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9节
    王老柱刚好割了一段,起身缓口气。
    隔壁田的就忍不住一边割稻谷,一边跟他唠嗑:“老王头,你们家今年可不得了啊!”
    王老柱笑着抽一口烟:“托福,托福,今年年成好,大家都日子都好过啊!”
    “可不是,咱们村算是好的了,听说有些村子,连这些天都没坚持住,前些日子那稻浆没灌满就先开镰了。我还听里正说,咋今年税赋还要涨,一亩地比起往年,要多交半成粮食呢,这让咱们靠地吃饭的庄户人家日子咋过啊?”
    王老柱也皱了眉头,叹了口气。
    往前又割了一段,赶上了王永富,王永富赶着马车来,哪里好意思真看着爹娘下地,自己呆着。
    他的腿脚如今只要不变天,倒真没什么大碍了,因此跟在后面也就下了地。
    那速度,也就比林氏慢些。
    王老柱将刚才听到的话,跟王永富嘀咕了几句:“唉,这庄户人家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要是往年,有老二在,咱们家好歹不用交税赋的。这今年,也不知道要交多少呢…”
    那语气里,居然有一点惆怅和惋惜。
    要是往年,王老大肯定要接腔,顺着王老柱的意思,把王老二夸赞一番。
    因为庄户人家如果出了秀才的话,是不用交税粮的。
    这也是老王家在七里墩立身的资本和特权。
    王老柱往年这个时候,都会特别得意和自豪这个资本。
    外人不知道情况,只知道王家不用交税,那可省了好多粮食,一个个都羡慕不已,每年都要奉承王老柱几句。
    就是家里人听到了,也都会附和两句。
    虽然都知道,省得那部分税粮,也都是王老二拿走了的。
    家里的田地是种多季的,春收麦子,秋收稻谷、小米,高梁等。
    稻谷产量低,属于细粮,大部分都是拿去卖钱,也算是家里一个重要的收入。
    麦子和小米、高粱,会留着家里,磨碎了,混在一起吃。
    这样能让一家老小都能填饱肚子。
    即使王家以前算是七里墩的富户,也都是这么干的,只会在逢年过节,或者家里人不舒服的时候,才有白面和白米吃。
    只有王永安,每年省下来的税粮,虽然不用交给官府,可都被王永安一两不少的,拖到城里家去了。
    而且税粮还能掺和点别的,王永安从来都是只要白米,小米和高粱是从来不要的。
    往年家里的稻谷,说到底,不是卖了钱供他读书了,就是直接拖到城里,和他的老丈人一家吃了。
    王家人真没意见吗?不过是指望着王永安出息了拉几个兄弟和侄子一把,才咬牙供着。
    如今听王老柱好像还很惋惜,王永富实在没忍住:“爹,往年的情况您老人家又不是心里没数?那税粮虽然没交,也给了老二了。咱们家这些年,除了一个空名声,实没沾上老二什么好处。”
    “如今这样,我倒觉得好,交完税粮后,咱们家再多留一点细粮,我看妹子喜欢吃,您跟娘年纪也大了,也该吃点细粮补补身子了。除去这些,还能卖些银钱,比往年可强多了!”
    王老柱沉默了半天,吧嗒了一口烟。
    叹口气:“我也知道,如今家里这好日子,都多亏了你妹子!只是,我想着,世人分几等,士农工商。咱们家以后日子越过越好,没个名头护着,将来只怕有人眼红。”
    “那山货生意虽然来钱,可是名声不好听。家里还是得出一个读书人才行!”这是王老柱一辈子的执念。
    王永安倒是实现了他这个执念,只可惜,最后伤害王家和王老柱最狠的也是他。
    这话,王永富就不好接了。
    倒是王永贵被张婆子在后面骂着,刚好割到这里,接话道:“爹,我看还是算了吧!要是再供出一个像老二那样的读书人,咱们家这地就又要被卖了!到时候小妹也嫁人了,您再指望谁去把地给赎回来啊?可别指望我啊,我王老三可没这个能耐!”
    “再说了,我们兄弟这一辈的,除了老二也没一个有读书的天分,小一辈里,金斗和金壶已经不指望了,就剩下金罐还有我家金盘和金勺。爹你是打算供哪一个啊?还是三个一起供?那咱们家有银山也供不起啊!”
    这几日虽然总是被妹子教训,十分没面子,可是他打小就习惯了,在妹子面前,面子是不存在的。
    加上这家里日子好过,每天都有荤腥,能吃饱肚子,最主要的是,还能发月钱,这让王永贵觉得这日子可比以前的家里强多了。
    他自己读书没天分,可是对于家里几乎将所有的钱粮都供给老二,什么好的都先紧着老二的情况十分不满。
    老二吃肉,他们连骨头都啃不上,老二米白面,他们天天吃各种粗粮。
    节衣缩食供出老二来,他看着,全家也没沾到多大的光,反而老二一天到晚一副,大家都要靠着他,要巴结他的嘴脸。
    那个时候他就看穿了,谁特么都指望不上,他可不像老大还指望着老二拉金斗他们一把,一直忍耐着。
    打小王永贵就知道,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爹看中老二,倚重老大,娘最疼妹子,他跟老四没人疼,老四是个傻的,他可不是。
    爹娘都指望不上,他很快就学会了给自己打算,靠着一张甜嘴,哄着妹子和爹娘,他的日子比起老大和老四可舒服多了。
    他也想得开,人活一辈子,什么都是假的,自己舒服享受了才值得。
    这好不容易,可以靠着家里享受几天好日子了,亲爹放着好好的安逸日子不过,又要提啥读书人?
    这是亏没吃够?还是脑子有包?
    被王永贵两句话怼得老脸挂不住的王老柱,一烟袋锅敲过去:“就你废话多!干活去!”
    王永贵也不生气,嘿嘿一笑,继续干活。
    王永富生怕王老柱再拉着他说这些话,也忙忙的低头割起稻谷来,没几下就冲到前面去了。
    第三百七十三章 送饭
    这边,王家三父子说的这话,隐约的顺着风传到了宋重锦的耳朵里。
    他惯于打猎,对于割稻谷,还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开始有些不顺手,不过多看了几眼别人怎么做的,没多久就掌握了诀窍。
    速度也就上来了。
    刚好听到这几句,眼神一暗,王老柱这话倒是提醒了他一件重要的事情。
    后头,张婆子和江氏在后面捆着谷子,看看天色差不多了,再看林氏已经一畦割到了头,回头在帮金斗和金壶两兄弟割。
    “行了,时候不早了,老大家的,老三家的,快回去做饭去!”张婆子吩咐。
    “将那山鸡炖了,晚上做兔子吃。”
    林氏和江氏爽快的答应了,略微收拾了一下,擦擦汗,就爬上田埂,往家赶。
    走回一半的路,林氏看着前面那个身影,忍不住用胳膊肘推推江氏:“弟妹,你看那不是咱们家小妹?”
    江氏抬头,不远处的槐树下,站着的那个人不就是小姑子么?
    “我看是,小妹咋来了?”两人迎了上去。
    走进一看,王永珠一手拎着一个木桶,一手拎着个竹筐,背上还背着一个。
    木桶里是一桶碧汪汪的绿豆汤,看着就让人暑气一消。
    林氏忙接过木桶:“小妹,你这是?”
    王永珠头上戴着斗笠,身上穿着蓝布衫子,头发也只紧紧的扎着,看上去就清爽。
    看到林氏和江氏,一笑:“你们来了正好,我将午饭都做好了,正要给你们送过去。”
    “啥?”江氏和林氏互看一眼,心里都有些没底。
    林氏胆子更大些,看到竹筐里用干净的白布盖着,顺手就揭开一个小角:“那可正好,让嫂子看看,妹子你做啥好吃的了?”
    白布被揭开一个小角,一股香味就扑鼻而来,带着鸡汤的鲜美,还有豆角和茄子的清香,让林氏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闻这香味,应该也差不多哪里去啊?林氏心里琢磨着,这小姑子还真开窍了,能挣钱,能绣花,如今连饭也会做了。
    江氏也接过另一个竹筐,三人又往田里走。
    张婆子见两个儿媳妇,才回去没多久,就又折回来了,脸一沉:“不是让你们回去做饭吗?又跑回来干啥?家里这么多人等着吃饭呢,咋滴,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林氏一看到张婆子,就如同老鼠见了猫:“娘,这不是我跟弟妹一起回去,走路上碰到了小妹吗?她已经将饭都给做好了,还煮了一桶绿豆水给我们…”说着就将手里的木桶往张婆子面前一递。
    张婆子先是一惊,老闺女做饭了?
    再低头一看,那桶里的绿豆水,碧盈盈的荡漾着,一看就让人口舌生津。
    立即脸上笑开了花:“哎呦,不愧是我闺女,这心思就是灵巧,知道这天气热,煮绿豆水来喝,一看这绿豆水就煮得好!”
    林氏面无表情很想吐槽:你连喝都没喝,你就知道煮得好?
    后面,江氏和王永珠已经背着竹筐也过来了。
    张婆子擦擦手上沾的泥巴,又拍拍自己身上的灰,就着水沟里的水洗了把脸,先上了田埂,看着王永珠,眼里的疼爱都快满溢出来了:“不是让你别做饭吗?这么热的天,还要做这么多人吃,你这身子骨能受得了?热坏了吧?累不累?”
    一边扭头就骂:“没眼色的东西,没看到你妹子还背着东西呢,不知道给接过来啊?”
    王永珠一边从怀里掏出帕子来给张婆子擦汗,一边笑眯眯的倒:“我觉得做饭挺有意思的,一会娘尝尝我的手艺。”
    “那肯定!我闺女做饭,肯定好吃!”张婆子先把基调给定下来了。
    “娘,让大家都上来吃饭,歇会吧!”王永珠看看头顶上的太阳,正是中午时分,干活的人还在挥汗如雨。
    张婆子这才回身冲着地里:“都上来吃饭吧!”说着,带着王永珠往田埂旁一棵树下走。
    “到这里来,中午太阳太毒了,别晒伤了。”
    江氏和林氏也忙将吃食给抬到树荫下。
    听说可以吃饭了,小孩子们先扑了过来,围着王永珠:“老姑,老姑,今天有啥好吃的?”
    被张婆子给嫌弃的赶开:“一个个都跟泥猴子似的,还不快去洗洗。”
    王老柱被王永贵扶着,后面跟着王永富和宋重锦,也慢慢的上了田埂,孙氏在最后,看大家都准备吃饭了,才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
    大家都洗了手和脸,如今也讲究不了什么,都席地而坐。
    宋重锦老远就听到了林氏说今天的午饭是王永珠做的,那眼神就忍不住往竹筐瞟。
    见人都到齐了,张婆子揭开了竹筐上的白布,一股浓郁的香味立刻四散开来。
    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吞了口口水,太香了。
    竹筐里是一个大盆,里面盛满了面条,还有翠绿的豆角,炖得软烂的茄子,和充分吸收了鸡汤鲜味的干蘑菇。
    雪白的面条,吸饱了鸡汤和菜汁,带着油润的光泽,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哇,好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