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章 闻名县衙
“就是……你到树林里,然后把我们打了……”知道自己这边理亏,所以贾流的家丁兄弟们也不敢说实话,只能支支吾吾地解释。
“你说的这些不符合常理吧,第一,我为什么要去树林里?我下学路上又不经过树林。第二,你们人这么多,怎么回事我把你们打了,看我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怎么会把你们这一群壮汉打成这样?”
“这……”家丁们不敢说话。
贾流看着这些怯懦的家丁,心里暗暗骂道没用的东西,情急之下说:“当然是因为有人抢了你的包,你跟着他进了小树林遇到了我们,所以才碰上我们。”
“你怎么知道有人抢了我的包?为什么我会在小树林里碰上你?这解释不通吧。我是被人抢了包,在树林里有一群蒙面人把我拦住,我还问了是不是贾流少爷,他们回答不是,于是我为了防身才不小心伤了几个人。”林时恭抓住漏洞将事情和盘托出。
“他说的是否属实啊?”县令问贾流和家丁。
“是……”没有什么可狡辩的了,贾流等人只能将这件事情承认,有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听起来好像确实是林时恭更占理。
好歹贾家也是有头有脸的名门望户,也不好意思再继续折腾了,再这样下去只怕贾流回家会挨揍,于是这件事情只好作罢。
贾流悻悻地回了家,这心里越想越难受,不过暂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出这口恶气,只能先忍忍,从长计议。
林时恭这一次倒是一战成名,本来就是个小县城,什么事情传的都快,这件事一折腾,倒是县里的人都知道他自己做了把小手枪,而且有点威力,所以轻易也不敢招惹他,在县里算是小小的出了一次名。
这贾流也是真的蠢,平时就没什么脑子,想要报复别人还反被算计,对付这种人,林时恭也不用开什么天眼,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摆平。只是这贾流,这段时间成为了全峄县人的笑柄,贾家颜面尽失。
处理完贾流的事情,林时恭也算是消停了一阵子,暂时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他没事就去龙府找龙青海玩会,两个人谈谈政事。
林时恭慢慢发现,虽然龙青海不像他是穿越过来的,但是他的思想也算是在当时很先进了,他已经发现了一些儒家的劣根之处,不像其他人那样,为了科举考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林时恭隐隐地替龙青海感到担忧,这科举考试,考的就是圣人之道,万万不可有什么其他想法,虽然他理解龙青海的想法,也知道他是正确的,但是想要改变规则,就要先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林时恭劝诫龙青海,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时候能够收敛自己的才气和锋芒,也是一种能力。
就像前些时候的张居正,他也是年少成名,有着很多治国的思想,但是八股文写得一样漂亮,成了状元才能成为一代名臣辅佐君王。
而明朝的大才子徐渭,也是少年英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思想家,却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意,最后也没有办法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虽然可惜,但也是当今混乱时局中的为臣之道。
当今皇上一直被张居正教导,自从张居正去世之后,这万历皇帝就像是突然解放了天性,不理朝政,任由时局自己发展,忠臣不在,朝内的其他官员便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想到这些,林时恭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匡扶大明,要靠自己的一己之力还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党羽,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人,在朝堂之上有个照应,这样未来的路才会更好走。
这龙青海显然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一个盟友,身为同乡知根知底,对他也放心。不仅自己要高中,还要带着龙青海一起走科举之路。
与龙青海作别,林时恭回了家。看林府上上下下都忙成一团,不禁疑惑,按说这正值夏日,农忙也不是这个时候,大家应该过得挺清闲的,怎么府里反而是一幅人心惶惶的样子?
正好林时俊慌慌张张地走过去,林时恭拉住他,问道:“怎么了?匆匆忙忙的,出什么事了?”
林时俊焦急地说:“嗨,别提了,大事不好了,定福王征地了!我先不跟你说了,有什么事晚点我再跟你细说。”说完又匆匆忙忙地走了。
定福王?听起来有点熟悉。林时恭赶紧回到了自己的房间,调出系统,找到历史的文件夹,又找到万历四十一年的历史翻看。
原来这定福王就是万历的皇子,是郑贵妃之子。皇上对郑贵妃和这个儿子,都是宠爱有加。
按照明制,亲王受封之后,即应到封地居住,而且,有严格规定,去了以后,不得再回京城见郑贵妃。郑贵妃对这种规定真是深恶痛绝,她爱子心切,根本接受不了自己的儿子不在身边,所以坚决不肯让儿子去洛阳。万历真的就不让福王回去洛阳了。
大臣们当然觉得不妥,联名上奏,说让福王赶紧回自己的封地,皇上不肯,大臣们就继续上奏。到了终于顶不住朝堂上的压力,皇上就说福王的宅邸还没有建好,回去也是没有地方住。
大臣们也只能等着,就等房子建好,认为皇上怎么说也不能再推脱了。虽然这些大臣们平时心怀鬼胎,各自拉帮结派,但是在福王这件事情上,竟然出奇地一致,并且十分团结。
万历四十年,福王府竣工,万历却说,怎么着也得在皇宫过春节,搬家这事过完年再说。可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四月,已经过了春节,福王还在京城。
大臣们这会真的忍不了了,说好了过完年就走,身为天子也不能这么不守信用,随便糊弄人吧。于是继续联名上奏,请奏福王回自己的封地。
皇上不得已,只好让福王去洛阳,但在福王临走之前,皇上却跟内阁说,要拨给福王田四万顷。四万顷可不是个小数目,首辅大人们自然不想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