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7章 李广之死
    张超的感慨并不是没有道理,虽然重病之中,但是他的消息仍然灵通。他已经得到了宋珫的消息,朝中科道官员正在准备集体弹劾王越,理由就是和刚刚自杀的太监李广勾结。
    王越有没有跟李广勾结,张超相信是肯定有的,要不然弘治七年他也没那么顺利的致仕回家,但是王越与汪直交往吃了大苦头之后,在京期间十分乖顺,仅仅去拜见了一下李广,这根本不稀奇,因为这么做的文武大臣数不胜数,当然要除去张超,谁让两个人是仇家呢。
    自从李广与张超斗殴被反推之后,对了,张超应该算是斗殴,不是正当防卫,因为没有打死人,当然打死人了,算不算正当防卫,这就说不好了,因为明朝虽然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天下的事情,道理最大,何况文官是最讲道理的!
    由于弘治皇帝十分信任李广献上的养身符箓,所以李广就越发受宠,也十分必然的开始干政。李广对于具体的政务并不掺和,而且李广还有一个好习惯,对于文臣的请托,他从来不推辞,所以大臣们虽然讨厌他,但也是井水不犯河水,随他去了。
    李广坐稳位置后,并不与其他太监争权夺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帮弘治皇帝花钱这件大事上,在他的怂恿下,各处大兴土木,皇宫增修宫殿、西郊大修园林,甚至武当山也花费了不少银两,国库银两挥霍无度,大臣无奈,皇帝对李广那是言听计从。
    这段时间正好是张超不断从海外弄来金钱的时候,所以内承运库收入颇丰,李广花钱花的十分开心,通过李广这个府库搬运工,内库的银子慢慢的就变成了各大太监手里的银子,所以李广也顺理成章的和各大太监缓和了关系。
    这个时候李广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力,他的路数还是宪宗朝的旧法子,矫旨授传奉官,向地方索贿,把持盐货之利。李广虽然对于海外的利益十分羡慕,可是张超勾结萧敬刘瑾等人,就是不愿意让他掺和,李广愤恨之余,就开始算计萧敬。
    弘治八年,皇帝的妹妹德清公主出阁,按照规定要给公主找一个驸马,明代皇室有规定,大凡公主的婚配,多选择民间英俊善良的男子,不许文武大臣的子弟娶公主为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朝的皇帝非常忌讳外戚干政,担心大臣武将用子女联姻的手段,来干预朝政,甚至发生抢班夺权的危机。
    为了彻底斩断外戚干政的危险,明皇室便下了死命令,不许皇家和大臣武将联姻。所以,有明一代,皇家公主的婆婆家往往都是寒门之辈,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地位,也就不会通过联姻的方式来施加影响力。
    明朝一代的驸马爷绝大多数都是民间男子,在国家政治中地位不高。如今我们常常说一个女孩嫁给了条件不如自己的男子,叫“下嫁”,不过,整个中国历史上,最有资格称得上是“下嫁”的,就是明代皇室的公主们。出于帝王之家,老公却几乎全是平民百姓。
    于是,民间男子争当驸马爷,成为明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官府和民间脱离,皇家又高高在上,如何了解驸马爷,如何挑选驸马爷,成了一个大难题。
    那个时候,没有科学的鉴定方法,只能靠口碑相传和别人的推荐。驸马爷的好坏高低、优良中差,也就完全凭一张嘴而已。离皇帝最近的莫过于宦官,于是,为公主牵线搭桥的人,大多都是宦官。
    这一次负责拉媒大事的是萧敬,萧敬是司礼监大太监,平日里公务繁忙,就把这件事交给了手下的随堂太监办理,而这个随堂太监正好被李广收买。
    所以李广就给萧敬推荐了一个叫做袁相的男子,弘治皇帝这个人不错,对于妹妹很关心,亲自召见了袁相,见这个小伙子人长得精神,谈吐也很不错,所以十分高兴的定下了这一门婚事,袁相如愿以偿,成为准驸马,他家里上上下下也是欢腾不已、兴高采烈。
    但是这个时候,不知道谁告了一状,说袁相这个人是个妾生子,又是商人出身,而且民间对于这个袁相的风评也不好。袁相想攀龙附凤,所以大肆贿赂李广,才变成了皇帝的妹婿。
    弘治皇帝听到之后,大怒,竟然胆大骗到了皇家头上,所以让东厂调查了一番,果然如此,但是调查的结果是袁相贿赂的是萧敬的随堂太监,所以弘治狠狠的揍了一顿萧敬,把他赶到了南京,同时也撤销了这场婚事。
    李广耍弄阴谋,赶走了萧敬,这个时候本性就完全暴露了,他给自己建了一个大园子,,叫做“集萃园”。这个豪宅,四周挖掘深沟,引玉泉山之水注入其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按照明代规定,除了皇家,谁都不能将河水引到自家庭院,但是李广就这么干了,还干的光明正大。
    但是夜路走到了,容易撞到鬼,特别是喜欢弄神作鬼的人。弘治十一年,李广又劝弘治在景山上建亭子,没成想亭子建成之日,弘治最幼小的公主突然死亡。
    这下,皇太后发了怒,认为李广建亭犯了“太岁”,导致幼公主突然暴死,要拿这“风水先生”治罪。
    也巧当年的十月十二日,乾清和坤宁两宫又发生火灾。皇太后更为大怒,放言说:“今日李广,明日李广,果然祸及矣。”
    您瞧,这事赶的,这不是死催的嘛!李广闻听后,也预感自己的下场,服毒自尽了。李广死后,弘治仍疑心他家藏有异书,便派人索取,因而搜得他收受贿赂的账簿,其中记载的多是文武大臣的姓名和数额,有的馈赠黄米千百石,有的馈赠白米千百石。
    弘治看后十分惊奇,询问左右侍臣说:“李广一家能吃多少,竟受人如此之多的米?”侍臣告诉皇帝说:这里全是隐语,黄米就是黄金,白米即是白银。
    弘治听后大怒,诏令将行贿的大臣交付法司究治。曾经贿赂结交李广的大臣们,听说皇帝欲加治罪,纷纷求救于国舅寿宁候张鹤龄。
    这时,编修罗圮也上疏劝谏孝宗说:在这种普遍贪腐的局面之下,就如同人身上长了一个赘疣,虽然赘疣可以一刀切除,但人却会因失血过多死去。只有慢慢地调理恢复,才是万全之策。
    如果将行贿众大臣一并拘捕治罪,势必使朝廷的颜面丢尽,威信扫地,国家将出现动乱。何况行贿大臣有六部之首,有带兵的部院大臣,又有封疆大吏,一旦将他们的罪行公布于众,不仅全国沸腾,边疆也会发生骚乱。
    与其如此,还不如下一道密旨,让行贿的官员自行退赃辞职。于是孝宗便以法不责众而停止对行贿大臣的追究。
    这实际上也没有办法,弘治皇帝不可能同时治罪这么多官员,再说他秉性忠厚,国家现在又是繁荣昌盛的极盛时期,所以他也不愿意大动干戈,只是对大臣们愈发不信任了。
    这件事本来已经过去,没想到到了弘治十二年,科道们又开始旧事重提,当然此时绝大部分倒霉蛋已经致仕,但是还有一个猛人王越还逍遥自在呢,不仅仅如此,王越还打了大胜仗,被封了伯爵,这如何不让大臣们愤怒呢,所以王越又一次被集体弹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