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章 二零九七 陆军学院
    被张良一番游说,姬武陷入了沉思。好一会之后,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好,但是我只能拿出五十名死士,不然我们组织就无法运作下去,筹集不到资金,即使杀了暴君,我们也无招兵买马的钱粮。”
    对于这个人数,张良并不是特别满意。但他却是清楚,姬武能拿出这么死士,供他使用,已经是天大的让步了。于是便点头确认。
    “那么,说一下你的计划。”姬武声音沉着。拿出家底来给张良筹划刺杀行动,倘若他自己却不知情,他绝不可能如此大方的。
    张良微微一笑,凑近了姬武的耳边,将心中的计划仔细说了出来……
    姬武听着张良的计划,眉头渐渐拧成了麻花,但又不禁得点头,显然对于张良的计划,有着丰富组织刺杀经验的姬武,对此也无可挑剔。
    ……
    用清水洗一把脸后,陈胜感觉自己精神了许多,然后再次扑到书桌面前,继续翻阅着来自各地监御史的报告。这些报告,大抵都是关于各地在推行他新政的的进展。为了能够让他的政策能够落实到基层,陈胜可是煞费苦心。每一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八个时辰。
    而随着陈胜任命御史中丞以来,咸阳的气氛也随之变得紧张起来。咸阳里可是聚居了不少山东六国的旧贵族,这些人里,不乏和各地的反抗军和复辟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凡是黑水阁收集到证据确凿的,陈胜下手毫不留情,从御史府上达到皇帝手中的名单,每一天都有数十个,多的时候,甚至上百个。而皇帝只需在这些名单上轻轻打个叉,便会有大量的官兵出现在这些六国落魄王侯的门前。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最恐怖的命运。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渭河河畔的刑场便处决了超过一百名首犯,同时被流放、贬谪的人群,更是多达近万人。
    这一切,都经由陈胜一手操办,所以不到一个月,陈胜暗地里便被人称之为“血腥中丞”。不少儒生更是直接上奏章,弹劾陈胜的残暴不仁。但这些奏章往往落到冯劫的手中,便被驳回,根本不可能被皇帝看到。实际上,如果皇帝看到这些奏章,受惩罚的未必会是陈胜,而是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儒生们。不过在咸阳学宫里,每一天聚集起来议论讨伐陈胜的儒生学子们,却是越来越多了。
    面对这个局面,陈胜也很是苦恼。任何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毫无疑问都会是风口浪尖上的小船,一不小心便可能被风浪撕成碎片。但对此陈胜浑然不惧。他很清楚,山东六国的那些遗老遗少们,和朝廷中的一些重臣必然有着一定的利益关联,自己惩处这些六国贵族时候,必然会得罪这些朝中重臣,而咸阳学宫这些儒生博士们就更不用说了,不少人还是当年稷下学宫的学子,兼之又是儒学者偏多,对陈胜这等血腥做法自然的鄙视和谴责。
    所以为了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陈胜可没少动脑筋,还让凌素韵出面,聘请了一大群能说会道的说书人,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宣传御史中丞大人所行之事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除此之外,陈胜还觉得不够,上奏皇帝,为了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朝廷应该发布一种名叫“报纸”的东西。
    皇帝对陈胜的建议倒是有采纳的打算,但丞相府却出面极力阻止。原因无他,纸张目前只有凌家才有生产,造价极高,朝廷根本无法有如此财力来搞这等花哨而不中用的事情。
    陈胜翻看着被丞相府驳回的奏书,不免大感头疼。窗外秋雨绵绵,如春蚕啃着叶子的脉络一般,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听起来让人感到甚是舒服。
    “李斯这个老匹夫。”陈胜在心里腹诽了几句。自陈胜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之后,李斯对陈胜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敌视。与其说敌视,不如说是警惕更好一些。李斯念念不忘皇帝对陈胜的肯定。李斯很有危机意识,他很清楚,皇帝欣赏大才,往往不拘一格委以重任。而当今朝廷,最宝贵的位置,便是他的丞相之位。
    想当年,皇帝对他师弟韩非的才能大加赞叹,李斯便设法把自家的师弟给害死。那时候的李斯,不过是皇帝面前的一个上卿而已,远不如现在这般位高权重,便已经对能够威胁到自己的人下此毒手;陈胜和李斯无亲无故,李斯找陈胜的茬,更没有心理负担了。
    往油灯里添了几根灯芯之后,房间里的灯火明亮了许多。陈胜伸了一个懒腰,拿出一张白纸,提笔再次给皇帝上奏书,这一回的奏书,陈胜并没像之前那般反复讲理,而是直接在奏书后面附上了一份报纸的样式。在奏书的内容里面,陈胜只说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请皇帝看报纸的内容,第二件则是把一份报纸的成本的罗列出来,然后再估量,每一期报纸售出之后,能够获利多少。陈胜相信,这一次,无论是皇帝还是李斯,都不可能再次驳回他的奏章。
    不过陈胜心里的喜悦并不多。因为想改变的东西实在太多,而阻力实在太大。这两个月以来,利用职务之便,陈胜几乎每一天都有奏书往皇帝那里送,里面涵括了大量的朝廷改革内容,但大部分都被驳回和反对。比如在全国各地广开学院学堂,不分贵贱便可上学这一件,便遭到了朝廷大部分人的反对。而让陈胜讶然的是,反对声音最为激烈的并不是朝廷大员,更不是皇帝本人,而是咸阳学宫的那群学官博士们。对于陈胜建议开科举取士之举,这些学官博士们更是大肆抨击。让陈胜更是摸不着头脑。
    按道理,这些儒生博士们若是真有点头脑,便应该清楚,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是为天底下的读书人谋求一条出路,这些人本应是最支持他的才对。但实际上,陈胜却没有摸清楚,在咸阳学宫里的那学儒生博士们,大抵出身名门世家,即使家世并不显赫,但是也是几代大儒或者名家之后,自诩不凡久已。
    对于这些人来说,读书只是少数人的权力,倘若陈胜把读书推广到天下,他们这些人岂不是要和泥腿子一起读圣贤之书,岂不是对圣贤的侮辱——更重要的对他们的侮辱;而所谓的科举制就更不可行了。他们都是当代学者大儒,个个名声显赫,乃各地监御史举荐,或者皇帝求贤而来,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推举出来的贤良之士才是国家栋梁,朝廷良吏,他们这些儒生博士们尚且得不到一官半职,只能屈居皇帝的文化顾问,那些在乡间读过几年书的泥腿子们,如何能够凭借所谓的科举,就登堂入室了。他们可放不下身价,去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干脆把别人的路堵死。
    好在在陈胜的极力坚持之下,朝廷还是建立了帝国第第一间学院:咸阳陆军学院。这也是陈胜无奈折衷的法子,既然儒生反对在读书人那里搞改革,那么我找那些丘八大兵们来训练,你应该不吱声了吧?
    陈胜的构思很中皇帝的意思,那就是集中中低级军官,或者有潜力的士兵,进入陆军学院深造,锻炼军官的作战素质,和培养低级军官,为军队造血。
    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军方大佬的支持,比如王贲,对于陈胜这个建议表示了非常欢迎。但对于皇帝来说,接受这所谓的陆军学院,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皇帝最怕的便是军队高层军官抱成一团,尾大不掉。这种军官的培训,实际上是让分散各地的军官们有机会聚集在一起,增加了他们熟络程度,这样对皇室的威胁大着去了。
    所以踌躇了许久,皇帝才给了批复,但为此也设计出了大量的制衡方案,例如陆军学院的院长,并不是从军方的将领里遴选,而是由御史大夫冯劫兼任了。不过这个方案,在朝廷里却没有引起异议,御史大夫本来就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深得皇帝信任,在文武官员之中,最能让皇帝放心的便是冯劫了。
    陈胜也大感欣喜,他很清楚,一旦陆军学院一旦成立,秦国便进入了一个系统培养战斗力的时代。军官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之上。
    冯劫对于陈胜的举动也很是满意。实际上,他很清楚,这陆军学院,一旦建立,满朝文武除了他冯劫之外,根本找不到其他适合的人去担任这个羡煞无数人的官职。按照这时代的关系学来说,凡是陆军学院的学生,都会是他的门下学生。军中桃李满天下,这是多么强大的一股力量!这样的一个位置,皇帝哪敢随便交予任何一个权臣?只有他这个行驶检察权的御史大夫,皇帝才会稍稍放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