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善心大发
饥荒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官员和大臣都上奏,希望能够赈济灾民,开仓放粮。皇上准奏,但是奈何这时候国库空虚,万历皇帝不理朝政,已经不是朱元璋在位时的繁荣景象。
本来放出的粮食就不够,再分配到地方,一路上层层克扣,真正到百姓手里的,根本就没有多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再好的官,没有粮食这个时候也是无济于事。
听闻有官员贪污腐败之事,国子监周如砥上奏,自己已经年迈,不如就这次会自己的家乡,监督赈灾,也是为家乡的人民效力。周如砥医生刚正不阿,持身守正,满心想的都是自己家乡的百姓,皇上念其忠心,便准了他的请求。
周如砥回到山东,看到这里民不聊生,百姓们为了不饿着自己,甚至已经开始吃一些根本不能称之为食物的东西。周如砥看到这样的景象,十分心痛,不曾想以前富饶美丽的山东,今日却变成了这样。
国库空虚,没有足够的粮食,但是地方也有很多士大夫或者富人,乐善好施,愿意在这个时候免费发食物,赈济灾民,但是无奈这次饥荒太过严重,这些救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周如砥在民间走访时,听百姓们说,在这灾害之前,林家收购了很多的粮食,想着这个时候如果林家能够放粮赈济灾民,也能够缓解一点现在紧迫的情况。
于是周如砥找到了林时俊,林时俊却说自己做不了主,需要问林时恭。看着林时俊年纪轻轻,以为是要问他家长辈,没想到出来的却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是孩子的话,总归会好说服一些,虽然不解,但是周如砥心里还是比较高兴的。
“我是朝廷派来督查赈灾情况的官员周如砥。听说林家在饥荒之前囤积了很多的粮食,不知是为何?”
“怎么?屯粮也犯法?我们是生意人,今年刚刚开始涉足这农业,为何不能屯粮?”林时恭丝毫没有被吓住,他知道这个时候是别人来求他,而不是他求别人,所以即使是朝廷命官,也未松口。
周如砥倒是被这孩子强大的气场震慑住了,没想到只是个娃娃,竟然说话如此有底气。“现在正是艰难时期,我们急需粮食,这样,我们可以出钱买你的粮食,用来赈济灾民。”
“买我的粮食?以市场价吗?那我岂不是赔了本?朝廷征用,又能给我什么价格,这是想要劫富济贫,让我做冤大头?”
“非常时期,国库空虚,我们也实属无奈啊,还希望林家少爷能够体谅我们对百姓的一片苦心啊。”
“对百姓好?你们朝廷官员,有银子向来都是装到自己口袋里,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人,赈济灾民,说得好听,之前的赈济款,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的又有多少?”
这些天饥荒,官员林时恭见了不少,可是都是为了自己,没有几个真正为了百姓。长期的不信任已经积攒到了一定程度,现在的山东百姓,已经不再相信朝廷可以救他们了。
“我今年已经这把岁数,本也是山东人,回来也是为了监督他们赈灾,请相信我是真的为了百姓。”周如砥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可是还是希望能够取得林家的信任,为百姓多争取一点。
“您请回吧。这粮食我是不会卖的。”林时恭很坚决。
周如砥离开后心急如焚,又跑了好多家,一直为赈灾的事情而奔走。
林时恭拒绝了周如砥,他是个商人,这时候人人都需要粮食,高价卖给富人,他能赚到更多。农民们今年本来收成不好,就没有多少银子,卖给他们自己也赚不到多少。
几日内,又有好几批官员都来找过林时恭,他都没有同意,这些官员更是一个个贪慕钱财,都想着做假账把银子收进自己的兜里。
林时恭待得烦了,想出去走走,于是去找龙青海一起,想去街上看看。
饥荒时期真是惨不忍睹,街市上没有了往日的繁华,沿街都是乞讨的难民,碰到一个衣着富贵的都争着上前去,想要讨一口饭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人们的生活还是一眼,可是穷人们连饭都吃不上,有的小孩子黑黑的,已经瘦得皮包骨了。
林时恭忽然看见,前方有一个小小的棚子,有个老人在为难民们分发食物,难民们排着队,默无声息地领着食物。老人看起来很疲惫,周围只有几个人帮忙。
走近一看,竟然是之前来过林府的周如砥。他面带愁容,眼睛都已经熬红了。看到林时恭,还是打起精神跟他打了个招呼。
原来,周如砥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用这些钱买了粮食赈济灾民。府上的丫鬟伙计都遣散了,只有几个不愿意走的,和周如砥一起赈灾。
“原来他是个好官。”林时恭内心有些触动,没想到在这样的时代,还有人有如此善良的心,林时恭感觉有些抱歉,默默注视着周如砥。
突然,周如砥拿着的勺子掉了下来,他也晕了过去,旁边的人赶紧扶住他,却已经叫不醒他。林时恭等人也赶紧上前去,林时恭摸了摸他的脉搏,还好还有,只是有些微弱。便差遣人赶紧把他送到林府治疗。
大夫好一会诊治,直到晚上周如砥才苏醒过来。看到床边的林时恭,周如砥挣扎着想起身。
“快躺下休息吧,别起来了。”林时恭阻止他。
周如砥没再推脱,“年纪大了,身体大不如前了。年轻的时候干上几天都没事的。”
“何苦这样呢?这样的年纪为何不安度晚年?”
“山东是我的家乡,看到现在这样,我心痛啊。只要我还活一天,能帮着乡亲们,我就一定会帮着。”周如砥即使在病床上也难掩心痛。
林时恭意识到,确实是个好官,也是真心实意想要帮助百姓的,看着这个样子,自己竟然有些于心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