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二十二章:三七年
    第四百二十一章:三七年
    01
    明治维后,日本开始研究中国问题和应对方案。
    华夏文明有三源:以华中为核心的南方文明、以陕晋为核心的北方文明和始于沿海地区的华东文明。
    夏商周三代以农业为本,建立宗法制。秦灭六国后始有国家,从封建到专制延续到晚清末年,百弊丛生。
    暴力专制始于元灭南宋,造极于满清三百年。不可否认,异族的铁血镇压给整个中国的社会生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元明清有七百年,日本最先挑战满清统治的正统性,并在日清战争中连战蹄捷。
    02
    推翻满清,当然不是中日开战。
    三七年是一个十字路口,若是能舍弃上海而取华北……
    纵观中国历史,从西往东用兵可以统一中国,远有秦灭六国。从北往南用兵也可以改朝换代,蒙古灭南宋和满清灭明朝都是如此。
    三七年夏,有一批激进的年青军官想重建满清之业,在卢沟桥挑起争端。有了华北,日军可以兵分三路南下。东路有津浦初,中路有平汉线,西路有陇海线。
    在八月十三日,蒋介石调德械师攻击驻军上海虹口的海军陆战队,将中日交战的攻防态势从南北向转到了东西向,可以依托山河的地势逐次抵抗,并经营战略后方。
    淞沪一役,日军以伤亡近十万的代价攻占了华东和南京。蒋介石炸开黄河以水代兵,并退守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既使再失武汉和广州,还能依托巴山蜀水经营湖广和滇黔。
    大本营通过数十次的兵棋推演,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五号作战的取胜概率不到百分之三。
    03
    当时,若是没有这一场淞沪大会战,各地的军阀未必能替蒋介石卖命。
    在三七年,西北的宋哲元部与山东的韩复渠部都选择了保存实力,两广和福建方面也是举棋不定。
    蒋介希望利用中日之争强化了自己的领袖地位,可谓是高瞻远瞩。这时候,日军就是鼠目寸光。后来。也有人做过兵棋推演,结论是动用强大师团沿平汉铁路与粤汉铁路展开机动兵力,南北对攻。三七年底就能把中国切成东西两部,一战而胜。
    再看上海战场,当时大本营将在华北作战的各主力师团海运到金山卫登陆,也是不顾一切地拼了。
    这一路称为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是柳川平助,其麾下不仅有能征惯战的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还有第一一四师团以及第五师团的国崎旅团,近十万人。同时,上海派遣军还拥有第三师团、第九师团、第十一师团、第十三师团、第十六师团和第一〇一师团,也有十几万人。
    结果,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包围到国军的主力。
    04
    从东往西打,一战南京,二战徐州的台儿庄,三战武汉和长沙。
    作战部队的伤亡越来越惨重,还没有触及到巴山蜀水,就疲态尽显。
    当年,蒙古人打四川用了四十几年。满清平定川滇也用了三十几年,反反复复……
    咸丰三年初,太平军打下武汉三镇。清廷派重兵围剿。翼王石达开提出进四川开辟和建立反清基地,东王杨秀清主张去金陵。事实证明,这是招败之策。
    金陵为六朝故都,从来都没有能力号令中原,最终也是数次完败于西北方向的大军。汪精卫根本不知兵,当然不是蒋介石的敌手。若是桐工作取得突破,也不可能让梅机关独占鳌头。
    05
    松井石根大将取南京,给解决中国问题打了一个死结。
    这人自称中国通,也是亚细亚运动的领导者。三七年,他坚持说打下南京就能结束中国战事,让将士们都回国过年。
    出征前,松井石根写下一诗:“汗了戎衣四十年,兴国如梦大江流,君恩未酬人将老,执戟又来四百州。”
    在金山卫登陆后,三十几万国军沿太湖的北岸和南岸西撤。松井石根与柳川平助的部队向南京狂奔,就地取粮并且是一路烧杀。
    松井石根感到无力维持军纪,生病住院。大本营安排朝香宫鸠彦亲王到苏州接管在华东作战的各个师国,又下达了极不冷静的第八号大陆令。
    06
    海军溯长江西进,可以包抄到南京城北面和西边。
    柳川平助已经从南线打到了安徽,完成了战略大迂回。
    蒋介石寄希望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的斡旋和调停,能尽快实现中日停战。
    当时,希特勒曾通过外交途径告诉日本内阁,不能把把中日冲突升级为战争,让苏俄找到机会插手。
    三七年八月下旬,惊闻中苏已经结盟,希特勒要求日本的军事当局不要冲动。十月一日,内阁公布了处理支那事变纲要,表示愿意促使中国重新考虑中日关系,恢复邦交。
    十一月初,驻华大使陶德曼得到了日本外务省提出的五项和平条件:一、蒙古自治;二、在华北建立非军事区;三、扩大上海的非武装地带,由日本控制公共租界里的巡捕队;四、停止抗日政策和仇日宣传;五、单方面降低对日关税。蒋介石表示愿闻具体细节,害怕日本人口是心非。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安排唐生智以微薄的兵力守南京,却摆上了仅有的三个德械师。
    07
    就军就是要打德械师,也暗含向德国示威的意味。
    十二月十一日夜,蒋介石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可相机撤退,以图反攻。”
    当夜,唐生智就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十二日,日军以相当沉重的代价打下了雨花台,并炮击中华门。中午,中华门失陷,守军各部听说上面已经下达了弃城令,夺路而溃。
    下午五时,南京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匆忙编定的撤退方案。会后,唐生智又口头表示,三个德械师可以自定撤退路线。这是推卸责任,却给整个撤退行动再增变数。
    只有广东的第六十六军和第八三军按命令从正面突围,其余各部自作主张地涌向了挤满难民的下关码头,无船可渡。督战的宪兵和江对岸的巡逻队都没有接到相应的正式通知,开枪阻止……
    十二十三日上午,日军在南京城巷战并搜捕溃兵。朝香宫鸠彦亲王指示:“我们不接受投降!”
    攻克南京后,主战派得势。
    内阁通知陶德曼,中日和平条件还必须新加四条,包括索要巨额的战争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