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走了,走得很豁达,很安详,比我们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要豁达、安详。
用父皇的话来说,他早该走了。
早在母后离开的时候,他就该跟着母后一起走了。
可是,他是大唐的皇帝,他还有未尽的事业没有交待好,不能紧随着母后甩手离开。
现在事业都已经交待下去了,他也没有什么好牵挂的了,可以放心地随母后而去,去陪伴孤单的母后了。
可对于我们,这却是至亲之人生离死别的大事。
我们,没有任何人能做到像父皇那样淡然和洒脱,整个立政殿内都是悲痛欲绝的哭喊声。
夫君哭得很伤心,泪流满面,两只眼睛哭得通红。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这是夫君的处世之行。
夫君向来都是那张神色自若的面庞,扬着轻轻浅浅的淡笑,自信从容,淡泊雍容,仿佛天大的事情在他的面前都不是事。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
对他人而言难于登天的事情,到了夫君的手上,轻松自然,迎刃而解。
若非亲眼所见,我很难想象靠在塌前哭得不成人样、比孩子还来得迷茫的男子会是我的夫君。
可在父皇离去之后,最先止住悲痛的也是夫君。
他如今已是尚书左仆射,是大唐地位最高的宰相。
擎天之柱的父皇已经离去了,在稚奴继任皇位,稳固朝政之前,大唐江山社稷的重任都压在了夫君的肩头。
父皇驾崩的讯息如何告知各州府,如何让稚奴继承大统,如何办理父皇的治丧大礼,如何稳固因为父皇驾崩而人心离散的大唐......
这些都是夫君迫在眉睫,而且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许是父皇的突然驾崩刺激到了夫君,亦或许是与父皇的深情厚意让夫君想要为父皇做些什么。
在父皇驾崩的这段时日里,夫君一扫往常慵懒闲散任权下放的姿态,亲力亲为起来。
夫君常常会工作到近更时才回府,回府之后便独坐在书房亲笔为父皇书写祭文。
书房的灯火时常亮至天明。
每次站在书房外瞧着夫君越显单薄的身体,进入书房为夫君端茶送汤见着布满血丝的瞳目,总心疼地想着想要宽慰、规劝夫君点什么。
可话还没有说出口,看到夫君又埋下头去专注在案头的身影,却不免又说不出话来。
自贞观五年至今,夫君与父皇相知近三十年。
夫君与父皇之间的情谊,未尝比不了自己这个亲生女儿。
甚至在志向、韬略、性情之上,父皇与夫君之间的情谊,只怕比自己还要来得深厚。
他们是知己。
父皇识夫君之才,夫君成父皇之志。
......
父皇的灵柩在稚奴的亲自押送下,运往了九嵕山,葬在了昭陵。
夫君亲笔为父皇书写祭文,亲手为父皇刻碑墓志。
在父皇下葬之后,稚奴也正式于太极宫承天门举行登基大典,大赦天下,继位为帝,改元‘永徽’。
当稚奴登基之后,夫君又开始简政放权了。
这一次的权力不是下放,而是上交。
夫君将政权转交给了稚奴。
自稚奴登基之后,夫君都很少去政事堂主持政事,便是在当值之日若非事出紧急,也难得前往政事堂。
他是在为稚奴守护,也是在为稚奴铺路。
这对于我们家而言,也是件不可多得的好事。
夫君久在疆场,往日里在家不出一年,便要出京征战,现在夫君少为国事操心,到也能容下心来,陪我们安享家院之乐。
永徽三年,稚奴登基已经两年有余的时光了。
经过两年的时间,稚奴不再是当初刚登基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君王。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稚奴已经完全融入到一个君王的角色中,以乐政爱民的形象在朝野上下树立起了帝王的威信。
顺利地从贞观朝承接到了永徽朝,开启了新的时代。
见朝局和州郡的安稳承接后,夫君决定致仕辞官,完完全全地从朝政上退下来。
夫君从来不在乎权力,更不专权、贪权、恋权。
夫君认为大唐已经开疆扩土多年,现在最重要的就是休养生息,巩固之前开疆扩土的成果,将那些疆土与大唐连横一片,而不是只征服下一块飞地。
而治国理政,比他适合担任尚书左仆射的人更多,他该是退位让贤的时候了。
但稚奴没有答应,并加夫君为太尉,挽留夫君继续留任尚书左仆射之职。
永徽五年,稚奴已经更具帝王威仪,相比于两年前的勤政爱民,现在只怕还要再贴上精明强干、铁血果决的两个标签。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已然不只见过稚奴亲和有度的礼仪,更见过了稚奴铁血果敢的强横!
庄严森重的帝王形象,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官员的心中,让每一位官员保持由内而外的敬服。
但夫君的请辞,这一次稚奴还是没有答应。
一直到永徽九年,稚奴还是没有同意夫君的辞呈。
就在永徽九年,夫君也向稚奴请兵,率军征伐倭国,稚奴答应了。
可谁也没有料到登上倭国之后向来温文尔雅的夫君竟然会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杀得倭国血流成河,国中生民几乎杀戮殆尽!
或许是夫君久坐朝中许久未成作战,未出征疆场,所以才造成如此惊人的杀戮;
亦或许是夫君对稚奴一直都没有答应他的请辞,而宣泄自己的情绪;
更或许是夫君想要借此来引起朝野上下的骇然和弹劾,以借此逼着稚奴来同意他的辞呈;
或许,或许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别的什么更重要的原因......
因为夫君归来的时候,是如释重负的,是神清气爽的,也还是那般从容淡然、闲庭信步的。
他还是以前的那个夫君,仿佛在倭国的一切都从未发生过。
虽然不知道夫君在倭国所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但至少夫君如愿以偿地离开了官场。
因为在倭国造成轰动的杀戮,朝中官员弹劾夫君者不计其数,迫于朝堂上下的争议,稚奴最终将夫君罢官了,以太师之位,赐夫君致仕还家,其余官爵如故。
出仕之后,夫君便向李淳风李道长要了一块在终南山深处的山地,带着我们过上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园生活。
那里遍植桃树,夫君取名为‘桃花坞’。
并亲笔刻石,写下一首《桃花歌》,以向来往宾客表达自己的出世之心。
在桃花坞中,我们闲来读诗、饮酒、弹琴、唱歌,或为桃树除草育苗,或摘桃花做糕酿酒,享受着远离长安喧嚣的隐世之乐。
用夫君的话说,他前半生为了国家、为了江山社稷而活,他的后半生,要为了自己、为了我们而活。
随着我们在这桃花坞内,相濡以沫,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相依相守,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