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章
    而且大秦的糖是雪白的,美妙晶莹得如同艺术品,即使不是用于烹炒饭菜,平日里偷偷地尝上一粒,滋味也是妙不可言。
    当然,赵慕秦不是说大秦的主食和糕点不好吃,那些东西都美味得让他觉得舌头都要咬下来了。
    赵慕秦想要早点扬名立万,加入大秦的户籍,迎娶大秦淑女,成为一个名正言顺的秦人。
    若是有机会再见到父兄或者罗马的族人,一定要好好向他们炫耀一番。
    二世皇帝时代的雍侯项羽说得好,“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啊!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个大概是三篇番外里,装逼装得最清新脱俗的一篇了,作者自己先给这篇打分,99分,少一分怕自己骄傲23333
    这个番外的时代大概是在公元前十几二十几年的时候,公元前与公元时间段的交界,印度的贵霜帝国还没起来,只不过属于印度那边月氏部落里的一支,然后被灭了23333
    第四卷 :不为汉哀
    第65章 重生
    “水……”刘辩从梦中模模糊糊地醒来, 发出一声近似梦呓的喊声。
    很快就有人用勺子舀了水,沾了沾刘辩的唇。
    刚从昏迷中醒来的人, 是不能一下子喝太多水的,只能略微地拿水沾沾。
    “皇儿, 你醒了!真是吓死母后了,你昏迷了这些日子,母后真是,真是……”刘辩勉强地睁开眼,就见到面前的女人泪盈余睫, 泣声连连。
    刘辩勉力支撑:“母后莫要伤心, 儿已醒了。”
    “好, 好, 我儿孝顺, 母后知道, 你如今将将醒来, 还需静养,就别说话了, 再躺一会儿。”何皇后边抹眼泪边说道。
    刘辩连点头的力气都没有, 复又睡去, 失去意识前迷迷糊糊听到有宫女来报, 道是“给史侯看病的侍医来了”。
    刘辩, 大汉如今的天子刘宏的嫡长子,虽然他前头有过几个哥哥,母亲也是后立的皇后, 但是现在天子只有两个儿子,那刘辩就是当之无愧的嫡长子。
    可惜,当初因为子嗣接连夭折,刘辩出生后,就被寄养到了一位史姓道人之处,到了不会轻易夭折的年纪才被接回皇宫。
    当今天子的两个儿子的爵位都是侯,嫡长子刘辩是史侯,史道人的史,而少子刘协则是董侯,董太后的董。
    刘辩将满十三岁,幼弟刘协也要满八岁了,群臣请立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身体状况越发不好的天子却迟迟没有下定立储的决心。
    对了,刘辩自嘲地想着,他这次病倒的原因是什么来着?
    天子私下里与近侍私语,透露出不愿立刘辩为储君的原因——皇子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
    当然,再过两年,天子刘宏驾崩之后,继位为帝的依然是刘辩这个“不可为人主”的皇长子。
    短短几个月的皇帝生涯之后,就是为董卓所废,变成弘农王,再然后,被鸩杀,结束十五岁的生命。
    死后无陵,被最后谥号献帝的好弟弟刘协下令葬入中常侍赵忠——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宦官——之墓中。
    怎么看,刘辩这短短的十几年人生中的最后几年都是一场悲剧。
    而即使是在看起来最风光的前半生里,因为有一个和太后不对付的皇后母亲,被寄养在宫外先天就给父皇留下了粗鄙、轻佻印象的经历,都让刘辩在宫中的日子颇为微妙。
    真正十几岁的刘辩不会知道这些,也不会想着要怎么拯救自己——母亲何皇后以及作为舅父的大将军何进的存在,都让他底气十足。
    可是现在,这具年轻的身体里,装着一个看遍了世间沧桑的灵魂。
    从自己被鸩杀身亡以后开始,刘辩的灵魂就在华夏大地上飘荡,他观看了历史的兴衰,见识过足够的王朝更替,以及其中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甚至到新世纪之后,对汉末三国时代越发透彻的研究都让他在回味过自己短暂的一生之后,思索整个汉末时代的风云变幻。
    刘辩嗤笑一声。
    他回来得还真是个好时候啊。
    后人对他这个时期的历史记之甚详,包括他父皇将崩之前,将少子刘协托付给心腹宦官蹇硕,而要不是刘辩的舅舅何进位高权重,而蹇硕没能如愿除去何进,恐怕登基的就不是刘辩了。
    这些风云变幻,当时的刘辩只知道一星半点,在张让等宦官作乱杀死何进之后,只能茫然地被裹挟逃离皇宫。
    而奉已死的何进之令入京“勤王”的董卓在救下刘辩一行之后,又将他推入了深渊。
    他的父皇谥号灵帝,按后世的评价,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是就是在东汉“臭名昭著”的桓灵二帝时代,大汉都只是人心浮动。
    刘汉皇朝对天下长达数百年的统治早已奠定了这个家族的权威,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重定大汉天下的神话更让无数人相信大汉是天命所归。
    所以天下三分的时候,势力最大的曹操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破落户刘备凭借一个皇叔的身份不知被多少人奉为再兴大汉的正统。
    刘辩眯起了眼睛。
    外戚和宦官,困扰东汉的两大弊端,但是,好不容易回到这个时候,董卓还没入京,刘辩还有足够的机会,他不能轻易地放弃。
    刘宏驾崩的时候刘协还小,和他相比,刘辩虽然不能令他满意,但是也只能是他选择的对象。
    而且,刘辩有天然的优势,他是嫡长子。
    这个时代的门阀政治虽然已经很明显了,但是谁敢置喙大汉皇室的血脉传承?
    有许多名门都是大汉时代传承下去的,所以说,汉皇室比起后来的魏、晋皇族,面对那些门第观念浓重的士大夫,更有底气和优势。
    刘协的母亲出身名门王氏,而刘辩的母亲、如今的皇后何氏不过是一个屠户之女又怎样?
    天子选妃向来随心所欲,从前不是没有过,著名的世宗孝武皇帝的卫皇后,也不过是舞女出身而已。
    西汉的卫皇后有卫青和霍去病支持,何皇后也有何进这个担任大将军的兄长帮忙。
    而且,有人敢提及皇子的外家血脉,比较谁的出身更“高贵”,刘辩就敢让人把话题给绕到太后董氏身上去,看最后倒霉的是谁!
    刘辩身体状况好转以后,专门去拜见他的父皇天子刘宏。
    虽然刘宏在刘辩生病期间没有特别的表示,或许还存着让刘辩就这样一病而亡的心思,但是刘辩好转起来了,却是不能不去拜见的。
    刘辩先去拜见的是一向不怎么待见他的祖母董太后,虽然天子刘宏的诸多行径颇令朝臣诟病,但是在孝道上,却是为人认同的。
    因为董侯刘协为董太后所养育,所以天子刘宏隔三差五便会到太后所居住的永乐宫中见见老母、幼子。
    也算是刘辩运气好,何皇后满心不愿地带着他去见董太后的时候,没过一会儿,天子刘宏的车驾就来了。
    其时正值中平五年二月,黄巾余孽死灰复燃,一直到年底,全国各地都会传来黄巾余孽的消息。
    被黄巾起义震慑的天子刘宏逐渐从西园的享乐之中醒过来,因此眉宇间萦绕着从前不常见的忧色。
    他似乎很意外在这里见到何皇后和刘辩,索性他虽然偏爱幼子,但是刘辩也是他仅有的两个儿子之一,况且皇后何氏一向有宠,于是天子和颜悦色地道:“皇儿的身体可是已经大好了?”
    刘辩恭敬地行礼,回道:“蒙父皇不弃,儿已大安了。”
    “皇儿病了这一回,倒是知礼了许多,再过不久,你阿弟该是要和你学学了。”刘宏这么说着,听到他的话,何皇后面上还是微笑的模样,手上已经悄悄拧紧了帕子。
    何皇后是屠户之女出身,当年可是和天子大吵大闹还不够,还要开打的猛人。
    刘宏从前训斥刘辩,说他没有皇子的样子,让他好好与弟弟学习一下礼仪,这回他虽是赞赏刘辩,但听起来总让人不舒服。
    刘辩笑答:“儿痴长阿弟五岁,只是长于民间,礼仪有失,还当与阿弟好好学学才是。”
    刘辩这样自谦的言语,在何皇后听来,近于“自贬”,当即娥眉冷竖,一副不悦的样子。
    刘辩微微垂首,他的母后,自恃颜色姣好,有个做大将军的兄长,又长于屠户之家,心计一向不深,想的什么,倒是很容易让人看出来。
    刘宏没管自家皇后现在的模样,在对待刘协的问题上,他们两个人总是谈不拢,不知吵过多少次了。
    “是了,你也大了……朕听你母亲提过几句,道是已经在给你选妻了。”刘宏近似于喃喃自语,刘辩默默地低下了头。
    自中平五年的二月开始,黄巾余孽又开始大规模活动,全国各地皆有响应,这个时候,只有两位皇子且身体欠安的天子刘宏,想求稳妥的话,让帝位继续在他这一脉传下去的话,就只能选择刘辩这个比刘协年长了五岁的皇子。
    当然,前提是,刘辩从现在开始要让刘宏改观,不要让比他年幼五岁的刘协,继续踩着他的名声扬名,被人夸赞为“天资聪颖”。
    告退前,刘宏嘱咐刘辩,道:“你如今也已经大了,要选妃了,当明理知事,东观、兰台藏书不少,你当多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就去找朝中的老大人问问。若实在有不明之处,就来找朕。”
    刘辩连声应是。
    何皇后也晓得儿子这回在皇帝面前的表现不错,但是回到自己的长秋宫,还是数落了刘辩一番:“纵是做戏,显得与那小子这般亲厚作甚?你把他当亲兄弟看,小心你的储位被人抢了咧!没有我和你舅舅,别说太子你当不上,就是这个史侯的尊称,你也难保!”
    刘辩晓得不管她私心如何,此时总是为自己着想,便回道:“母后放心,儿晓得自己在做甚么。你且看着,儿定会让父皇下旨,让儿移居承光殿的!”
    宫中谁人不晓,承光殿是作为太子宫存在的?
    纵是最近几代皇位动荡,承光殿久未住人,这也是太子的象征啊!
    作者有话要说:  想想刘辩同学,他也挺坑的。
    “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什么的,他从小在民间道士家寄居,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肯定没有刘协好,而且刘协是董太后养育,作为汉灵帝这个不管怎么说还算孝子的皇帝的亲妈,董太后会喜欢哪个孙子简直一目了然。
    灵帝临终前把刘协托付给心腹太监蹇硕,然后这哥们想着干脆弄死何进和刘辩扶刘协上位,话说刘辩登上皇位以后没整死这个弟弟,反而封王照看已经挺不容易了。
    而且献帝知道他哥死讯以后让人塞到太监墓里去……你爹的陵墓那么大,一个陪葬的地方都找不着了还是怎的?
    第66章 对食
    何皇后虽然出身屠户之家, 但是也晓得给儿子选妃首重家世。
    不看重家世不行啊,就因为她的出身, 多少年了,刘辩一直被人诟病, 不如母家是名门王氏的刘协。
    何氏如今发了狠,要给儿子找一个足够好的名门淑女。
    当然,前提是年龄要合适,要不然,再名门淑女也没用啊!
    刘辩对此其实不是很在意, 如果母后这辈子给他选的还是上辈子陪伴他的唐姬, 他就好好对人家, 必不辜负;若是唐姬这辈子没有选上, 其实对她来说, 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天子没有安排刘辩上朝听政, 他和刘协一样, 还是在接受师傅的教导。
    当然,他们的课业非常轻松, 一天之中有大部分的时间能自主安排。
    刘协和刘辩的关系算不得好, 但也算不得不好。
    刘辩的年龄比刘协要年长, 课业也比他的要重一些, 但是他平常学习却不经心, 今番重生,虽也有心再压刘协一头,但对课业, 也不是十分看重。
    诗文做得好,治国却不一定好;至于大臣们教授的治国之道嘛,难道他们才是皇帝不成?
    刘辩心中有数,相比于他记忆中许多偏向于刘协的大臣——包括教授他们文章、教导课业的师傅——他更相信后世科研、考古得出的一些结论。
    而皇朝兴衰,以及如何力挽狂澜,后人总归是给出了解决的方法的。
    再怎么不确定,总比现在无头苍蝇一样束手无策要好。
    因为黄巾之乱,再加上太常刘焉进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最终导致天子下达了一个葬送大汉王朝的决定——改刺史为州牧,将军权下放,致使地方拥兵甚众,各自为政,最终群雄势大,逐鹿中原,由光武帝再兴的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当然了,这个可怕的提议将在中平五年的三月被太常刘焉提出,之后快速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