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复返京城
历经万历三大征、剿寇、赈灾等事件,大明王朝的国库逼近空虚,入不敷出,已经无法给予增兵辽东的粮饷支撑。
虽然近年万历皇帝曾与百官协议发明了矿税这种税种,由太监负责向民间强征税款,可由于负责征税的太监与当地官员勾结,征税的同时又捞了不少油水,导致真正交到国库的税款根本所剩无几,无法支撑朝廷日常支出,更别说打仗了。
再加上一口一个正义的东林党,对朝政的妄议压力下,朝廷更是无法对外征税。
党争误国,这话虽然粗糙,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齐党、浙党和楚党有先见之明,见朝廷国库已经空得见底了,三番五次上疏,提议皇帝下令加税,并且施行新的税法,这样才能给国家增加税收。
但极其不幸的是,加税法却被东林党以顾及民生为由给压了下来,萌芽还未长出,就被掐死了。
这给了三党继续打压东林党的理由,估计三党的人也没有预料到,东林党的影响与规模竟然如此之大,都已经在去年京察的时候,弹劾辞退了诸多东林党的官员,朝廷内部仍然隐藏着诸多东林分子。
党争成了朝廷严峻的问题,东林党也成了三党的眼中钉。
在此时此刻,也成了林时恭和吴视川两人忧虑的重点。
没有税收,国库就空了,没有钱,就无法起兵,增援辽东的想法就无法得到支持,更别说增援了。
除此之外,对于增援辽东这件事,朝廷内部也有其他的想法。
“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认为,金国努尔哈赤,不过是大明朝廷的附臣,大明国威之下,努尔哈赤不会作乱,近几年发生的赈米案、边境案以及威海卫的海寇哗变案,也不过是金军部分兵士的冲突,不足为惧,不必太重视。”
吴视川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写满担忧,可见他也并不认同这种说法。
抚顺还未被攻陷,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还未告天,自然不会引起大明朝廷的重视。
对于大明朝廷而言,努尔哈赤不过是一只猫,永远不会成为老虎。
但林时恭自己是清楚的,还有半个月时间,努尔哈赤即将以七大恨告天,征伐大明,抚顺首当其中,沦陷于金军之手,到那时,整个辽东危危可及,大明百官再怎么后悔都没用了。
但对于此,林时恭也不是没有办法。
“吴将军,你说,怎样才能让朝廷感受到辽东金军的威胁呢?”
“依我来看,尚未丢失一城一堡,辽东便是太平之境,朝廷自然不会重视,更加不会起兵。”
“那么,如果有城镇丢失,被金军强占,何如?”
“天下皆为王土,若是城镇丢失,有损国威,朝廷不会袖手旁观。”
“朝廷现在无所事事,党争盛行,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敌人,如果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军带来的威胁,也许他们就能团结起来了。”
吴视川眉根一皱,“林大人,你此话怎讲?”
林时恭没有回答吴视川的问题,反而微笑着问了一句,“吴将军,你在朝廷内,有什么熟人吗?”
吴视川想了想点头道,“北京兵部侍郎梁志庭。”
“除此之外呢?”
“我不懂林大人为何要问这个问题,你需要我的熟人做什么呢?”
“我要一个可以拥有上疏皇帝权力的人,比方说给事中这样的。”
吴视川眉根一扬,“有了,你觉得兵科给事中,熊明遇如何?”
林时恭听了,立马就同意了。
毕竟,兵科给事中熊明遇,跟林时恭,也有过一番交情,也曾有过并肩作战的经验,可以说是战友了。
林时恭让吴视川写了一封信,由林时恭带去朝廷给熊明遇,虽然不知道这是干什么,但对于这个行为,吴视川予以信任。
于是,林时恭便带着吴视川的手信,与郭鹏二人一起前往北直隶。
临走前,林时恭修书一封,由驿站寄到登州府宁海州州衙,拜托宁海州的知州洪德生帮忙打理一下县里的事务。
两天后,从山东济南府出发的林时恭,终于到达了北京。
抵达北京,林时恭第一件事便去看了看的药铺,在马毅和马同和父子的打理下,药铺营收不错,虽然不比林时恭在山东的产业赚得多,但至少面子上也过得去,与此同时这也增添了林时恭发展药业的信心。
只是此刻的林时恭还没有这个心情,他来京城是另有所谋,于是在抵达京城的第二天,他便去往内城,找到了之前会试的时候提供府邸给他居住的太监周世保。
几年不见,周世保苍老了许多,不过在见到林时恭的时候,周世保十分兴奋,像是孩子一般上蹿下跳,拉着林时恭的手就说今晚要宴请他。
林时恭答应了,不过他跟周世保说了,今晚的宴请,能否多请几个人。
“没问题,时恭,你要请谁,我都同意。”
“那就谢谢周公公了。”林时恭作揖答谢,随即才想到了什么,“对了,龙青海呢?”
“青海晋升成了大理寺少卿,目前也是在我府上居住,估计就快回来了。”
周世保话音刚落,龙青海便回来了。
“时……时恭!”
上任大理寺少卿的龙青海稳重了许多,长相也增添了几许老道,不过在见到林时恭之后,却是高兴得像是个少年一般,热情地挽住了林时恭的手腕,述说多日未见的惦记。
两人攀谈了一会,林时恭才说起正事,问龙青海认不认识哪个中央官署的人。
“都御史?”
林时恭很是震惊,“龙兄,你都认识都御史了?”
龙青海苦笑,“时恭忘记了?这个都御史你也认识的。”
“谁?”
“就是先前的刑部尚书,李鋕。”
“李鋕大人现在是都御史?”
“嗯,应该说,李大人现在是刑部尚书兼都御史。”
林时恭震惊地张大了嘴巴。
都御史可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大明中央官署,三个司法机构,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互相监督鼎立。
身为刑部尚书的李鋕兼任都察院都御史,这意味着李鋕已经掌握了整个朝廷将近一半的司法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