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97章 九流十家有高有低
    白马少年公孙龙,在稷下学宫海纳百川,直接从道家完全分离了出来,成了名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已经跟道家的哲学思想牵扯很小了,他秉持的是“别同异,离坚白”,与同为名家学者的惠施的“合同异”说正好相反。
    但是公孙龙的思想,完全脱离了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太过浓厚的形而上学的特色,可说是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但是在稷下学宫的自由学术环境里面,公孙龙还是凭借这一套理论特此,成了“公孙龙子”,成了诸子之一,并且还着有《公孙龙子》一书。
    而那个向公孙龙虚心问道的骑驴少年,也跟他一样来自道教高于道家,但是这个人的名气和学术,可就被公孙龙更加的厉害更为的着名了,他就是后来者居上的邹衍,也是诸子之一,冠盖天下的邹子!
    邹衍跟所有的稷下学宫的弟子一样,在那里不声不响的勤奋好学,跟淳于髡一般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凭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但达到了淳于髡海纳百川的高度,更是更上层楼,与驺奭一起把阴阳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天下人重新认识到了什么叫阴阳家!
    西周的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很快就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百家的“百”字指的是多,并不是真正的有一百个。这【百家】当中,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这些学派当中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着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学术和文学派别。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儒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偏向政治军事与伦理领域,墨家、道家、名家、医家和农家等偏向自然工艺与逻辑等领域,而禅家、杂家、书画家等则偏向人文艺术等领域。
    但是这诸子百家,必须是先有诸子,然后才有了由这些诸子的学说组成的百家。也就是说百家有什么家,哪一家有名,哪一家厉害,全都是由这个“子”或者是这些“子”决定的。
    比如说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着,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这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只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罢了。
    诸子百家其实可以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而阴阳家也因为邹衍,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
    但是尽管这些稷下学宫的弟子们,他们后来很可能会成名成“子”,可这学习过程对不败来说也太枯燥了。或许这些人在学习的时候,自己有可能会觉得很有趣,但是看他们学习的人,可就没什么乐趣可言了。因此,就在公孙龙和邹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时候,不败撇下他们,又去看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
    淳于髡机智幽默、直言敢谏、能言善辩,被齐威王立为上卿,曾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诸侯,都顺利地出使,不辱使命,确实是不愧乱世贤臣的称号啊。
    这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让他带了一只鹄去,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可意外发生了,淳于髡刚出城门,鹄就飞了。
    于是,淳于髡就直接托着空鸟笼,大摇大摆的去拜见楚王了。见了楚王,淳于髡还大言不惭的给楚王解释道——
    “我们的大王派我来向您老人家献鹄,可当我从水上经过的时候,不忍心看那鸟儿饥渴,就好心放它出来喝水,谁知着鸟儿竟离开我飞走了。我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当场就想刺腹或勒颈而死,可我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您,就因为一只鸟兽的缘故,而致使我这样的士人自杀,名声不好。所以我忍住了,没有当场死去。
    我转念一想,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鸟儿很多,我完全可以再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啊。但是我又转念一想,不对,如果我这样做的话,那就是在欺骗大王,我不愿这样做。我想来想去,甚至想到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可我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
    我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您老的责罚。”
    淳于髡这一番话,说得哪是十分巧妙啊: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这说明了淳于髡的【仁】,他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了淳于髡的【勇】,他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了淳于髡的【忠】,他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了淳于髡的【信】,他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了淳于髡的【义】,而才有了甘愿前来服罪、领罚,又说明了淳于髡的【诚】。
    这事情本来是淳于髡不小心放走了一只鸟,可经他自己这么一说,反让把自己标榜成了一个仁、勇、忠、信、义、诚具备的高大上的圣人了!让淳于髡这么一说,谁还会治圣人的罪呢?
    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真好啊,齐王竟有这样的人,并且这样的人还来给我们两国通史,真是太好了。”于是,楚王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竟然比献鹄还要多了整整一倍。
    除了淳于髡之外,当时在战国诸雄之中建功立业的,还有商鞅、孙膑、吴起、苏秦张仪等人。但是除了这些得到重用的人,没有得到重用,处处碰壁的人更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孟子。
    孟子这个老实人的思想主张是“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也就是他想让君王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但是这事情说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啊!
    当孟子来到梁国觐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见到孟子过来了,竟然大呼一声“老头,你这么远过来干啥呀?!”其满不在乎的味道,甚至是蔑视侮辱的意思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