错。因此,由你来首倡大义,既能赢得关东士族的拥护,也能得到骠骑将军周永的支持。所以,你是首倡大义最好的人选。”
一时之间,乔瑁也无言以对。郭图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却并没有带兵打仗的将领,而且他们也看不起那些舞刀动枪的武夫。如果由袁绍、袁术倡议,谁也不知道周永能不能响应。
“太守大人,我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太傅大人让我告诉你,如果太守大人能首倡大义,赶走了董卓,乃为我大汉社稷立下不朽之功,太傅大人将推荐大人为朝廷三公。”
郭图看乔瑁还在犹豫,不得不又抛出了一个诱饵。乔瑁承担了风险,总该有些回报的。象乔瑁这种士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身为朝廷三公,成为流芳百世的名臣。
乔瑁果然有些动心,虽然他依然脸色凝重,可是心底里却活动开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官位的渴求都是非常强烈的,别看有的人在野隐居,那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
“由我首倡大义也无不可,不过,为了得到骠骑将军周永的支持,同时也为了大汉天下的长治久安,我觉得应该在赞同周永晓喻天下檄文的基础上,起兵讨伐董卓。”
“太傅大人也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发出的诏书,与周永晓喻天下的檄文并不矛盾。而且我们要在诏书中声明,凡是参加讨伐董卓的州郡,在赶走董卓之后。将派一名监察御史到洛阳,选举新的皇帝。”
看到乔瑁也赞成周永的檄文,郭图不由得暗自高兴。如果这一次成功赶走董卓,袁绍的声望无疑将达到顶峰。再加上袁氏一门广泛的人脉,袁绍将成为当之无愧的领袖。
……
中平六年十二月,东郡太守乔瑁以朝廷三公的名义传檄天下,罗列董卓废少立献、毒杀太后、屠杀大臣的种种罪状,声称董卓是祸乱天下的逆贼,号召天下各州郡起兵平叛。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
先是骠骑将军周永晓喻天下的檄文,以及随后各地的响应檄文,已经搅得天下议论纷纷。现在突然又冒出个朝廷三公的诏书,更是让州郡官府不知所措。几份公文大同小异,唯一不同的是,作为武将的周永希望和平解决帝位之争,而作为文臣的三公则要武力讨伐董卓。
凡是接到诏书的官府,不论官职大小,都开始议论讨伐董卓的话题。正是因为董卓的倒行逆施,使人们感到了皇权的衰落,而周永的檄文,则搅动了一潭死水,乔瑁的诏书,则给了皇权思想的最后一击。人们似乎一下子放开了,开始大胆地议论国事,大汉百姓每一次获得了言论自由的机会。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是很少有话语权的,甚至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而思想最解放、言论最自由的时候,恰恰是在旧王朝已经崩溃、新王朝还没有建立的这段时间里。
自从黄巾起义,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张角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大汉王朝就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崩蹋了。各地的叛乱风起云涌,就说明底层百姓已经开始藐视皇权。
而洛阳皇宫的火光、董卓的血腥屠刀、少帝刘辩被冷漠废黜、何太后被残酷毒杀,更是给脆弱的皇权补上了最后一脚。当董卓哄着献帝刘协在皇宫里自导自演他们的木偶戏的时候,天下却已经沸腾起来了。
随着一个旧王朝的崩溃,社会变革的时候也到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英雄豪杰重新统一了国家,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于是人们又回到黑暗的皇权统治之下,自由再一次被扼杀。
然而这一次,周永不想让这种历史的悲剧重演。他自己渴望着自由、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生活在这种黑暗的年代里。因此,他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真着刘汉王朝的崩溃,宣传自由的思想,让自由的阳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
正是因为周永晓喻天下檄文的影响,乔瑁的三公檄文已经和历史上的矫诏出现了本质的不同。讨伐董卓的终极目标当然不再是为了让士人独掌权柄,而是要让各州郡拥有选举皇帝的权力。
对于乔瑁的三公檄文,大多数的州郡官府也仅仅只是议论,这些循规蹈矩的官吏们还在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上的行动。无事兴兵就是谋反,一旦董卓缓过劲来,让天子下一道旨,说各地州郡举兵叛乱,他们可就要背上谋逆大罪了。
不过,也有的州郡官府采取了模凌两可的态度。他们即不举兵迎合,也不正式发兵讨伐董卓,但亦已经拒绝董卓信使、朝廷诏书,同时还各自大肆招募郡国兵。以求自保。
当然,也有少数有理想、有抱负的英雄豪杰积极行动起来,立场坚定的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了,他们一方面公开发布声明,响应朝廷三公的诏书,另一方面凑集粮草、招募士兵,雄心勃勃地准备与董卓大战一场。
……
东郡紧邻魏郡,韩馥最先收到了乔瑁的三公檄文,他匆匆扫视了一遍,不由得头都大了。韩馥本是朝廷的御史中丞,是由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推荐,董卓才派他来冀州担任冀州牧的。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是非常感谢董卓的知遇之恩。
正因为如此,他上任几个月来,对于董卓的一切命令都是坚决执行。特别是对于逃亡到冀州的袁绍,韩复虽然没有抓捕他,却也时时地防着他。就是朝廷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之后,韩馥依然派了几个从事到渤海监视袁绍。
其实袁绍自离开出洛阳,就来到了冀州,并没有象董卓想象的那样到处逃亡,反而处处受到士人们的热情款待。特别是那些年青的士子们,听着袁绍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与董卓斗争的传奇经历,眼神中充满了崇拜。
接到朝廷让他担任渤海太守的诏令。袁绍立即结束了他的逃亡生涯,来到了渤海郡。然而,他此时并没有心情去当什么太守,他到渤海郡的一件事情就是招募士兵。
渤海是个大郡,有一百多万人口,兵源非常充足,加上冀州各地的士族豪强们的支持,袁绍很顺利地就招到了三万多士兵。可见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推荐袁绍担任渤海太守,是多么地富有远见。
得知袁绍在渤海大举招募兵勇,让韩馥非常矛盾。一面是他的老师袁隗,韩馥也算是袁氏的门生,而另一面是相国董卓,对他有提携之恩。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招来了他的几个谋士,商议自己该怎么办。
“如今乔瑁发来了三公檄文,号召州郡官府起兵攻打董卓。而袁绍正在渤海大肆招募兵勇,看样子起兵在即。”韩馥望着他的谋士们,满脸疑惑地问道“你们说说,我如今应当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呢?”
韩馥来到冀州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才能确实有限,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权威。所以听到他这么说,治中从事刘子惠冷冷地笑了笑,很不客气地说道“州牧大人,如今起兵是为了国家,为了江山社稷,怎么谈到袁绍、董卓!而且骠骑将军周永的大军就驻守在冀州的中山、常山、赵国、巨鹿四郡和司隶的河内郡,他可是反对董卓的,如果你支持董卓,骠骑将军难道会坐视不管吗?”
刘子惠的一席话,立即让韩馥羞得满脸通红。别人都是站在国家、朝廷的利益上在思考问题,而他却仅仅站在自己与董卓、袁绍的个人恩怨上考虑,其境界何其悬殊!而且手握重兵的周永就在身边,要是自己敢有他想,周永绝不会放过自己的。
看到韩馥尴尬的样子,刘子惠也知道自己说话太过火了,连忙好心地劝道“州牧大人,起兵是很凶险的事情,我们不能抢先发动。应派人去看其他各州,如果有人率先发动,我们然后再响应。冀州的势力不比其他州弱,别人的功劳不会在冀州之上。”
“你说得有道理。不过,虽然我们不率先起兵,但是也要做好起兵的准备。”韩馥终于有了主意,厉声发布命令“治中从事刘子惠,你马上给袁绍写一封信,讲述董卓的罪恶,对他起兵表示赞同。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你们三人负责招募兵勇,准备起兵攻打董卓。”
险恶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