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43章 路转-32
    一边琢磨着这首《敦盛》的歌词,一边听着沈惟敬如此讲道,唐卫轩倒也不介意多听一下这背后的故事。至少,从丰臣秀吉等倭国大名们如醉如痴的陶醉表情中,也足以看出,这首倭国的能剧,在倭国应该也是相当的盛行……
    “话说,这个故事,和丰臣秀吉本人、还有你中意的那个胖墩墩的德川家康,也大有关系呢。”沈惟敬举起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后,缓缓地说道:“其实,《敦盛》这首能乐由来已久,但其真正成名,却是在于一个享誉倭国之人的一战成名。而这个人,就叫做织田信长……唐千户,你可听说过此人?”
    织田……信长……?
    唐卫轩一头雾水,对于这个完全陌生的名字,丝毫没有任何的触动,不禁摇了摇头。
    “呵呵,那么,或许沈某该这样说,唐千户你可能才更明白一些。这织田信长,不仅是那位德川家康几十年来的盟友,更是丰臣秀吉本人原来的君主。几十年前,当丰臣秀吉还是你这个年纪时,也不过只是为这位织田信长提鞋的一名小小侍从而已……”
    啊——?!
    经沈惟敬这么一说,唐卫轩自然大吃一惊,不禁对这个叫做织田信长的家伙,大为感兴趣。同时,也十分的不解,为何如今其手下丰臣秀吉成为了执倭国牛耳之人,那织田信长又去了哪里?难不成……是被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联合篡权了不成?!
    “嘿嘿,其实,这织田信长当初也不过只是一个乡下的小领主,有着几座小城,麾下也不过三千兵马。当时正值倭国上下烽火连天的年代,像他这种实力弱小的小领主,全倭国足有成百上千个之多,更不要说像沈某之前所提的大内、尼子那样割据一方、坐拥数万之众的各地霸主了。而这织田信长崭露头角、并逐渐开始发迹之时,正是和这《敦盛》之乐,紧紧相连……”
    沈惟敬看着越来越不由自主倾过身子、仔细倾听着的唐卫轩,脸上的兴致也是越来越高,讲述得也是绘声绘色、如同茶馆中的评书先生一般,将当年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想当年,有一位如同大内、尼子那样的巨头大名,亲率大军、举兵入京,而与其正处于敌对关系的织田信长的小小领地,正好就在对方入京的必经之路上。既然如此,自然对方也就打算将其顺手一举消灭。而战事最初的进展,也正如众人所预料的那样,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敌人大军压境之下,犹如螳臂当车的织田家不断败退,眼看便已到了山穷水尽、危如累卵、生死存亡的时刻。也就是在这最后的关头,身为织田家领主、当时年仅二十六岁的织田信长,在准备与敌决一死战、并将亲自率队进行突袭的前一天夜里,悠然在自己的居城中唱起了这首《敦盛》……”
    说到此处,沈惟敬不禁再次用汉话哼起了那悠扬而又沉重的歌词:
    “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
    与此同时,唐卫轩望着宴会中间正挥舞着纸扇、左右迈步舞动着的丰臣秀吉,与一齐慷慨唱和的倭国众大名,也如同亲眼见到了当年那个面临全族被灭命运的时刻、决死而又悲壮的情景……
    “唱罢之后,织田信长毅然亲率最后的主力,偃旗息鼓、轻装简行地快速行军,悄悄地绕过了敌军正面的前锋部队,摸向了远在敌军后方的主将本阵所在。也恰巧是老天相助,就在其率军悄无声息地接近敌军核心本阵之时,天降豪雨,而敌军的主将也正好行军至一处狭窄的山谷处,就地歇息避雨、丝毫没有戒备。而在大雨刚刚过后,躲在谷内各处避雨的敌军本阵士卒们尚未恢复阵型之时,潜伏已久的织田军当即发起突袭,在主将织田信长一声令下后,便立即挥军杀入了敌军的本阵、径直冲向了敌军主将大营的所在!一片混战之中,人数虽众的敌军不仅措手不及、目瞪口呆、难以反应,而且山谷内地形狭窄、加上土地又刚刚被豪雨淋得极为泥泞,致使其其余各部一时难以救援本阵。就这样,混战之中,敌军主将被一举斩杀!而在主将首级落入织田军之手后,数万敌军当即大乱,兵败如山倒,在士气高昂、气势如虹的数千织田军面前一溃千里,彻底溃败而逃……借着这一场以少胜多、震惊倭国的奇袭站,织田信长一战成名!而这首其极为喜欢吟唱的《敦盛》,也随之逐渐盛行起来……”
    听着沈惟敬的讲述,唐卫轩也不禁对当年那位有勇有谋的织田信长,感到几分敬佩。虽是倭国之人,但这种面对绝境、慷慨而歌的举止,却的确是一代英雄的气概。而又如同歌词所写的那样,看淡生死、视死如归的同时,年轻的织田信长也并没有鲁莽地与强大的对手正面对抗,而是选择巧妙地找准敌人的死穴、同时在老天的帮助之下,亲自率军奇袭敌军本阵并一击而中,从而大获全胜、一举扭转濒临失败的战局!这样的战法,不也正与李如松时常挂在嘴边的“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法,不谋而合吗?!再往深处去想一层,如此勇气可嘉、而又心思缜密之人,加以时日,恐怕也必定会成为一代枭雄……
    果然不出唐卫轩所料,之后沈惟敬的讲述,也恰恰印证了唐卫轩的所想……
    “在这一战成名之后,织田家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加上织田信长的坚决革新与不拘一格重用人材,二十余年间织田家便纵横大半个倭国,一统倭国也已是大势所趋。而在这段时间里,备受其重用的丰臣秀吉也从一介小卒被一再提拔,成长成为独当一面、拥兵上万的一方大名。其盟友德川家也在与其并肩作战中,逐渐扩张地盘,慢慢积聚起雄厚的实力。只不过,就在十几年前,也就是倭国天下眼看即将全部落入织田信长手中之时……”
    说到此,沈惟敬颇为感慨地叹了口气,顿了顿,而后又继续幽幽地说道:
    “唉,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也正是印证了那句‘人生五十年’的歌词,一场其手下的意外叛乱,使得正当盛年、刚好年届四十九岁的织田信长葬身火海,亲手一统倭国的宏愿,在一夜之间,也化为了泡影……而在其后,则由迅速平息了这场叛乱的丰臣秀吉,接过了其先主的衣钵,很快一一降服了德川家康等实力大名,替代织田信长,登上了倭国天下人的宝座……”
    原来是这样……
    听完这织田信长一生起伏跌宕的经历,唐卫轩也不禁长叹了一口气。忍不住仰头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望着茫茫夜空,仿佛看到了那倭国的一代枭雄一战成名、快速崛起,而却又在即将大功告成之时,意外殒命、如同流星般迅速消逝在时代长河中的可叹结局……
    不过,这样的结果,是否也正好印证了程冲斗前辈所教诲的那样:“善用刀剑、崇尚暴力者,也往往将倒在刀剑之下、死于非命……”
    唐卫轩看着面前那些依旧在低声吟唱的倭国大名,不禁皱了皱眉头,心中一时也百感交集……
    而这个时候,丰臣秀吉似乎终于在唱了一遍又一遍之后,不再无休无止地继续下去,只见其轻轻收起了扇子,在倭国众大名一片称赞与颂扬声中,志得意满地回到了自己的主位上,无限豪迈地扫视了一眼整场盛宴,之后,更是带着无比的气势挥了挥手,席间的所有音乐与交谈,便瞬间全部安静了下来。
    很显然,接下来,将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宣布……
    而在丰臣秀吉一番激昂的宣告之后,在场众人的目光,也随即全部投到了大明使团的正使——杨方亨的身上。
    同时,小西行长也随即站起了身来,来到了大明使团的面前,躬身行了一礼后,郑重传达道:
    “请大明使者递交大明皇帝陛下的圣旨!”
    见这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杨方亨随即接过了一旁侍从早已准备好的那份黄灿灿的圣旨,起身准备走上主位,郑重宣读大明皇帝的圣旨。
    不过,就在杨方亨拿着诏书刚刚起身之时,小西行长又迎上前一步,补充道:
    “杨大人,鄙国之人都不通大明汉话。何况太阁殿下的膝盖有疾,也不便让出主位、跪拜接旨。因此,还是由在下用倭语代为宣读吧……”
    代为宣读……?
    一向饱读诗书、深谙宣旨礼节的杨方亨听小西行长如此说,不禁一愣。首先,圣旨不由作为正使的自己用汉话宣读、接旨一方居然还不跪拜恭听,这无论哪一条都根本不合大明的礼法。何况,那丰臣秀吉刚才载歌载舞,虽然的确年事已高,但明摆着其膝盖一点儿毛病也没有。如今却又拒绝跪拜,简直就是岂有此理、颇为失礼的举动!不过,从另一方面讲,小西行长说得也不无道理,自己用汉话念一遍圣旨,在场众人根本听不懂,似乎也没有什么意义。更何况,看着站在主位上、正趾高气昂、微微带着些醉意的丰臣秀吉,恐怕强令其以大明之礼跪接圣旨,很可能又会导致出现极为尴尬的情形,议和之事也很可能在这最后关头,因为礼节的问题闹得个不欢而散……
    如此想着,杨方亨不禁紧皱着眉头,心中似乎也是极为纠结……
    而就在这紧要关头,沈惟敬淡淡地轻声说道:“杨大人,倭国乃化为之地,不知我大明天朝之礼。因此,咱们也不妨就客随主便、不一一讲究那么多繁文缛节了吧……何况,对方已然主动换上我朝衣冠、足见其诚意,我们过于苛求,在下只怕,如此大好形势下,议和大事功亏一篑……以在下拙见,还是以大局为重为好……”
    扭头看了眼沈惟敬,又转头看了看在一片寂静之中已然有些冷掉苗头的现场气氛,杨方亨不甘心地长叹了一口气后,只得将圣旨郑重地双手交到了小西行长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