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2章 难得糊涂
    苍天呐,谁会在自己的老爸老妈前面再加上本生二字呀。本生者,亲生也——嗨,你好,这是我亲生老爸,这是我亲生老妈!古往今来,有此奇葩称谓的,也许只有这个嘉靖皇帝一人吧。
    但是如此奇耻大辱,朱厚熜还是忍了,政治本身就是妥协的艺术嘛,我在这方面甘愿受辱,就是为了在其他方面得到更大的利益。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诏谕礼部,十四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
    当时正逢早朝刚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导众人道:“宪宗时,百官在文华门前哭请,争慈懿皇太后下葬礼节,宪宗听从了,这是本朝的旧事。”
    翰林院修撰杨慎(就是杨廷和的儿子)亦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
    群臣汹汹如潮,朝皇帝波涛汹涌而来,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等又号召群臣。随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
    世宗朱厚熜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世宗屈服。
    杨廷和的儿子杨慎领着众人撼门大哭(用手晃荡这大门大声哭喊),“声震阙庭”。
    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捶打着大门大声哭喊),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七月十六日,朱厚熜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惨了,此次因廷杖而死的,竟然有十六人之多。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事件”以朱厚熜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九月,世宗更定大礼,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并编纂《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
    嘉靖十七年,朱厚熜给明太宗上尊号为“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明成祖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父亲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将兴献帝神主升袝太庙,大礼议事件至此最终结束。
    嘉靖元年(1522),新登基的皇帝看到王守仁的功绩,赞叹有加,决定把他应得的荣誉还给他,还当众发了脾气:“这样的人才,为什么放在外面,即刻调他入京办事!”
    然而之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明皇帝的这道命令竟然很奇怪的迟迟没有得到执行。拖到最后,朱厚熜皇帝连催了好几次,吏部才搞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果——调王守仁出任大明朝兵部尚书,但是很可惜的是却是去南京当兵部尚书,如假包换的天下第一虚职。
    皇帝都说要王守仁入京了,吏部吃了豹子胆,敢不执行上级的命令?吏部确实没有执行皇帝的命令,但他们也没有抗命,因为他们执行的,是另一个人的命令。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个人比皇帝厉害。因为就连当时的这个高高在上的皇帝,都是这位仁兄一手拥立的。
    此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杨廷和,这次找王守仁麻烦的人正是他。但是杨廷和又错了,他这次的错误可谓是大错特错,给别人一个机会,其实就是给自己机会。如果王守仁这时进了北京的话,凭他的能力,在加上不风流知趣的退出,朱厚熜也不会演变成那个不可收拾的模样。
    但是当杨廷和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经晚了,事后诸葛亮还不如死也不明白的话呀,杨廷和这个死不瞑目啊。
    其实杨廷和大致上可以算是个好人(相对而言),虽然他也收收黑钱,徇徇私,但归根结底他还是努力干活的。当初朱厚照在外面玩的那几年,如果没有他老人家在朝廷拼死拼活地干,老朱家这笔买卖早就歇业关门了。
    但是杨廷和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因为他是儒释道三家的实际掌舵人,因为他多年的无冕之王的成就,竟然让杨廷和达到了“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的地步!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这段话是《史记》里用来描述商纣王的。意思是说纣王是个非常聪明的人,iq奇高,以至与他觉得别人说的都是胡说八道,纣王的口才也非常好,以至于他可以随意混淆是非,辩压群臣。而且肘王的体质和武功也很非常好,好到可以赤手空拳搏击猛兽,甚至是徒手杀人!
    杨廷和不能跟商纣王相提并论,但是他的这个缺点却跟那个有名的暴君一模一样。
    当然,除了这个性格缺陷的原因,从表面上来说,我们也可以说杨廷和是心胸狭窄,很难容人。他和王守仁的老上级王琼,也有着很深的矛盾,所以对于王守仁这样的敌人的人,自然不会手下留情的。杨廷和出招了,他面对这个实力不输与他甚至还有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出手了,趁着三不联盟的神刀不败昏迷不醒的时候出手了。
    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王守仁却并不在意。对于一个视荣华为无物,置生死于度外的人来说,这算得上什么呢?杨廷和出招后,天天都在心惊胆战的等着王守仁的反击,随时准备见招拆招。但是被摆了一道的王守仁竟然毫无反应,毫无战意,毫不在乎,压根就没想与之战斗,或者说压根就不屑与之战斗。
    王守仁接到命令,收拾收拾东西,转身就去了南京,心平气和的接任了名存实亡的兵部尚书一职。
    嘉靖元年(1522)二月,王守仁刚到南京,就得知他的父亲王华去世了。这位老先生前半辈子被王守仁折腾得够呛,后半辈子却为他而自豪,含笑而去,也算是死得瞑目。
    但是,这件事情还是沉重地打击了王守仁,他离任回家守孝,由于过于悲痛,还大病了一场,从此落下了致命的病根。正是这次打击和那场大病,最终使他放下了所有的一切。
    难得糊涂,放下更难!
    父亲的训斥,格竹子的执着,刘瑾的廷杖,龙场的悲凉,悟道的喜悦,悲愤的逃亡,平叛的奋战,如此多的官场风波,刀光剑影,几起几落,世上再也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扰乱他的心弦。
    他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搞他的哲学。
    不怪现在虽然已经名满天下了,可他却毫无架子,四处游历讲学,无论是贫是富,只要你前来听讲,他就以诚相待,即使这些人另有目的。
    嘉靖元年(1522),一位泰州的商人来到了王守仁的家,和王守仁比起来,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但奇怪的是,他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因为这位仁兄的打扮实在惊人,据史料记载,他穿着奇装异服,戴着一顶纸糊的帽子,手里还拿着笏板,放在今天这打扮也不出奇,但在当时,就算是引领时代潮流了。
    他就穿着这一身去见了王守仁,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他狂放的外表后面,其实隐藏着另一个目的,然而他没有能够骗过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