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6章 防御模型
    南柯梦界——真理城。
    科学院的地质研究院。
    在南柯梦界值班的地质学家冯青云,突然收到一封邮件。
    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协助研究函件,内容主要是关于中微子流发射轨迹,确定蓝星内部地层的放射性层,以及建立一个避开放射性底层的地面发射点。
    咦?最高机密?
    冯青云看到这里,心里面一头雾水,中微子和地层放射性有什么好涉及最高机密的?
    而且邀请函的署名,是黄明哲和张庭玉,对于黄明哲国内科学界就没有人不认识,而张庭玉是高能所的副所长。
    这才是冯青云疑惑的原因,他一个搞物理和数学的,怎么也玩起了地质学?
    不过既然是最高机密,他也非常识趣,点击接受邀请,随即他的身影消失在真理城。
    出现在黄明哲特别设置的一个虚拟空间里面。
    这个虚拟空间里面,此时已经有不少人在忙碌着,冯青云还看到了地质研究院的另外两个研究员。
    看着相关人员已经到齐,黄明哲开门见山的说道:“首先非常感谢各位百忙之中抽空过来,接下来我说一下任务……”
    他简单的解释了这一次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中微子发射器的星球发射点模型,这些发射点有两个要求。
    第一,安装区域相对隐蔽和安全。
    第二,尽可能在不经过地层放射性层的情况下,让中微子流可以覆盖最大的面积。
    尽管不明白为什么要避开地层之中的放射性层,但是冯青云还有尽职尽责的说道:
    “地层之中,地壳的放射性非常低,不过上地幔的顶部莫霍界面,与地壳之间有一个软流层,这里是距离我们地面最近的放射性层。”
    冯青云一边说,一边将蓝星的剖面图投影在众人面前。
    软流层深度在50~250公里之间,可以归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是岩浆的生成地,也是一个放射性元素高度集中的地层。
    高度集中的放射性元素释放了能量,放射性能量加热了硅镁铝氧化合物形成岩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少天然大理石的放射性严重超标,另外岩浆也是非常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原因,特别是那些放射性矿物,绝大多数都是被岩浆裹挟上地壳的。
    “那大家就按照目前的软流层上限,开始计算出适合的中微子发射器安装点。”黄明哲吩咐道。
    “没问题。”
    众人按照自己的专业行动起来。
    软流层距离地面的上限是50公里左右,但是这个数字是一个平均值,地壳之中大洋地壳比较薄,而大陆地壳又比较厚,这些因素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公里。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公里;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公里。
    青藏高原是蓝星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公里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公里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蓝星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由于中微子发射器布置的位置,肯定是在高山或者高原上面,因此中微子流轨迹切入地壳的最深处,便设定为:大陆地壳方向最深80公里,大洋地壳方向最深30公里。
    根据蓝星的地面曲率,切入地壳深度,可以计算出面向大陆地壳方向的最大覆盖距离是1200公里左右,而面向大洋方向的最大覆盖距离是900公里左右。
    当然各个地区是可以因地制宜的,毕竟每一个地区的地壳厚度是不一样的,布置在地面需要考虑的情况还非常多。
    比如设置在青藏高原上面的中微子发射器,其最大覆盖范围,可以达到半径2000公里。
    而设置在琼州五指山上的中微子发射器,其覆盖范围也可以达到1100公里左右。
    之所以实际比计算的覆盖距离大,主要是山地的海拔高度在加持,比如琼州五指山的最高峰在1867米,就中微子发射器布置在海拔1200米的位置,自然而然可以提升直接覆盖距离。
    这是面向地面的设置,如果是面向天空甚至是外太空,根据黄明哲计算出来高能π中微子衰竭率,最大影响距离可以达到30万公里附近。
    这个范围已经全面覆盖了蓝星的近地轨道和同步轨道,甚至连一部分月球轨道都会被影响到。
    在场的一众研究员之中,不乏地质学和天文学的大牛,加上超算和虚拟仿真空间的辅助。
    很快他们就初步完成了星球模型的构建。
    形成了边线——中心的布置。
    边线上分别布置了:琼州五指山发射站、福省戴云山发射站、齐鲁省胶东半岛发射站、吉省老爷岭发射站、蒙区大兴安岭发射站、疆区天山发射站、藏区唐古拉山发射站、云省无量山发射站,一共是八个中微子发射站。
    中心区则是为了防御天空和外太空而设置的,一共有四个发射站,分别是:徽省合肥发射站、晋省吕梁发射站、秦省汉中发射站、湘省衡阳发射站。
    这些中微子发射站就覆盖亚洲绝大部分的地区,除了西亚西部、东南亚的南洋群岛之外,其他地方都被覆盖到了。
    而天空和外太空,那更是毫无死角的覆盖,直接大范围向外太空发射高能π中微子流,任何从外太空突入的核子武器,都会直接变成哑弹。
    当然,这个防御系统只能保护大部分亚洲地区,无法阻止米国和西洲联盟原地自爆。
    除非将中微子发射器布置在外太空上面,这样就可以无死角压制全世界的核反应。
    可惜根据计算,一个大范围的中微子发射器,每年需要消耗80~120亿千瓦时的电能。
    显然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暂时没有办法提供这么庞大的电能,而金乌计划目前正在进行的核聚变反应炉小型化项目,其进度比较缓慢。
    其实核聚变反应炉小型化项目,不仅仅对于中微子发射器有影响,对于凤凰计划中的伽马射线激光器也有影响。
    毕竟大范围的高能伽马射线激光器,必然是电老虎,太阳能电池板根本支撑不了这种能耗。
    当然,随着中微子发射器的布置必然带来另一个严重问题。
    如果国内这些中微子发射站功率全开,那被覆盖到范围之内,可不仅仅核子武器变成哑弹,那些正在运行的核电站也要瞬间瘫痪。
    甚至核聚变反应炉都会被影响到,因为中子无法产生,会导致核聚变反应炉的连锁反应会难以持续。
    不过黄明哲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在核聚变反应炉周围布置中微子反射装置,将这些高能π中微子反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