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心事
人分三六九等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即使石斌讨厌这种区分,但也必须接受,若是没点威严也难笼络人心,就更不必说其他。但正因为地位高了,能说知心话的人就少了,所有人都明白“高处不胜寒”。
又是一个晨会之上,众人都在各自汇报前日的工作进程和今日将要完成的事情。也许是刚刚当了父亲,一切工作又都顺利,让石斌有一种成就感,这多少也是成家立业了。
必须承认枕头风是非常厉害的,讨论到城内民生问题时,石斌立刻就想起了贾玲这几日一直询问的孤儿问题,于是他便向刘县丞问道:“刘县丞,最近城里这些孤儿照顾得如何。”
“还不错,那些孤儿由些闲来无事的妇人看管,足够大的就去给有钱人家放牛、打工,太小的就吃大人您发的救济。那些村妇因为这也能混到一顿干的不少人都想进来。”
足够大的孩子通过劳动赚口饭吃应该还能保证不出事,这太小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若是仅靠吃救济就容易出问题。于是他便细问道:“刘县丞,咱们这具体是靠什么来救济那些难民呢?”
刘县丞听后立刻说道:“大人,咱们的救济还不错,一天两碗粥和一两咸菜,大概十来天有碗猪肉汤喝。”唯恐石斌爱心泛滥又立刻笑着道:“大人,城中百姓无一不称赞您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自您来之后这湘潭县就没有人饿死了。”
当然知道这是夸大其词,不过能有这么个结果估计是他最大的能力了。但他是个稍带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还是尝试性的询问了刘县丞和王三能否对这赈济方面多花点功夫。
王三和刘县丞的回答当然是生硬的——不能也不会允许石斌如此不顾大局。这次的尝试算是失败,但他也不能责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实力不够强大,规划不够完美。
回到书房之中,贾玲如同闻到鱼腥味的馋猫,立刻从闺房跑了过来,询问起那些孤儿救济的问题。答案自然是不尽如人意,为防自己这有些刁蛮又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太过激动伤了身体,他便只能委婉的表示目前资金不足,不过已经定下了计划,等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顾全城里所以的孤儿了。
贾玲已经当了母亲,性情更加沉稳了些,对此并未生气,不过却练出了另一门绝技:闭口不言,视若不见。
晨会之中已经问了这些,却被俩下属给硬生生的驳了回来,这是他从来没遇到过的,心中早就有了些温火。如今家中娇妻见自己未能将事情办成也生他的气,让他有了深深的挫败感,好心办事,却落个两面受气。他此时当然不能发火,但没人喜欢受人白眼,被人晾着,于是弄了个让自己舒坦的遁术,表示还有紧急公务就不陪贾玲。
其实压根就没去处理公务,而是换了套衣服跑去城外散步了,算是给自己这个被权力栓住的人放放风。
恰好碰到了要进城给他那马场接粮草的赵刚和布日古德,石斌立刻迎上去与他们聊了起来。
孩子出生大喜,三人见面当然是非常高兴,赵刚仍旧那么刚猛威武,说起话来如同击鼓。布日古德虽然没赵刚那么莽撞却是比较的直爽。
赵刚开口没几句便口无遮拦,几乎无所不言。而布日古德虽然是蒙古人,应该更不在乎这些,但毕竟是外人必须收敛,故而不但自己只是唯唯诺诺的应应声并不说什么,还一个劲的蹭着赵刚要他慎言,免得犯忌。
不久石斌便开始诉苦,表示自己想为民谋利弄个孤儿救济所,结果财政资金不足,王三和刘县丞不允,自己丢了面子;回家又被贾玲给埋怨,但不想与她这刚刚生产完在坐月子的产妇争执,这才跑出来散步。
闻言,布日古德立刻脸色凝重,开始插嘴,表示与城中管粮官约定好了时间交接粮草,不能误了时候,并开始扯起赵刚的腰带。但赵刚这脑袋缺根弦的莽夫,恍若未觉,仍旧一个劲的表示自己支持贾玲,那些孩子的确太可怜,必须尽全力救助。不光要让他们有吃的,而且要吃好来。
赵刚是越说越来劲,最后还骂起王三和刘县丞来,说他二人铁石心肠,并表示哪天得空得找他们问罪。见赵刚越说越没谱,担心赵刚祸从口出连累自己,布日古德最后干脆强行将赵刚拽进了城。当然明白其中缘由,石斌也并未阻拦,只是感叹能交心的人越来越少。
石斌突然想到,自己已经有了这种与众兄弟越来越远的感觉,那他们互相之间呢?他们和他们的铁杆之间呢?想到这些,他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一个不小心就会让大家相互猜忌、离心离德,辛辛苦苦的努力全成一场空了。
想着想着脚下一踏空,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走路居然崴了脚,这倒是让官道上来往的行人侧目,有几个小女孩还捂着嘴远远的笑起来,这样奇葩的场面毕竟很少出现。
身强体壮自然不会因为这么一崴脚便动弹不得,轻轻按摩一番便又走了起来。好在这路边有不少树桩和石墩,他倒是走一段歇一段也算是顺带仔细观赏了这湘潭城外的景色了。
到了唐兴寺所在的陶公山下,他有些实在迈不动脚步,便干脆歇在山下与来往香客摆起龙门阵来,准备今晚就在唐兴寺借宿一宿。
日落西山,石斌便已经和几个准备也在这唐兴寺借宿的香客进了山门。那迎客的小沙弥见有香客前来自然非常高兴,因为香客就是他们的饭票,多一个香客就多一张饭票。
当石斌出了香油钱,正欲随那小沙弥去吃斋饭时,却被一位年长的僧人叫住,请他入了僧寮。
在石斌看来这僧人有些意思,但他却感觉从未见过那僧侣,那为何不请其他香客却独独请了他?天庭饱满,地阔方圆,眼睛清澈,眉心宽阔,他完全是一个正人君子的面相,想着想着又飘飘忽忽起来。估计这老僧是“以貌取人”,如此一想石斌稍稍放了些心,但仍旧有些疑惑。
未等石斌开口,那僧人先施礼道:“小僧弘觉,敢问施主贵姓?”
“免贵,姓石,石头的石。”石斌回礼道,“请问大师唤我过来所为何事?”
“无甚要事,不过是观施主戾气偏重,想劝施主淡定而已。”那弘觉和尚笑着说道。
戾气偏重?淡定?戾气重即暴戾之气重,杀心重,他石斌也是当过潭州统领,杀过元人的将领,哪里能没点戾气?如何又能淡定?
转念一想,这僧人是如何知道自己有戾气的呢?崴了脚疼痛难忍发出的,或者是其他?于是石斌说道:“弘觉大师,有些戾气很正常,谁无戾气?何况我在山下崴了脚,脚踝如今疼痛难忍,戾气岂能不重,如何淡定?”
那弘觉看他的眼神仿佛在看一个说谎话的孩童,这种感觉很不好,让这位很少受憋的县令大人心中起火,若非身份所限他必然训斥弘觉不知尊卑礼仪。
但弘觉却无视石斌的横眉怒目,仍旧微笑的看着他。待石斌忍无可忍准备摆出身份大声训斥弘觉的无礼时,此时弘觉却开口了:“石施主怒火烧心,恐怕并非脚踝之疼痛,亦非贫僧目光之刺痛,而是别有它痛。”
听到这些话石斌并未感到奇怪,僧人必须会的就是相面,这也算是他们的一个饭碗。不过既然为人看破,他也不遮遮掩掩,干脆笑着问道:“大师既然有如此慧眼,不知我这心火如何消除?”
无论是谁,在帮人解决的问题的时候都没有直接就告诉答案的,多少要做点必要的修饰,否则让人觉得太没水平。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途分。”那弘觉也不解释,只是闭着眼睛轻轻的念了唐代诗人贺兰进明《行路难》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倒是很合自己如今的心境,的确是一剂良药。见那弘觉的确有些本事,并非只知装神弄鬼的银样镴枪头,他便与其聊了起来。
当然不会将自己的身份说出,并将事情说反来。表示自己兄弟发达了,他也跟着得了些好处,但二人却交流少很多,言语之间再无法如从前一般轻松自如。
“施主,有得必有失,若您能舍弃如今这些‘功名利禄’,您与那位施主定能恢复从前轻松自如的关系。贫僧与施主间便无此种关系,故而能对您做些许劝诫。”
说完这些,弘觉便出了僧寮,示意石斌无需离开,不久便会有小沙弥送来斋饭。
不到一刻钟就有一个小沙弥送来了斋饭。不过却没立刻离开,而是站在一旁看着石斌吃饭,并不住的咽着口水。
石斌其实很喜欢看小孩子这种天真可爱的模样,便问道:“小家伙,想吃点吗?”
这话让一旁的小沙弥兴奋异常,但却没维持多久他的高兴劲头就没了,只能笑着表示自己非常谢谢石斌但却不能吃。
见他如此可怜,石斌表示请他吃而且不告诉他的师傅。对这些美食的欲望终于克服了对师傅的恐惧,他接过石斌的碗筷狼吞虎咽起来。估计是害怕为人所知,那小沙弥的筷子就没停过,不久便将斋饭消灭殆尽。
“小和尚,你叫什么?”看着这仿佛饿死鬼投胎的小沙弥,石斌笑眯眯的问道。
“施主,小僧法号弘本,是刚刚那位弘觉的师弟。”
人都有好奇心,他便问弘本为何如此饥饿,弘本自然踌躇不言。石斌佯怒胁迫,表示若不说出为什么则将吃斋饭的事情告诉他师傅。
小沙弥并无多少心机,自然全部说了出来,并越说越多,苦水似乎倒不完。不过为了弘本好,石斌自然找借口将其哄了出去。
躺在僧寮内的床上,石斌不住的想这这日发生的一切:赵刚的话语,布日古德的言行,弘觉的劝诫,弘本的苦水。让他感觉一切都让人无奈,但又理所当然。
这么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石斌便干脆在这睡了个午觉,下午只要按时会城办公就是了。
离开之时,那老僧又来送石斌,并笑着告诉石斌他脸上戾气已经消散不少。
这可让石斌有些不信,睡一觉就消散不少戾气?虽然的确感觉轻松不少,但并未感觉什么太大的改变,至于戾气就更别说了,纯粹扯淡。
“您这戾气并非心中发出而是外界影响,您戾气消散并非其它,而是不再纠结。”
纠结?这倒是真的,刚刚起来时压根就不记得孤儿院和那小沙弥的事情,是感觉不那么沉重了。
“还请施主记住,豁达之人才可成事。”未等石斌回话,那老僧就已经回了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