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合作双赢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合作双赢
    常义杭身为榆次常氏之富贾,财倾天下,众人皆都羡妒甚至惧怕于他。
    可这会,在众人面前,常义杭表现出来的大气,却让众人改变了对他固执的看法。
    即便在土地归属上存在纷争,在生意上也是竞争关系,可常义杭仍旧支持林时恭,没有半点敌意,不得不说,他此刻的所作所为,足以证明他是一名仁义君子。
    林时恭勇毅拦财主,常义杭仁义释罪咎,这段故事成为了怀庆武陟当地的一段佳话,传诵一时。
    常义杭并未背弃他的言论,不仅将铺子归还给林时恭,兼并的土地也统统退回,除此之外,还斥金支持县衙修筑城墙,捐赠武陟学堂,帮助地方书院,一时间里,百姓对常义杭的印象也有所改善,林时恭也重新审视了常义杭,与其成为了德义之友。
    这天,林时恭与常义杭在铺子里喝茶聊天,一群百姓热情地涌进铺子,将两块牌匾赠给了常义杭。
    这两块牌匾上面分别写着,博施济众,常咏仁风。
    自那以后,常氏,在武陟当地成为了仁义德忠的代表词。
    但常义杭对这些名号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便将这两块牌匾转赠给了林时恭。
    林时恭反倒对这些牌匾感兴趣,毕竟这能起到一个商业宣传的作用,便将牌匾挂在铺子两侧,一来见证了两人之间的友谊,二来也是证明了这间服饰铺子是仁义的产物。
    与此同时,也正是这两块牌匾,加深了林时恭与常义杭之间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他们的第一次商业合作。
    常义杭对林时恭出售的短裙和十分重视,他不止一次向林时恭提出合作的建议。
    林时恭担心合作会伤害到两人的友谊,毕竟谈钱伤感情,但听了常义杭的合作建议之后,林时恭还是觉得可以试一试。
    常义杭不愧是商人,提出了十分超前的合作项目,由常义杭提供材料,林时恭负责加工并上市,最后以武陟县与通许县作为销售基点,以河南为起点,打通各地销路,销往全国各地。
    林时恭心觉这个合作项目可以尝试,便与常义杭商讨起了合作细则。
    常义杭也是做服饰生意的,他不差原材料以及基础加工,蚕桑、布料、编织什么的,他在各地都有对应的程序基点,而林时恭在通许县则有裁缝加工的产业,这正好给合作项目提供了快捷通道。
    至于销路,两人也有共识,大明两京十三省,最富有的就是南直隶和北直隶,两人商量着先将南直隶的销路打通,这不仅仅是出于距离考量,更是考虑到了南直隶当地的风气开放,富有程度以及爱美之心堪称全国之首,所谓的才艺,秦淮八艳,便是诞生于南直隶一代。
    合作细则以及销路方向已经商量好了,就差开工了。
    常义杭修书一封,从榆次县叫来了一批工人,入驻河南武陟县,进行蚕桑、编制工作以及布料制作。
    与此同时林时恭也将通许县的裁缝加工基地分出一个部分,驻在武陟县,用常义杭的原材料进行裁缝加工,做成服饰成品之后,就由常义杭打通销往南直隶的通道,将服饰卖往南直隶各地。
    十月初,经过两人的打磨以及裁缝团队的加工,第一批服饰终于运往了南直隶,并在各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仅仅三天时间,将近上万的服饰,两天售罄,首卖告捷。
    当天,林时恭与常义杭在武陟县大摆宴席,犒劳加工与裁缝团队各个员工,林时恭邀请了一众官员前来赴宴,当然也包括钱士完。
    林时恭之所以邀请钱士完,不仅仅是出于两者之间的交情,更是为了跟钱士完商量商业上的事情。
    林时恭知道他日后必然会离开河南,为了能稳定河南的商业格局,他必须找一个信得过的人代替他掌管河南产业,与常义杭的团队继续维持合作关系,而钱士完成为了不二人选。
    毕竟钱士完现在无事一身轻,已经辞官半年之久的他不再是官海中的帆船,手中又掌握不少人脉,再加上钱士完阅历丰富,由他来担任河南产业的掌管者,再好不过了。
    况且林时恭也查过历史,钱士完起码还能活三四十年,日后也没有什么发生在他身上的乱难,这正好证实了钱士完是一个前途稳定且没有意外的潜力股。
    钱士完先是对林时恭的邀请任命感到不解,但他还是乐意协助林时恭接手河南产业,与常义杭继续合作,于是,钱士完成为了林时恭在河南当地的商业掌控人。
    凛冬,河南迎来了万历四十五年的第一场雪。
    在这个时候,林时恭已经将保暖服饰的图纸交给裁缝团队,由裁缝团队制作保暖衣,接着在钱士完的协助下,通过常义杭的销路卖往南直隶。
    由于销量不错,常义杭开始将目标放在北方,他原本想跟林时恭一起商量销路北上,但很不巧的是,林时恭接到了山东济南府府衙的任命文书。
    拿到文书的林时恭便与众人辞别,为此不舍的常义杭给林时恭饯行一场,众人迎送,无一不是悲恸,诸官无不伤感,送了一程又一程,直送了几十里之后,才就此分别。
    常义杭本想让几个仆从护卫林时恭返回山东,林时恭婉拒了,他讪笑着说,“我有一个护卫,就足够了。”
    林时恭说的这个护卫正是郭鹏。
    饯别过后,林时恭便与郭鹏一齐离开河南,回到了山东济南府,与一众府官相会。
    寒暄一番过后,知府陆善州这才谈起正事。
    他先是叹了口气,接着说道,“听闻河南事务一一摆平,我甚是欣喜,为你而傲,只是可惜,京城并不太平,天下亦然乱象丛生。”
    “陆大人此话怎讲?”
    “今年是京察之年,朝廷齐党、楚党、浙党控住朝道,盘踞言路,把持政局,至京察期,唯以排斥异己为务事,清退了朝廷官员将近一百余名,如今的政局,已经濒临消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