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章
    殷商之时,高宗武丁立过不只一任的王后, 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被追尊为王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而被逐出王宫,含冤而死。长子死后,继承人当为与祖己同母所出的王子跃——也就是后来的帝祖庚——然而,祖庚的后母有自己所出的亲生子王子载。
    为了表示自己不愿与兄长争位, 王子载暗暗离宫出走,于是武丁死,祖庚得继。
    祖庚死, 其弟王子载继位,是为商世宗祖甲,而祖甲也是其后的殷商帝王的直系祖先。
    也就是说,姬宫湦可以答应姬伯服的条件,只要等姬宫湦死后,再让姬伯服继承周王之位就可以了。
    为了早点把小儿子召回来,姬宫湦向全天下公布了复立姬宜臼为太子的消息,同时召离宫出走的太子姬伯服回宫。
    同时,他公布的复立太子的理由里也重点宣布了姬伯服在里头做出的贡献。
    从姬伯服的角度看,姬宫湦真是为了帮他刷声望不遗余力的好爹呢!
    姬伯服也不耗着,既然他爹已经对全天下都宣布了,那就不能朝令夕改了,他就不用在外头干耗着了。
    回宫以后,姬宫湦很快就对姬伯服隐晦地宣布了他的这一番打算。
    毕竟在姬宫湦看来,儿子做太子也做得有模有样,要不是对兄长心中有愧,也不会想出让储位这种决定来。
    仔细想想,这么多年来,儿子都十分喜欢亲近兄长。
    早就心里有鬼的姬伯服:我的蠢爹,你实在是太甜了好么!还有,你看我的时候是不是带上了“我的儿子做什么都是对哒”滤镜啊喂!
    姬宫湦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姬伯服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要惊呆了。
    真是厉害了我的爹,你的思维模式果然是不同凡人啊!
    姬宜臼继承周王之位后,在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大周而不是兄终弟及为主的殷商,姬伯服想要成为周王难于登天。
    姬宜臼之前的行为再怎么算是污点,在他继位之后,也不能成为撼动他这个周王正统地位的理由。
    姬伯服觉得自己的周王爹把现实想得太美好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蠢爹已经打定了主意。
    周召二公,这是从周武王时代开始,就在周王身边辅佐他的诸侯。
    此后的历代周王,都由周公与召公进行辅佐,周王、周公、召公,这是大周的传承体系中,最不用担心被人为废黜的。
    当年的周厉王,之所以落到人人喊打的处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了荣夷公和虢公长父。
    虽然周厉王起用的这两个人都是有真才实干的人,然而一直认为周王最重要的辅佐之臣只能是周公和召公的贵族们可不认同厉王的决定。
    厉王出逃彘地,一直到他在彘地死去的这十几年间,天子失位,群臣推举共国国君共伯和执政,召穆公与周定公辅之,史称“共和执政”。
    正是因为有周召二公辅佐,并非正统的共伯姬和才能在厉王出逃到去世之间的这十几年执掌宗周大权。
    姬伯服垂眉低首。
    如果真像计划得那么好的话,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意外了。
    宗周的王,在东西周交替的这个时期,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难以言喻的蛇精病的症状。
    姬伯服记得,东周的第二任王桓王也是这么想的,宠爱次子的他,因为吸取了幽王姬宫湦的教训,所以没有在之前继位的时候动手脚,而是在临终前,将“让王位兄终弟及”的重任托付给了时任周公黑肩。
    周公黑肩是个缺心眼儿,桓王让他等到合适的时机弄死长子庄王,改立次子王子克,他也遵从了。
    按照姬伯服的理解,他爹现在也就是和东周桓王一样的思路,交代信任的心腹,等到恰当的时机就把姬宜臼弄死,扶持姬伯服上位。
    问题不是这个计划能不能成功,而是姬伯服他根本就没有当周王的欲望。
    就算他像东西周最后对立的那段时间里,励精图治的周惠王姬望——当然,在东周的说法里,应当是周携王——一样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还是会被子孙后代败坏的。
    谁让宗周的礼法已经苛刻到了迂腐的程度呢?
    周厉王在政治上想要废除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有特长的其他贵族,这种不算出格的改革都被打成是“朝局败坏”,姬伯服真的想不通这个国家怎么在维持旧制的基础上强大起来。
    只有另建一个新的诸侯国,子子孙孙居安思危,筚路蓝缕,才有可能强盛。
    啊,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自己建一个诸侯国,他是老大,不像当周王一样,朝上陡然间就有那么多老古董压在头上。
    而按照这个时代通行的准则,像他这样让储于兄的好少年,特别是被谦让的兄长还有“不孝”的劣迹的时候,没有人会不长眼地来攻伐他,因为那样会让各国一同鄙视到死的。
    一直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讲究的还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覆灭他国宗庙,让他国祖宗无香火可享,是一件很恶毒的事,因此很多大国就算最后攻入某国的国都,之后还是会退兵,让这个国家继续存在。
    一直到春秋时期都还通行的准则,再加上老爹在身后将会提供的各种支持,让姬伯服有信心作为最晚受封的一批诸侯参与即将到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
    至于子孙后代争不过别人怎么办?
    那就不关他的事了,他没有留下一个无力回天的周王之位给他们就已经很好了!
    姬伯服没有明着反对老爹,反正现在他老人家还身强体壮,他有足够的时间做通老爹的思想工作。
    周王十四年正月,周王姬宫湦祭天,并告祭宗庙,重立大王子姬宜臼为储君,命次子姬伯服为宣侯,领南申故地。
    姬伯服受封宣侯,这个宣字,来源于先王宣王的谥号,表明他是宣王之后。
    能被子孙后代用以记名的祖先很牛或者很有纪念意义,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作为宣王的继任者,现任周王姬宫湦将宣侯这个名号赐给姬伯服,无疑认为姬伯服才是可堪承继名号的宣王子孙——毕竟姬宫湦自己现在还是没有谥号的——对于王太子姬宜臼可称是打脸了。
    姬宜臼心里苦,然而姬宜臼还不能说。
    自从他听从外公的话举旗自立又不幸败北以后,整个世界都变了。
    全世界都认识他是个大逆不道的逆子,他的弟弟姬伯服是一个谦恭友让的君子,外公积累了那么多年的申国家底全被姬伯服继承了不说,一群人还非觉得他受委屈了!
    姬宜臼非常想说姬伯服不过是惺惺作态,但是他都已经正式被复立了,这种话说出来,只能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说他不识好歹。
    被施舍来的储位他根本就不想继承,然而这已经不是他愿不愿意的问题了。
    姬宜臼现在唯一期盼的就是他爹能早点死,等到时候他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有的是时间慢慢磋磨自己那个好弟弟!
    姬伯服正式受封,也就是说他随时可能会远行,前往原本的南申、如今的宣国。
    姬宜臼的外公申伯是伯爵之位,封国面积并不大,因此除了南申故地,姬宫湦还特别给心爱的小儿子补贴了数个面积比较广大的城邑,大大扩大了宣国的国土面积。
    因为全盘继承了南申的家底,宣国虽然初立,但从实力来说,比得上三代经营的封国。
    姬宫湦即想让儿子在镐京多留几年,又担心已经宣布了封国又不放姬伯服就封,会对姬伯服的封国产生不好的影响,到时候的局面不好把握。
    如今是周王十四年,姬伯服已经十四岁了。
    按礼制,男子二十而冠,加冠可成婚,但是这个时代,提早加冠和成婚的也不是没有,最低的年龄限制差不多就是十四五岁。
    也就是说,姬伯服已经算是长大了。
    姬宫湦再不乐意,也只能同意三月后宣侯就国,命大臣姬成,也就是召公廖嫡次子佐之。
    作者有话要说:  周公和召公后来在周朝变成了一个世袭官位,专门辅佐周王,周公是周公姬旦的次子一系的继承人,周公旦长子的后代就是鲁国;召公姬奭的长子也是在他的封国燕国做燕君,召公一系是召公奭次子的后代。
    因为周公和召公中间的许多世系失考,召公廖我不能确定他是召穆公姬虎的孙子还是儿子,查不到中间是不是还有一个召公,所以就直接设定召穆公虎之后就是召公廖了,他的次子叫姬成也是蠢作者自己编的orz
    周厉王的罪名之一是政治改革,想要解除周召二公的世卿特权,然后被怼,我觉得他真的好冤啊!
    话说蠢作者要道歉orz之前写得太顺,把周携王和姬伯服混起来了,历史上的伯服小朋友和老爹一起扑街了,周携王是宣王的次子姬望,和幽王是同母的,携王是姬宜臼给的恶谥,认同他的人称之为惠王。
    因为姬宜臼弑父杀弟,引狼入室,所以当时很多诸侯都不愿意承认他,反而认同的是周惠王姬望;惠王治下政治清明,列国和谐,而当时的平王治下,诸多诸侯国混战,典型代表就是晋,而且平王还割让了很多宗周直辖的城邑出去,简直就是耻辱,然而晋国国君助“周”为虐,弄死了惠王姬望,从此平王成为正统。
    大周果然是药丸啊!
    前面提到携王的部分都已经改了,这里再解释一下。
    驾崩前专门吩咐辅政的周公,在大儿子当两年周王以后就把他弄死的蛇精病周王是姬宜臼的亲孙子,这大周果然是药丸啊!
    第32章 新局
    正式就国, 姬伯服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
    宗周的贵族大都有许多身份,譬如郑公友, 他是宣王之弟、今王之叔,是宗周辅政的公爵郑公,也是郑国的国君。
    但是在诸侯们各自的封国之中,他们最重要的身份就只剩下“国君”这一个。
    姬伯服就国的时候,场面极其盛大,周王亲往践行,赐玉圭、车马,最重要的是, 赐铭有《诗经·大雅·文王》之鼎。
    《文王》是《诗经·大雅》组诗中《文王之什》的第一篇, 述文王之德,传为周公旦所作,以戒成王。
    看到金灿灿的鼎, 姬伯服差点没被闪瞎。
    被周王室奉若神明, 从夏朝一直传承到现在的九鼎,因为历经风霜, 早就没有了青铜这种“合金”最初打造出来的金色,而是后世一般认知里的青色,但是姬伯服所受之鼎,从颜色就可以看出来, 是紧急打造出的新鲜产物。
    鼎乃礼器,各级贵族因等级不同,使用礼器时的数量、种类都有所不同。
    这个时代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成熟, 但是铸鼎和铸其他的青铜器还是有所区别的。
    鼎为礼器,青铜器中的礼器被称为“吉金”,因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又被称为“重器”。
    需要如此庄严对待的对象,自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铸造的。
    当今之时,有需要特别铭记之事,贵族们便会铸鼎,将这件事特意记录下来,换而言之,没有特别的事情,也不会随便铸鼎。
    宗周最近一次铸的鼎,是为了宣扬“在周王姬宫湦的英明领导下,诸侯联军大胜犬戎,取得了对外战争的又一次可贵胜利”。
    可以说,宗周的鼎和殷商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变相的重大历史记录,只不过比起商人“凡有大事,必要祝祷”来说,宗周的鼎记录的大事可能没有那么多罢了。
    作为姬伯服受封宣侯的证明,他所受的鼎,铭文应当是记录“某年某月某王之子姬伯服受封宣侯,封邑几何,所担何任”之类的内容,绝不是应该是单纯的《诗经·大雅·文王》。
    姬伯服很平静,无外乎老爹又抽了,想通过与众不同的铭文来彰显他的特殊地位罢了。
    但是其他人不这么想,毕竟聪明人总是想得多,就算想得不多,在有心人的造势下,也会联想到某些方面去。
    南申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作为镇守南方的军事重地,谁知道被宗周防备得很的南方诸国没乱,他们先背后捅刀子了,也是很令人感慨。
    南申建立不过两代,分封的血裔卿大夫还不是很多,姬宫湦为了儿子着想,干脆一股脑儿地把人都赶到谢邑去了。
    就这个处理结果,别人还得赞一句王上宽宏大量。
    姬伯服现在的人手,都是姬宫湦从宗周王畿给他分配过来的。
    就封诸侯以后,姬伯服觉得也没有那么难接受,好歹也是一方土皇帝呢!
    他爹就是想太多,总觉得只有太子之位才配得上他。
    姬伯服为侯爵,冕旒为七,冕服章纹数亦为七。
    他原来当太子的时候,冕旒同三公等公爵,冕旒数为九,九丝复九珠,换成七旒以后,姬伯服表示,虽然依然遮眼,但是好歹比之前清楚了。
    宣国内部,先行周法,官制分政、礼、刑、教、治等官,简而言之就是周王朝“六官”制度的明确版。
    执掌礼仪的礼官,说起来当然要比大周“六官”里的春官宗伯要明确。
    虽然了解这个时代的官制,但是依然对后世的官职比较耳熟能详的姬伯服很绝望。
    他的笔记呢?每次大朝前都要悄咪咪地记下朝中各人的职位和等级的笔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