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多党轮治
“是我做的不错……”林时恭略显随意地点了点头,“不过,你也不必这么惊讶吧。”
“我能不惊讶吗?朝廷百官都在评论这碗粥,当时我还以为是哪个高人的杰作呢,没想到居然是你……哎,你人虽不在朝廷,可朝廷到处是与你有关的声音。”
“哈哈,龙兄言重了,我也不过是一时兴起,弄点药商罢了,可没想一碗药粥糊里糊涂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一时兴起就能有如此成就,时恭,你要是认真起来,那还得了?”
“随便做做罢了,况且世上成就大多都是一时兴起,倒也不必太过认真。”
龙青海见林时恭如此愉悦回应,也是暗自舒了口气,他本以为林时恭会由于落榜而郁闷不乐,不过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闲聊几句过后,两人这才谈起正事,龙青海在翰林院编修工作期间也跟方从哲有过商榷,听闻林时恭也会加入之后,便答应了方从哲,以校勘的身份入驻镇抚司执行御史的职责。
关于协助镇抚司办案一事,林时恭和龙青海达成了共识,就等吏部下达文书,同时也等吏部将户科给事中张笃敬从南直隶调遣到北京。
三天后,张笃敬抵达北京,跟林时恭与龙青海见面,几人前往吏部报告,并与刘侨以及袁英豪集合,到镇抚司接手结案事务。
可以说方从哲在镇抚司用人这个方面上十分高超。
林时恭和龙青海由于跟镇抚司犯人家属有过接触,可以做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袁英豪有功,万历皇帝乐意晋升他为代理镇抚司理刑。
而至于张笃敬,由于身居给事中之位,精通律法,恰好可以弥补林时恭他们对律法知识的空白。
毫无疑问的是,这四人组绝对是解决镇抚司滞留案件的精英小组。
用了只半个月的时间,这四人小组便解决了八成的冤案,释放无辜的囚犯,重惩犯错的罪人,雪冤的雪冤,伏法的伏法,剩下的两成冤案则通知朝廷提议重审。
原本张笃敬和袁英豪坚持要把剩下的冤案结掉,但林时恭深思熟虑过后便委婉拒绝了这个请求,他的理由是,剩下的这些冤案复杂,大有来头,为了避免冤案背后有玄机,牵扯到其他的官党,便提议发到朝廷再作决定。
事实上在当下的这个时期,林时恭这个决定是极其贴切的。
在镇抚司处理冤案期间,林时恭就注意到大多数无辜的犯人都是东林党的人,而这批犯人的刑捕期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年前,这意味着在七年前朝廷就滋生出了党争的苗头,并且已经进化到了攻讦弹劾异党人的地步,为了防止这个现象在后来的朝廷里再度发生,林时恭便打算将这些冤案留着,留到今年京察的时候充当“拾遗”的证据。
林时恭从历史上得知,万历四十五年,也就是今年,将进行万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京察。所谓京察,就是跟京城朝廷官员有关的制度考察,可以说是官员们自己的一次人身考试,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和都察院联合考察,四品以上的官员则由皇帝亲自匡正考选,通过者维持官职或者晋升,而那些没有通过考察的,要么就是辞官回家,要么就是降职,要么就是发配边疆,一般下场都不会太好。
而考察的亮点就在于“拾遗”,一些案件本身就牵扯到不少的官员,即便有的涉案官员还坐在居高临下的官位上,可案子没结,证据就还留着,将证据捡起来结合案件详情攻讦弹劾涉案官员的官场行为,就叫做“拾遗”。
林时恭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让朝廷里作风不善的官员统统下台,唯有这样才能保持朝廷官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不过回头一想,貌似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做到杜绝腐败、扶持清廉、匡正官场、重塑朝廷,毕竟这可不像共和制,所谓明朝朝廷的制度就像是今天的内阁制君主立宪,朝廷纲章就是所谓的宪法,万历皇帝就是君主,而内阁首辅方从哲就是君主立宪制度里的首相,底下一群官员争得你死我活,你攻讦我我弹劾你,这不就是内阁制的多党竞争吗?
与真正的多党制相比,大明朝廷的官场制度还是有一点不同,那便是朝廷言路并不公开透明,反而充斥着各种可能性,现代化的多党制可以分辨谁是哪个党的人,但大明朝廷可不行,你永远不知道某个官位的继任者是哪个党的人,更加不知道明天弹劾你的会是哪个党的人,可以说在党争这个方面上,明朝比现代化的竞争激烈得多,甚至可以以惊心动魄来形容,要是一个不慎得罪了哪位,可是要付出性命的。
这种相异之处谈不来是利还是弊,毕竟现代所谓的共和多党制还很稚嫩,并不能验证是对是错,但林时恭却因此萌生了一个脑洞。
既然现在的多党制无法验证是对还是错,不妨就让明朝的朝廷来试试?
世界最早的多党制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法国,党派通过轮流竞选成为执政党,这也能算作是制度的一种温和表现,如果明朝采用了这种制度,是不是就能避免即将到来的党派之争?虽然党争现象依然存在,但至少这种机制可以避免联盟结党的作风,并减少以党利为目的的攻讦与弹劾。
镇抚司的冤案结束后,林时恭便趁着汇报工作的间隙,跟方从哲讲出了他的提议。
“多党轮治?”
方从哲对此很是诧然。
毕竟这种体制,在当时过于先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端思想。
“不错,内阁学士由竞选作为上任的条件,首辅更是必需通过竞选才能上任,如果冠以律法效应的话,底下那些官员党争也能安分一点,不至于互相攻讦弹劾。”
对于林时恭的提议,方从哲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行的,别说底下官员会不会同意,就是皇帝也不会同意他的权力完全被内阁所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