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由盛转衰从此急转直下的关键节点,不是天天胡闹的朱厚照,竟然是天才的政治巨无霸,是完全把文官集团骑在胯下,完全玩弄于股掌之间尽情羞辱的朱厚熜!由此可见,对大明朝来说,由皇帝专权还远远不如由文官集团来运转的好呢!
不风流深谙此道,当然知道嘉靖的危害,可即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风流却也更清晰的知道,凭自己现在的能力,对此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后悔不迭的如琢公子,明哲保身写书自娱的兰陵笑笑生,再次回到了当初刚刚从冤狱中死里逃生的情境之中。
不风流此时的心境就跟当年刚刚从诏狱被放出来的时候一样,一样的仰天长叹,一样的心如死灰,一样的急需一些其他的新奇的玩意,来填补此时的空虚和痛苦,说白了,就是——破罐子破摔!
当年不风流这只破罐子,是一头扎进了风尘之中,这时的这个老破罐子,已经无数回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了,所以他选了一个怪呢更有深度的——他一头扎进了戏曲之中,在吹拉弹唱之中再登巅峰。
中国戏剧有五大特点:一是男扮女;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比如说脸谱和四川变脸;四是戏曲服装和道具都有其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再到元代的元杂剧。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
但是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天下大分裂,一次诸侯大征战,一部权谋大智慧的集中展现,一部不朽的历史大戏;但是这段时间却不是任何戏剧的年代。直到赵匡胤一统天下之后,戏剧才在宋代再次复兴。
虽然宋代的文艺复兴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是宋代的“杂剧”和金代的“院本”,以及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却都不过是为元代杂剧打基础罢了。也就是说,戏剧真正的井喷式爆发,是在元代!
到了元代,“杂剧”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这时候的“杂剧”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从此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元代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了起来。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使得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种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这样的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杂剧也分前后两期,前期上承元杂剧,作品不少,但成就不高;嘉靖以后的杂剧创作出现了较大变化,纯粹的北曲杂剧逐渐蜕变为由南曲写成,或是南北合套的南杂剧。着名的作品有杨慎的《太和记》、李开先的《园林午梦》,汪道昆的《五湖游》、梁辰鱼的《红线女》等。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在《牡丹亭》中,“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是杜丽娘着名的唱词。但是这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故事,并非仅仅属于《牡丹亭》。汤显祖的一位读者俞二娘,在现实中也把这个故事演绎了一遍。
据传,俞二娘在读了《牡丹亭》以后,用蝇头小楷在剧本间作了许多批注,深感自己不如意的命运也像杜丽娘一样,因此她终日郁郁寡欢,最后竟然也“断肠而死”了。
文学作品写的太好了也会害死人,俞二娘临终前从松开的纤手中滑落的,正是汤显祖《牡丹亭》的初版戏本,而且“饱研丹砂,密圈旁注,往往自写所见,出人意表”。
汤显祖得知消息后,挥笔写下《哭娄江女子二首》:“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绣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
但是如果众人知道,汤显祖竟然是不风流的得意门生,不知会让多少人笑喷。
但是如果众人知道,何心隐竟然是不风流的宝贝儿子,不知会让多少人噎死。
但是如果众人知道,很多人竟都是不风流的传人弟子,不知会让多少人吓死。
何心隐继承了不风流的政治才能,汤显祖继承了不风流的戏剧才能,许仲琳和吴承恩继承了他的写作才能,徐霞客继承了他的山川才能,徐渭继承了不风流纵横家的才能,等等等等,大侠不风流的弟子,真的是个个不俗,全都是些超人弟子啊。
虽然不风流的这些传人各有各的神奇,各有各的的专长,但是真正接了不风流全部衣钵的,最是出类拔萃的那一个,无可争议的还要数徐渭,当之无愧的徐渭!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军事家、戏曲家、民间文学家、酒徒、狂禅居士、道士、旅行家、历史学家,等等等等,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瑞士军刀男!
徐渭以一介布衣之身,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因为徐渭跟普通人不一样,他对这些各行各业可不仅仅只是涉猎这么简单的,他是精通,是另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行业顶尖高手!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明代三大才子”的结果,都好惨啊!
说到画画,齐白石老先生曾经发自内心的感慨道:“愿为青藤门下狗。”青藤者,徐渭也!
说到戏剧,徐渭的短剧《四声猿》(包括《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当时就是艳压群芳的顶尖作品。王骥德以徐渭的学生身份称赞《四声猿》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说到纵横,如果没有徐渭在胡宗宪旁边指点,嘉靖朝的抗倭战斗不可能打的那么的顺,戚继光压根就不会有出头之日,更不会有戚家军后来的八面威风,也不会有那么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妙阵法和武器!
徐渭正如不风流一样,少小天才,“六岁受《大学》,日诵千余言”“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而更绝的是,小徐渭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徐渭的好,是好在像不风流,但是这坏却也是坏在太像不风流!徐渭正如不风流当年一样,身负大才却连续八次应试不中,“再试有司,皆以不合规寸,摈斥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