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太太都明白,真正得到范绍增宠爱的只有赵蕴华、何蜀熙两人,她俩具备别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独立特行,敢讲敢做,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新女性。
四十多房姨太太之中大多数是范绍增托媒婆下的帖子,也即是男方主动追求,女方父母认可后便嫁进范府,这种婚娶方式在民国时期十分普遍。
自古皆是“凤求凰”,已经成为一种定例,反过来“凰求凤”就少之又少了,什么缘故难以解释,或许和国人传统教育有关,或许与人文历史有关,总之女追男在历朝历代都是稀罕事。
赵蕴华和何蜀熙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己要求嫁给范绍增做姨太太,在当时轰动一时,整个山城都在谈论这件事,一个黄花大闺女尚且不愿意,何况女大学生?
赵蕴华和何蜀熙为什么心甘情愿嫁给范绍增?时代久远,当事人均已作古,后人不便评说,我们只能从遗留的历史资料中查找蛛丝马迹,尽量还原当时的真实境况。
那个年代有文化的女知识青年对于婚姻想法比较简单:不求大富大贵,不求门当户对,不求名利双全,只希望双方有共同语言,意中人有理想有追求,比翼双飞,对社会做出贡献。
赵蕴华和何蜀熙既然做出有悖常理的事,必然非等闲之人,她俩与范绍增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赵蕴华出身名门,祖籍广东,据赵家族谱记载:其祖辈曾在明朝为官,长达四代,最高做到翰林编修,主要职责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名牌大学教授。
赵家自明朝末年开始衰败,在战火中逐渐分离:一部分留守广东,另一部分远走他乡,其中一些人来到四川,以开设私塾为生。
赵家在清代也出过人才,涌现出不少进士、秀才,但仕途并不顺利。直到清朝末年,赵蕴华的爷爷和父亲相继出国留学,赵家才算光宗耀祖,真正扬眉吐气起来。
赵蕴华的爷爷、父亲都走上仕途,为满清和民国政府效力,赵蕴华也因此诞生在条件优渥的家庭,养成独立、倔强、好学的性格。
赵蕴华后来考取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原川东师范学堂,解放后合并变更为西南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日报》工作,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何蜀熙家庭背景没有赵蕴华那么显赫,祖辈世代务农,到了何蜀熙父亲这一辈才散发光彩:从云南把烟叶和玉石贩卖到四川,又把四川茶叶和食盐拉回云南卖掉,经过长期积累,渐渐致富,跻身重庆商界名流。
何蜀熙也像赵蕴华一样,考取了重庆大学,毕业后进入《新民报》,从事采访编辑工作。
两人作为同行,年龄也相仿,由工作关系逐渐发展为好友,经常一道执行采访任务。《重庆日报》是大报,销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相比之下《新民报》只能算二流小报,勉强度日,因此赵蕴华时常给何蜀熙透露要闻并提供采访素材。
两个好朋友好姐妹为何同时嫁给一个中年大叔呢?——著名作家张恨水曾经写过两部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名噪一时,赵蕴华和何蜀熙都很喜爱这两部作品,深受其影响才做出如此惊世骇人的举动。
故事源于一件小事,看似平常却打动了两颗善良单纯的芳心,成全一桩传为美谈的佳缘。
那是五年前的事,当时何蜀熙接到爆料电话,说是朝天门那边发生血案,杀人凶手不认账,警察不管,民众意见很大,闹得沸沸扬扬,希望记者去报道一下。
山城社会治安混乱,尤其朝天门一带,每天都会发生打架斗殴、欺男霸女的龌龊事,通常情况下警察都会出面干预,该抓就抓,该关就关。既然都出现血案了为何警察还不管?何蜀熙觉得不可理喻,但独自一人去有些害怕,于是把赵蕴华叫上,一同去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