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芷萱入宫了,张超基于补偿的心理,给她准备了很多东西,但是张超心里也明白,这些东西能有一成带进去就是成功。即便如此,他还是这么做了,他需要让宫中知道,芷萱是有后台的,尽管这个后台还很弱小。
张超等人送走了李芷萱,这时才迎来了闻讯赶来的汪春华,这个天真的小姑娘只能望着芷萱离开的道路无声抽噎。
张超压抑着内心的极度愤懑,回到了会馆,他再也没有心思去谈论什么八股,把自己锁在房中,看着屋顶,静静的发呆。
芷萱临走时,是满腔的情意,满腔的不舍,作为过来人他当然看得出来,但是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远远望着这个姑娘带着行李,然后痴痴的回望了他一眼,这才进了马车。
李芷萱临走时说的那段话,她无助的呐喊彻底击碎了张超对于大明王朝的那一丝眷念。来自于后世的他尽管有种种不顺,但他始终是自由的,从来不曾有哪一个人或者某一种制度可以束缚他一生,甚至控制他的生死。
无论后世对明王朝如何的欣赏,什么君王死社稷,什么从不和亲,都不能摆脱一个事实,这是一个专制的封建王朝。明朝后宫这种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制度让他彻底明白,这是一个皇帝带头,赤裸裸的率兽吃人的旧社会。
今天这个旧社会吞噬了李芷萱,明天同样会吞噬张超,即使张超出色,也不过是将吞噬的时间推迟了,他的子孙同样也摆脱不了。
无论是为人为己,张超明白,他必须改变这种旧制度,最起码是改良,让更多的人慢一点被吞噬,所以他需要掌握权力,掌握改天换地的权力,只要这样他才能改变,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第二天一早,张超抖擞精神,继续与众举人们商量着如何押题,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众举人见他这样的状态,也都放心了心,也是,不就是一个女医进宫吗?咱们应该关心的是眼前的科举大业,儿女情长又算的了什么。
可是他们的谈论还没有开始多久,刘吉的大管家出现了,请张超过府一叙。虽然刘吉的名声不怎么样,但是他仍然是大明帝国的首辅,文官第一人。
所以张超很正式的提着礼物,按时拜访了刘吉。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但两人已经神交很久,并不需要那么客套。
所以聊了两句之后,刘吉就直奔主题,笑着说道,“子卓,你的才干,自不待说,老夫体会很深,只是你是于少保的后人,确实让老夫有些想不到。”
张超苦笑着说道,“刘公,学生也没有想到呀,但是这就是事实,所以学生不得不求上阁老。”
刘吉回忆道,“老夫是正统十三年的进士,隔年就爆发了土木之变,老夫是亲眼所见,当日于公如何的力挽狂澜,临危不惧,处乱不惊。”
说完刘吉开始回忆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考中进士,在京师翰林院当着翰林,恰逢这一场惊天大变局。
在惨烈的北京保卫战中,面对着挟持太上皇的蒙古鞑子,于谦本人身先士卒,驻守在德胜门外,提督京营兵马。
同时关闭了各处的城门,绝了将士逃跑的希望,又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将士无不感泣,皆抱着必死的决心,奋战报国,这才最终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说完之后,刘吉擦了擦眼睛,“若不是于公,吾辈早就归为臣虏,死不知所归矣。”
张超不得不赞叹,刘棉花真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一名顶尖的政客。在一个后生晚辈面前,真能拉下脸来,他不得不敬服,要想在官场混的开,要跟着这一位好好学一学。
尽管他知道刘吉在表演,但是他仍然有些感动,所以陪着刘棉花掉了一会眼泪,又感慨了一番英雄为小人所害。
刘吉这才说到主题,“老夫看了你的来信之后,辗转反侧,朝廷确实欠于公一个交代。
老夫也很赞同你的看法,为了鼓励天下的忠贞之士,也应该给于公一个美谥。
但是老夫在内阁,有些势单力孤,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张超十分吃惊,你老人家大杀四方,两京御史被你干掉了多少,现在说起这样的话,你觉得我会相信吗?
退一万步说,刘吉确实被架空,那也是首辅,作为很少几个接触过于谦的重臣,他有很大的话语权。
所以张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刘吉在开价,甚至是想拿他当枪使。但是张超对于请谥的态度并不如刘吉想象的那么渴望。
在他看来,一个谥号并不能代表什么,英雄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中,没有谥号并不会影响于谦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辉形象,反而说明明王朝是多么的刻薄寡恩,士大夫是多么的卑鄙无耻。
所以张超突然问道,“于公如此忠贞,想必内阁其他两位阁老,六部部堂也一定会感同身受,刘阁老,您老是不是太多虑了?”
刘吉见张超竟然如此说话,就有些头疼,这可如何继续下去?想了想,刘吉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已经没有意义,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所以他热情的交代张超正月二十通政司上班之后,赶紧把奏折递上去,到时候他会尽力在内阁周旋。
张超连忙感谢刘首辅的恩德,说完了这个话题,刘吉又问了很多他感兴趣的问题,张超也一一做了回复。
因为两家生意上通力合作,很多事情两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刘吉关注的重点倒是有些稀奇,比如在河北大量植棉织布是否可行,又比如他创办的报纸有哪些诀窍等等。
正月二十之后,大明朝廷正式开张,这个时候张超给通政司呈交了一份奏折,请求给于谦赠谥,并移祠宇于祖茔,赐与祠额祭文。
这新年第一天就收到这样的奏折,通政司的小吏也不敢怠慢,恭恭敬敬的办好手续,很快就呈报上去。
就在张超将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吏抱怨道,“大过年的,就收到这样的奏折,真是不吉利。”
“你胡说什么,这可是给于少保请谥,要我说早就该给他老人家一个说法了,最起码得有个忠。”
“那是肯定的,当年我爷爷跟着于少保……”
“你就瞎吹吧,于少保打鞑子那会再怎么也用不着你爷爷,倒是住在我家附近的范家,他家祖上才是真正拼尽全力打鞑子,可惜呀,那个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