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旺很快就陷入了绝望之中,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事情竟然是这样的结果,就是杀了一个败军之将,竟然招来了整个翔庆府西夏军队的敌视,如果不是府门外面有侍卫守卫,李德旺甚至认定翔庆府的西夏将领们要杀入他的府邸,将他砍死了。
李德旺认定等到这两天塔海的后世办理完之后,西夏军将士就会恢复过来,然后开始和他一同作战,对付宋军,毕竟他们有共同的敌人。
但是李德旺失望了,就在塔海死后的第二天,翔庆府彻底变天了,李德旺本来还想去塔海的灵堂看一看,但是谁知道到他还没有出府门,就听到外面有士兵的叫喊声。
“杀了李德旺,为塔海将军报仇。”
“杀了李德旺,投奔宋人,这样的朝廷,还未他们买什么命。”
“就是,塔海老将军如此忠贞,竟然落得惨死,我辈还为他们效命什么。”
西夏士兵激奋不已,一个个嚎叫着冲到了李德旺的府邸门口,然后就将李德旺的府邸包围了。
李德旺顿时恐惧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塔海将让翔庆府的五万守军叛变了,心中的恐惧立刻让李德旺绝望了,索性激奋的军队还没有冲入府邸。
李德旺很快就看到了几个将军来到了这些激奋的士兵中间,然后开始和这些士兵们说着什么。
看到这一幕,李德旺认定是不是这些将军在说服士兵们回营,李德旺的内心不由的一喜,他认为局面还没有这样危险。
但是刚刚才高兴一会的李德旺,随后就被外面的一个侍卫送入了府中一封信,李德旺随后打开信件,里面是翔庆府的守将给他书信。
书信中明确说明李德旺此时可以带着他的侍卫离开,至于翔庆府,交由他们驻守,如果李德旺不肯离开,并且还想要主帅,那么这些守将就明确说明,他们已经无法控制愤怒的士兵,如果李德旺继续留在翔庆府,发生什么就不是他们说了算的了。
李德旺看望书信之后,顿时绝望了,事情还是朝着他最坏的打算发展了,但是还好这些人让他离开。
李德旺本来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此时可以离开,那就不再有任何犹豫了,立刻带着身边的几百侍卫骑着战马出了府门。
李德旺知道府外的将士们是会放他走的,这些人如果想要攻打府邸,李德旺的府邸早就被攻破了,此时给了他一条生路,那么李德旺就赶紧逃命离开。
李德旺一出府门,府外的将士们都是一脸愤怒地看向李德旺,他们对这个西夏太子愤恨不已,如果不是几个将军稳住了局面,李德旺早就成为一具尸体了。
此时留在翔庆府驻守的军队多数都是翔庆府当地的守军,他们对于李德旺愤怒,可以转变城兵变,因为他们的家眷都在翔庆府,根本就不需要担心。
况且明白的人都知道,西夏的日子不多了,彪悍的女真人,还有残暴的蒙古人都不是宋人的对手,当年在这两个力量之间平衡的西夏,更不是宋人的对手。
宋军眼看着就要来到翔庆府了,此时又发生了塔海被逼死的事情,这让翔庆府的西夏将士们彻底绝望了,他们决定杀了李德旺,为塔海报仇,然后就投降宋人。
虽然宋人对夷族非常残暴,但是之前得到的消息,只要是投降的夷族,就是立功之人,就可以享受和宋人一样的待遇。
于是翔庆府的守军认为西夏已经不值得他们效忠了,最后就准备投降宋军,毕竟投降过去,可是献出了翔庆府,也是大功一件,甚至可能得到更多的封赏。
李德旺看着愤怒的人群,那里还敢久留,立刻带着侍卫狼狈地逃出了城门,然后就直奔兴庆府而去了。
李德旺的内心已经悲痛不已,他身为主帅,带着八万军队守卫翔庆府,此时竟然连宋军的面都没有见到,就直接丢了翔庆府,回去该如何是好,如果得知翔庆府丢失了,李遵顼不知道要震怒到什么样子。
李德旺内心恐惧,但是也改变不了眼下的局面,孙武正带着宋军很快就来到了翔庆府城外,但是令孙武正没有想到的,翔庆府的五万守军竟然开城投降了。
这个举动让孙武正都大为惊愕,但是随后了解一番情况之后,这才明白翔庆府里面发生了什么,孙武正也不由地感叹不已。
翔庆府投降了,五万西夏军队放弃了抵抗,宋军自然是优厚对待的,于是按照规矩,投降的城池里面的钱粮,全部都归属这些献城的西夏将士。
于是孙武正临时认命了几个党项将军为翔庆府的主将,让他们继续镇守翔庆府,同时翔庆府里面的一切钱粮,宋军不动一问,全部都留给这些西夏军队。
孙武正心中欢喜不已,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翔庆府,这将进攻西夏的计划大大提前,同时也让他们有更多的准备攻打翔庆府了。
和翔庆府的一片欢喜不同,当李德旺回到兴庆府之后,皇帝李遵顼看到儿子李德旺回来了,心中一阵诧异,认为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竟然离开翔庆府,回到了兴庆府。
在李遵顼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想到翔庆府的守军竟然投降了,但是当李德旺悲痛地说出翔庆府丢了之后,整个西夏朝堂都被震撼到了。
翔庆府都没有传来开战的消息,竟然就丢了,这实在是让众人不解,随后李德旺给出了解释,那就是塔海勾结宋人,想要将翔庆府献给宋军,最后被李德旺识破,斩杀了塔海,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宋军已经到了城下,最后李德旺只能带着侍卫逃出翔庆府,余下的西夏军队全部投降了宋军。
这个解释一开始确实让众人相信了,愤怒的皇帝李遵顼直接下令将塔海的府邸抄没了,男丁全部斩杀,女眷变为奴隶,充入教坊司。
但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消息很快就在兴庆府传开了,而且也很快就传到了皇帝李遵顼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