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54章 麟之趾
    晨风清凉,暂时吹走了天气的闷热,未央宫含元殿外,扎着总角发鬟,穿着一身绣满玄鸟云图案新衣的赵恒置身于近侍中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
    这一年,赵恒六岁。
    殿门外的大鼎燃烧着香料,盔明甲亮的羽林卫们直挺背脊,昂然持戟站立,微风吹过,他们头顶飘扬着赵国的旗帜,上面画着炎日玄鸟。
    一切都那么庄重,一切都那样肃穆,这是继赵国建立后,赵恒参与的又一次典礼。虽然不懂这意味着什么,但他隐约能感觉到,这次他要出席的仪式,是很重要的,而且似乎是以他为主角……
    他想起那天晚上,他正在入睡,母亲突然走进他的寝室,抱着他失声哭泣。赵恒被惊醒后为母亲拭去眼泪,不知所措,母亲却笑着说这是高兴的泪。
    “高兴也会流泪?”赵恒不解,还没来得及想清楚这个问题,便被一群宫女包围,又是给他量身体,又是给他张罗新衣,等新衣制好,仪式便接踵而至了。
    如今,他已经站在这里,宫内宫外,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他,善意,恶意,或者情绪复杂。
    在这些目光的聚焦下,赵恒没有示弱,他努力站直身体,想表现出六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
    可实际上,他手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孩童是敏感的,虽然之前已经演练过许多遍,可事到临头,赵恒仍然会生出一丝惧意,想要掉头逃离,跑回长信宫,拽着母亲的衣角寻求帮助。
    “公子。”就在他有些茫然无措的时候,一个温和的声音响了起来,一位身穿绛色朝服的官吏在他面前蹲了下来:“公子稍后便随我入内,不要回头。”
    是谒者令子夏,他是赵恒父亲身边的近臣,赵恒对他并不陌生,他温和的目光也让人心生安定。
    于是赵恒捏了捏小拳头,身后那些目光仍在,但其中似乎多了母亲那期许的眸子,让赵恒能战胜害怕的情绪,努力跟上子夏的步伐努,在仪仗护卫下向前走去,没有东张西望,更没有回头。
    谒者令子夏要负责今日对赵恒的引导,他用很慢的步伐缓缓向前走,既要确保自己走的路线是笔直的,余光还得放在身后的公子恒身上,指引他前行,防止他磕绊。
    殿外的百余步一切顺利,然而就在抵达殿门处时,赵恒面前出现了一道门槛。
    宫中礼官很早就对赵恒说过:“公子公孙、卿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意思是进入君主的宫殿时,应该从门中央所竖的一根门槛旁侧身而过,不要用脚踩在上面。
    门槛的作用是内外的界限,同时,它也是主人的身份高低的一种体现,作为诸侯宫室正殿,含元殿的门槛对于六岁孩童而言,有点过高了……
    子夏又偏过头看,想要鼓励赵恒前行,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对于赵恒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这道门槛,而是门槛之后的情形……
    他放眼望去,殿内,全是高大的身躯,臃肿的朝服,晃动的玉佩,还有一双双眼睛。
    相邦董安于那老态龙钟的眼睛,悍将田贲审视的眼睛,秦国公子刺充满艳羡的眼睛……这些更多更近的眼睛都直视着赵恒,似乎是期盼已久,现在只想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通透……
    赵恒脚步再度一滞,迟疑不敢进,直到他看到了父亲的眼睛。
    赵无恤坐在大殿另一端的君榻上,满头黝黑长发盘成精致的发髻,由君侯的冠冕固定,今日他的黑色眼瞳肃穆无比,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雪夜炉前,怀抱赵恒,娓娓细述《夸父逐日》《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上赵国君主的面具。
    但透过那一层玉旒,赵恒仍能感到,父亲是期盼他能继续往前走的,在威严的目光下,包含着勉励、鼓励……
    “勿要让汝父失望。”这是母亲对他耳提面命过无数遍的,于是赵恒一个激灵,掀起深衣,侧身举步迈过,虽然略显笨拙地,却丝毫不拖泥带水!
    ……
    看着赵恒无惊无险地迈过殿门槛,小小身影缓缓朝这边走来,来到他的御座前,北向下拜,举止毫无差错,赵无恤长长松了一口气。
    别看他一脸庄重,可实际上他和赵恒一样紧张,看儿子走过的这短短百余步,竟丝毫不比他煞费苦心一步步夺取诸侯之位轻松。
    但无恤心里也有欣慰,儿子总算没让他失望,这或许也是他离开母亲怀抱,从稚子变为堂堂赵国公子的关键一步,迈过之后,便是豁然开朗!
    赵无恤露出了笑容,示意赵恒上前。
    等儿子来到身边后,赵无恤再度仔细地看了看他,毕竟是乐灵子这种大家闺秀教导出来的,不但容貌上有几分母亲的秀气,衣着发式一丝不苟,举止得体,只是眼神里还有一丝丝的委屈,他毕竟只是个六岁孩童。
    正在这时,殿内的乐官也开始奏乐,叮叮咚咚地敲起了编钟,音乐有着轻快喜庆的旋律,乐辞曰: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一时间,殿内钟罄齐鸣,琴瑟悠悠,一首《周南.麟之趾》演奏完毕,顿时引起了众臣的喝彩,他们交相称赞,随后同时朝高坐君榻的赵侯无恤祝贺道:“君上之公子亦如麒麟,威仪赫赫!”
    “善!”赵无恤也拉着赵恒,欣慰地指着他对众朝臣说道:“此乃寡人麟儿,振振公子,必兴赵邦!”
    ……
    实际上,赵无恤做出今天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枝繁叶茂、子嗣满堂,这是中国人一贯不变的价值取向,民间是为了传承血脉,养儿防老,王侯卿大夫之家则是为了让宗族延续,邦邑财产有人继承。
    可儿子太多了,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让哪个儿子继承家业,往往会成为上一辈人的大烦恼。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赵无恤身为人父,打拼了十多年后,打下了大片江山,也少不了要考虑这个问题。
    他现在一共三个儿子,在宋国的“子商”是私生子,只能以“玄鸟坠卵,无孕而生”的说辞存在下去,再加上他尚在襁褓,基本上与赵国的继承没有瓜葛。至于其余二人,分别是长子赵操,以及嫡子赵恒。
    纵观之前的历史,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直到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嫡长子继承制才被严格地执行下去。
    于是不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贵族等级,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兄弟阋墙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君权的威严和邦国的稳定。
    可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朝宗法体系能够维系至今的关键所在。自此以后,除去鲁国偶尔会有“一继一续”,宋国时不时出现“兄终弟及”外,各国都按照这种基本法来传承。到了一百年前,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时,还订立盟约说:”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意思就是不要更换正室夫人,不要更立非嫡长子为继承人。
    可是齐桓公本人却没有遵守这个盟约,他的夫人有王姬、徐嬴和蔡姬三人,都未生子。另有“如夫人”者六人却每人都有一个儿子,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齐桓公已立公子昭为太子,可之后又反悔,宠爱卫姬,答应了立她的儿子无诡为太子。
    这种对继承人暧昧不明的态度,直接导致了齐桓公生病时,国内五公子反对公子昭继位,相互攻杀,史称“五子乱齐”。这些不肖子孙打得狗脑子都出来了,连齐桓公死了都没空给他收尸,等内战结束,蛆虫都已经吃饱喝足从门户里爬出来了……
    与之相似的,还有晋献公废太子申生而改立庶子,导致了晋国连续内乱,若非出了重耳这个霸主之姿,也许已经被秦楚踩在脚下肆意欺凌了。
    赵无恤不打算重蹈那两位自以为“英睿”的国君的覆辙。
    “我可不想做齐桓公,还有晋献公……更不想做历史上的赵襄子。”
    历史的迷雾遮掩住了真相,所以赵无恤也不知道,历史上的赵襄子究竟是何原因,竟放弃了自己的五个亲生儿子,偏偏对兄长伯鲁之子赵周青眼有加。赵襄子在三家分晋后,把赵周封在代地,称之为“代成君”,一副分国给他的架势。
    在赵周早逝后,赵襄子竟还不罢休,又立伯鲁之孙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这一而再再而三,不但他的五个儿子十分不满,连赵鞅的幼子赵嘉也有想法了。赵襄子死后,弟弟赵嘉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被称为赵桓子。桓子继位十余年后也死了,赵氏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于是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
    所以赵国王室,其实跟赵襄子没啥关系……
    原本三家分晋时,以赵氏最强,魏韩都要仰其鼻息,然而经过赵氏这一来一回十几年的动乱后,魏氏的魏文侯便率先完成改革,迎头赶上。魏国取代赵国成了三晋之首,以至于战国初期,赵一直是魏的小弟,国势也衰微不振。
    赵襄子到底是怎么想的,赵无恤不得而知,但他结合前世今生,觉得对储君之位暧昧不明,前后反复,是为君者的大忌,因为对女人的偏爱爱屋及乌,更易储位置,就更是把国事和闺房情趣弄混淆了。
    于是赵无恤决定,早立太子。休要让国内储君之位空悬,让朝臣心中不安,勿让别有用心者生出不该有的念想。
    再说了,虽然历史上赵襄子这副身体还有四五十年好活,现在若从壮年就善于调养,不要沉溺女人和酒色,只怕能活更久。但就像赵无恤对乐灵子说的,出征在外,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楚昭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管你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也敌不过小小心疾。
    作为一个谨慎的人,赵无恤总是喜欢把事情准备周全再去迈下一步,万一有意外,他可不希望自己打下的硕大家业,会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身死地分。
    若按照正统的理论来看,赵操年纪虽大,但他母亲是伯芈,是妾室,赵恒虽然年纪略小,却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但赵无恤不会单纯按照礼法来做事,他还要考虑到两个儿子的能力和未来发展。
    “阿满……”想到这个儿子,赵无恤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有一丝歉意。
    作为无恤的长子,赵操刚出生的那几年独享了父爱。直到六卿之乱,赵鞅死去,赵无恤必须坐镇河北,无法兼顾鲁地,于是就让年幼的赵操去鲁国做“正卿”,以安鲁士之心。这之后七年过去了,父子二人见面的次数一只手数的过来,上次相见,还是元月他来祝贺父亲列为诸侯。
    赵操已经是十余岁的小少年,身材瘦高,赵无恤都快认不出他是自己儿子了。因为长期分离,此子与赵无恤的关系有些生分,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又造成了怯怯的性格,并且因为体格较弱,也对弓马之事无甚兴趣。
    但更让赵无恤不喜的,是他过于仁厚实诚了。
    一月份时,赵无恤让赵操来面前问对,便发现他对礼、乐、诗都掌握得不错,但的言谈里有许多“柔仁好儒”的成分,当时便斥责道:“赵氏乃皋陶之后,立国自有制度,本以礼法杂之,奈何纯任德教!?”
    ……
    ps:百科将赵襄子卒年定在公元前425年,这一年份是根据《史记.赵世家》里赵襄子在位年份推算的,然而在此之前,史记却将赵简子死去的时间延后了18年(左传载赵鞅前476年死,史记却错记为前458年)。
    如此一来,史记里说“襄子立三十三年卒”,便应该是公元前443年,这才是赵襄子准确的卒年。赵桓子夺位也应该是这一年,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竹书纪年》:“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晋敬公十一年,是前441年,可知赵襄子这时候已死。
    所以小说里,赵无恤的生卒设定为: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43年。
    以上参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三三、赵简子卒年考,今晚只有一个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