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束发童宦
虽然这有越权的嫌疑,但方从哲未必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打算从今年的进士里选择御史,并且排除底细有党派之属之后,由进士领衔御史之名,入驻三司,再由内阁和言官决定镇抚司滞留隐患的解决事宜。
党争会影响到镇抚司御史的选拔,但若是能选择三位没有党派之嫌的进士,想必内阁和其他言官也能勉强认同,毕竟公正性和合理性就摆在台面上,容不得他人质疑。
可以说,方从哲这一招实在是高。
但在进士的选拔里面,又有一个新的问题,那便是进士该怎么选?从几百个进士里面选择三名御史,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抱着这个疑虑,方从哲便找到了林时恭和龙青海,是的,方从哲想要让林时恭和龙青海两人成为御史。
这就是方从哲今天前来周府的目的。
但林时恭和龙青海都对方从哲的来意感到有些抗拒,要知道,如果这个御史真的当上了,那么林时恭和龙青海两人的官途就被预定了,毕竟是三司会审,哪怕镇抚司的事件解决了,他们的最终走向,也只有司法机构的官属,要么是刑部,要么是都察院,要么是大理寺。
林时恭和龙青海两人的志向可不是司法机构,他们想要的可是能进入朝廷官场直接面向圣上的官位。
但他们又不好细说,于是林时恭便委婉说道,“这样不好吧?我们现在不过是贡士,并非进士,这些年落榜的贡士也有不少,再过一个月都会齐聚一堂进行殿试,人数应该不少,先生怎么就确定我和龙兄可以成为进士,继而授任御史呢?难不成方先生有谋私的想法?”
方从哲摇了摇头,“非也非也,谋私并非我所向,之所以相信你们能成为进士,主要是我对你们有信心,对比你们在申冤者愤怒事件中的表现,我认为你们可以通过殿试,况且,你们会试的试卷我也看了,写得不错,按这个水平发挥,进士之衔远近可取。”
林时恭并未因为方从哲的认可而感到欣慰,反而满脸为难,但他又不敢直接表态,只好看向龙青海,“龙兄,你怎么看?”
“仕途事大,容我们考虑一下吧。”龙青海斡旋道,
“嗯,打扰几位了,离殿试还有几天时间,你们先考虑一下,如若同意的话,你们就到刑部找李大人,告辞了。”
方从哲和李鋕离开后,林时恭和龙青海便讨论了一番,最后还是没有结果,他们一方面想要解决镇抚司的麻烦,另一方面也不想让自己的仕途停留在司法机构,从而负了自己的理想,失去了面朝圣上的机会。
无奈,他们只好请教周世保,毕竟后者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总能给出一些中肯的意见。
“仕途事不小,官场纷繁岂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不过在我的印象里,司法官员的权力并非局限于三司,要是官做得直,照样有步入朝为官的机会,况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入驻司法有一个益处,过了司法,被冠以正直的你们以后的仕途就有威名了,其他官员见了都得敬让几分,依我看来,利大于弊,仅仅只是我的意见,参考便可,请勿当真。”
周世保的建议让林时恭和龙青海两人内心都产生了动摇,他们从而觉得授官司法也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会试放榜的时间是在四月十五日,芒种刚过,经户部核查,今年全国各地的夏收收成逼近二八分化,有的地方收成不错,有的地方颗粒无收,涝灾、旱灾、蝗灾四起,又逢局势不定,不少地区流寇滋事,闹得人心惶惶,国运似乎正在呈下滑趋势。
虽然京城方面还算安定,但毕竟是集权中心,消息灵通,所有官署都在紧张地关注着灾情并付诸救援行动,而像周世保这种退休的宦官,也在为凋敝的民生感到忧虑,故此在这几天,他都会到内城的几处寺庙进行祭祀祈福,庇佑百姓。
林时恭和龙青海恰好没有什么事,就陪同周世保到京城各处寺庙祭祀求佑。
在祭祀过程中,周世保偶遇了其他的同僚,都是已经退休的老宦官,在万历年间的宦官大多数是从童年就开始培养的,故此早早就被阉割去势的他们都没有子嗣,宦官退休后只能是孤独终老,不过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度堪称一绝,哪怕是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他们也想尽自己一份力,到各大寺庙里祭祀祈福。
林时恭和龙青海也在周世保的交际下结交了不少的宦官,其中还包括几位在位的宦官,周世保的徒弟郑言聪便是其中一个。
郑言聪年仅十五,比林时恭少两岁,从小就被招入宫中的他童年时就被阉割去势,现在是钟鼓司的学艺官。
郑言聪长得甚是清秀,卸去总角梳成束发的他模样略显阴柔,由于受过内书堂的教育,他举止文质彬彬,做人行事都很有礼貌原则,面对林时恭和龙青海这两个陌生的官员,郑言聪也是很有礼貌地拱手作揖,态度十分恳切。
在周世保膜拜的时候,林时恭就跟郑言聪交谈了起来,可贵的是,两人有共同话题,都对当下的政势有所看法。
林时恭抱着惺惺相惜的态度,问了郑言聪他的抱负,郑言聪思虑良久过后便是沉声开口,“我听前辈们说,一日入朝便是终生为宦,虽然我现在还小,但我前辈们的谆谆告诫对我极为受用,尤其是终生为宦这一段。民间乃至官场都对宦官有所偏见,这不妨碍我对未来的宦途充满信心,我不会怯而止步,比起这个,我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大众对宦官看法的偏颇。”
林时恭心怀佩服,微微一笑,“有朝一日,你会成功的。”
跟一个太监建立了结交关系,这是林时恭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他甚至认为历史上对太监宦官的记载确实有所偏颇,有很多史书上记载的太监都是乱政的祸害,但真实情况是,太监大多数都是忠于朝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