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1章 第一把火
    费宏进入军机房,张超也给了他一件大礼,他毫不客气的废除了正德二年宁王复卫的圣旨,军机房找了个理由解散了宁王辛辛苦苦组建的军队,可怜的宁王,他刚刚组建训练完成的军队,就这么给解散了,真是欲哭无泪呀。张超知道宁王决心很大,估计他会继续贿赂朝中大臣,不着急,猫抓老鼠的游戏还可以继续玩。
    这样一来费宏的态度就好了不少,军机房也少了一些磕磕碰碰,而大佬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科道御史又被清洗了一番,朝廷立刻就清净了不少。
    张超琢磨着应该搞一些惠民的事情,招揽一下人心,为后面的改革打下基础。古往今来,从教育下手是最划得来的,张超也不例外,他决定修改一下大明的科举制度。
    当然不像被冷冻的焦芳那样赤裸裸,虽然他也同样动了各省的举人人数。大明两京十三省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逼得朱元璋搞起了南北榜,后来又加上了中榜。
    张超拿出的方案就是必须保证每一省至少要有一定数目的举人,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每省人口进行调节,而且保证每一个省的举人数目要大于从前。除此之外,按照前三科会试的成绩各省会有一个不同的等级分,以奖励那些教育干的好的省份。
    经过这一番调节,每一省的举人数目都比从前有所增加,而南直隶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正德五年南直隶乡试的举人名额就增加了一半。
    增加一个举人就意味着增加一个官员,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同时意味着朝廷的收入会下跌一点。但是即便如此,大明的士大夫们也甘之若饴,困难的是朝廷,亏得又不是他们,怕什么。
    张超同样不以为然,他巴不得土地兼并更加厉害,他好增加海外的移民,至于财政收入,不必担心,大明的国债还可以多发行几期,至于以后,谁在乎,想办法再去找金矿吧。
    除此之外,张超下令科举考试不允许出现截搭题,那么市面上乱七八糟的模拟题太多导致区分度不够的问题,张超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实行分数制度。
    从现在开始,大明将在院试,乡试,会试实行考分制度,也就是说每一场的总分是一百分,三场下来就是说三百分。
    而每一道题都有相应的分值,每一名阅卷官都会打分,然后去掉得分最多的和最少的,取中间值。
    而对于出现严重错误的试卷,比如该避讳的地方没有避讳,写错字等等,张兵部给你一个重新挽回的机会。出现错误的那一题对不住得零分,但是其他题目还可以继续被考察,不会被一下子废黜。
    最后的总成绩按照得分排名,如果出现得分一样的考卷,则以第一场得分高的排名在前,如果还没法区分,则以第一场第一题得分高的排名在前。
    因为实行百分制,必然会使得阅卷的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张超要求增加了阅卷官的数量,另外新设统计官,以核实成绩,不会出现错误。
    当张超将这一套改革方案提交给三位大学士时,李东阳立刻明白了张超的用意,张超虽然有私心,但是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后两场的地位,这十分有利于实用性人才的选拔,对于这一点内阁三位大学士都十分认可。都是做事的,他们当然明白朝廷需要做事的人,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越少越好。
    除此之外,分数制的实行使得考试的客观性得到加强,避免因为考官的个人意志导致人才选拔出现偏差,也增加了考场做手脚的难度,这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而张超的私心在于他很明显想大幅度增加南直隶举人数量,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刘瑾焦芳的错误,他又增加了其他各省的名额,还振振有词找了一大堆理由,还有一个计算公式,这样似乎显得很是公平。真是难为他了,想的这么周到。
    当然李东阳等人还是给张超找了一些不足,他也十分配合的修改了,所以这一条改革方案最后在军机房被高票通过,然后公布出来,天下的读书人立刻就炸开了锅。
    在苏州,当年的四大才子只剩下了唐伯虎和祝枝山两人,唐伯虎命中注定折在了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所以仕途已经绝望的老唐倒是因祸得福,被张超延揽在身边,一直待在南京,有钱又风流快活,作为一个风流才子过得十分潇洒,久而久之,对于当年科举的悲剧也就释怀了。
    由于他对张超很了解,所以他正给祝枝山分析张超搞得这一套科举改革。
    “张兵部执政以来,一直中规中矩,有条不紊的改正刘瑾那个阉贼弄出的弊病。这一次科举改革应该是他第一次大的革新,容不得一点问题,所以他才如此面面俱到。”
    祝允明也不容易,考了一辈子科举,明年要和儿子一起上京,如果这一次还考不中,他就决心不再参加会试了,索性弄一个小官当一当。当年的老朋友,现在都成了国家的重臣,甚至都改革起了科举,想到这里,祝允明又是长吁短叹了一场,人生如梦呀!
    此时,祝允明十分同意的点点头,“伯虎兄所言甚是,我也是这般看的。”
    唐伯虎微微一笑,“所以枝山兄的机会来了。你乃是官宦世家出身,见闻广博,第二场第三场应该罕有错误,这就有打底的得分;
    而第一场就算考官对你有所看法,但是数名考官评分平均下来,你的得分与别人差距不会太大,这样不太可能出现一个考官不喜就罢黜的悲剧。
    要说起来,张兄真是天才,他这么一弄,考官的因素要少很多,这才是真正为我等读书人考虑呀!”
    祝允明听完,点了点头,这一点确实说到他心里去了,在他看来,为什么他屡试不中,根源就是他文章写的要么太过深奥,考官看不懂;要么出现一些低级错误,白白浪费了机会。
    而张超现在这么一弄,等于限制了考官的自由发挥,那么他这一科确实希望很大。唐伯虎有些得意的说道,“吾婿明年将应南直隶乡试,一百六十个名额,想想就让人高兴,多了整整五十多个名额。”
    “这一次各省名额都有所增加,可谓是皆大欢喜,难得,难得!”
    如唐伯虎祝允明这般想的读书人太多了,所以张超这一次的科举改革方案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官宦子弟和富豪子弟之中。
    因为他们的见闻相对于农家子弟要广博不少,毕竟死读书更考验的是个人天赋和勤奋程度,而写公文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则跟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有关,所以张超又一次成功的获得了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他的第一把火成功的点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