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汉纪二
(公元前204年一公元前203年,共2年)
主要历史事件
韩信背水一战 028
英布叛楚归汉 030
陈平离间楚国君臣 034
郦食其被烹杀 040
曹咎失守成皋 041
刘邦项羽广武涧对峙 042
韩信水淹龙且大军 044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044
刘邦项羽和谈,中分天下 048
主要学习点
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 028
杀使伐交 031
制定策略的三个要点:形、势、情 033
敢刺伤你的,才是忠臣 035
领导要坦然而无所偏倚,下属心里才有底 037
不确定性是做人的大敌 040
我们追求的,不是必胜,而是不败 044
私心太重,就会患得患失,失去判断 047
太祖高皇帝上之下
高帝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
1 冬十月,韩信、张耳率领士兵数万向东攻打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接到情报,屯兵井陉口,号称有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对陈余说:“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挡。我听说,大军要从千里之外运粮供给,士兵们一定就面有饥色,做饭前还要砍柴割草,军队就会经常吃不饱饭。如今这井陉口,是一条狭窄的深谷,两辆车不能并行,两匹马不能同列,这样走数百里,他的粮食一定远远地落在后面。希望足下能给我三万奇兵,从小道切断他的交通线,断了他的辎重粮草。然后您再深沟高垒,不跟他作战。他前不能战,后不能退,荒山野岭又抢不到东西,不出十天,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送到您的麾下。否则,咱们反而会成为他们的俘虏。”
陈余一向自称义兵,不用奇谋诡计,他说:“韩信兵那么少,又远来疲惫,我还高挂免战牌,避而不战,那诸侯各国岂不是都认为我胆小,个个都要来伐赵了?”
韩信派出间谍,知道陈余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大喜,这才敢引兵向前。在将出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营休息。半夜,传令出师。精选轻骑两千人,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山上小路摸到赵军军营附近埋伏起来,嘱咐说:“赵军见我退走,一定空营出来追击。你们就冲进赵军大营,把赵军旗帜全部拔掉,插上汉军红旗。”然后派副将传令大家吃早餐,说:“今日击破赵军之后会餐!”诸将都不信,应付说:“好!”韩信说:“赵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而且扎下坚固的营垒,他们没看见我们的大将旗鼓,一定不会攻击我们的先锋部队,因为他们怕我们遇到险阻就退走了。”
【华杉讲透】
韩信一席话,精确地把握了陈余的心理。之前李左车的计策,可以说是兵法教科书式的标准战术,是百分之百正确的。陈余不可能不懂,但是他为什么又不听呢?因为如果让李左车带三万兵出去,很难掩藏行迹,韩信只要收到情报,他肯定就缩回去不来了。井陉那地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别说三万兵,三千兵把守韩信都过不来。所以陈余选择和韩信来一场大决战,他认为自己有绝对兵力优势,根本不怕韩信,我不拦着你,你放心大胆地来吧,我自有办法让你有来无回,让天下诸侯从此再也没有一个敢来赵国找死的。
陈余不知道自己和韩信的差距有多大!这是一个管理心理学问题,叫“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陈余太自信了。但是,韩信的诡计多端,实在是在他的想象之外。
韩信于是派一万人为先锋,背水列阵。赵军见了都哈哈大笑。
到了拂晓时分,韩信张起大将旗鼓,擂鼓前进,走出井陉口。赵军开营出击,双方大战良久。之后韩信、张耳佯败,丢弃大将旗鼓,退往河边的军营。河边的军队开营将二人接入,和赵军激战。韩信的大将旗鼓扔得满地都是,赵军军营中的士兵果然都空营来抢战利品,又追击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进入河边军营,汉军背水一战,尽皆殊死作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
这时,韩信之前派出去埋伏的两千骑兵,见赵军空营逐利,一举冲进赵军大营,把赵军军旗全部拔下,竖起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一时攻不下韩信,准备还营,回头一看,军营全部换上了汉军红旗,惊慌失色,以为汉军已经生擒赵王,于是阵脚大乱,纷纷逃跑,赵将虽然斩杀逃兵,也不能禁止。这时韩信率河边军队杀了回来,两面夹击。赵军崩溃,斩成安君陈余于泜水河岸,并生擒赵王歇。
诸将献上首级、俘虏,祝贺韩信,问他说:“兵法说,‘右边要背靠山陵,左边要面对水泽’,这样才能可守、可进、可退,将军您今天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击破赵军之后会餐,我们都不服气,但是最后竟然大胜,这是什么战术呢?”
韩信说:“我这战术,兵法上也有,叫‘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况且我麾下的并非平时跟着我的训练有素的老兵(前面说过刘邦把他的精兵调回荥阳了)。我今天带的部队,正所谓‘驱市人以战’,就像刚从街上抓壮丁拉来的乌合之众,而不是职业军人,你要让这种人打硬仗,怎么办呢?就只能把他们驱赶到死地,让他们各自为战。如果部署在生地,只要给他们退路,他们一看见敌人,便全都逃跑了,还能让他们作战吗?”诸将都说:“好啊!这不是我们所能想到的。”
韩信之前下令,能生擒广武君的,赏一千金。有士兵将广武君绑来。韩信亲自给他松绑,让他东向上坐,以师事之,问:“我想要北伐燕,东伐齐,请问怎样才能做到呢?”
广武君推辞说:“臣乃败军之将,哪敢与将军议论大事!”
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做官,而虞国亡了;到秦国做官,秦国就称霸天下。这不是说百里奚在虞国是笨蛋,到秦国他就变聪明了,而是国君用不用、听不听的问题。如果成安君听您的计策,我已经被他擒了。正因为他不听您的,我今天才能在这里跟您谈话。如今我真心诚意向您求教,希望您不要推辞!”
广武君说:“将军西渡黄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向东攻下井陉,半天时间,就击破赵军二十万众,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连敌国田里的农夫,都觉得末日将至,该及时享乐,连耕种工具都放下了,只管好吃好喝,等待您的进军消息,听候命运安排,这是您的长处。但是,您的兵众也已十分疲惫,很难用他们继续去攻伐了。如果将军您今天带着这些疲兵倦将,去攻打坚固的燕国城池,恐怕欲战不得,欲攻不下,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用尽。燕国不服,那齐国必然据守边境以自强。与燕、齐相持不下,那刘、项二人的前途,就难以决定,这是将军您的短处啊!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一定是以长击短。”
韩信问:“那怎么办呢?”
广武君说:“如今为将军考虑,不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那百里之内,百姓一定争相送上酒食,以表达他们的拥戴和欢欣。然后大军北上,派一位辩士,给燕王送上一封书信,张扬您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之后,再向东兵临齐境。齐国再有奇谋之士,也出不了什么主意了。如此,则天下事皆可图也。用兵之道,历来有先声后实,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韩信说:“好!”于是用广武君之策,派使者出使燕国。燕国望风而靡,马上投降。韩信再派使者向刘邦汇报,请求封张耳为赵王。刘邦同意。楚国数次派奇兵渡河攻打赵国,张耳、韩信来回救援,于是趁机平定赵国城邑,并征兵送往荥阳前线。
2 甲戌晦,发生了日食。
3 十一月,癸卯晦,发生了日食。
4 随何到了九江,英布派九江太宰接待他,待了三天都没见到英布。随何对太宰说:“九江王不见我,是因为他觉得楚强汉弱罢了,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您让我去见大王,如果大王觉得我说得对,那就听我的;如果觉得我说得不对,那正好把我这二十多人斩了,交给楚国做投名状啊!”太宰于是把随何的话对英布说了。
随何见到英布后,说:“汉王派我谨慎地呈奉书信给足下,很疑惑大王为什么跟楚王那么亲近呀?”英布说:“寡人北向而以臣事之。”随何说:“您是诸侯王,项王也是诸侯王,您是他哪门子的臣呢?您只是觉得楚国强大,可以求得保护罢了。但是,项王伐齐的时候,他自己背着构筑工事用的木板,身先士卒,赴汤蹈火。您呢?仅仅派了一个将领,带四千人去装装样子,您说您北面而臣事之,有臣子这么侍奉君上的吗?您自己信吗?您觉得项王会信吗?等到汉王攻陷彭城,项王还没离开齐国回来救援之前,您就应该征发九江全部兵马北上,渡过淮河,与汉王日夜大战于彭城之下,包围彭城。而实际上呢,您拥兵万人,没有一兵一卒渡过淮河的,都在这儿坐山观虎斗。您希望项王保护您的九江国,您觉得他会认为您有诚意吗?大王您这样空口说白话,没有实际行动,还希望得到楚国的信任和回报,我觉得您想得太天真了。然而,您之所以没有背叛楚国,还是觉得楚强汉弱吧!但是这楚兵虽强,却背负着天下不义之名,因为项王背盟约而杀义帝。汉王团结诸侯各国,还守成皋、荥阳,运送巴蜀粮仓的粮草,深沟壁垒,守卫边境要塞,固若金汤;而楚国呢,深入敌国之境八九百里,老弱转运粮食于千里之外。汉军只须坚守不动,楚军就进不能攻,退不能走,所以说楚军不足恃。别说楚军打不赢,他就是打赢了,又能怎样?无非是让诸侯各国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罢了。所以楚军之强,不过是给他自己招来兵祸。楚不如汉,这形势已经很明显了。今天大王您不与万全之汉站在一边,反而把自己托付于危亡之楚,我为您感到困惑啊!我也不是认为靠您九江的军队就能灭楚,只是要您牵制他罢了。大王您发兵叛楚,项王就必须得留下来对付您。您能牵制住他几个月,汉之取天下就万无一失。所以我请求大王您提剑而归汉,汉王一定裂土而封您为大王,至于九江,本来就是大王您的,自然还是归您所有。”
英布被说服,说:“听您的。”于是秘密承诺背楚降汉,但是没有公开。
楚的使者也在九江,住在馆舍,正急切地督促英布发兵。随何却直接冲进屋里去,一屁股坐在楚使上坐,说:“九江王已经归汉,给你楚国发什么兵?”英布愕然。楚使站起身要走。随何对英布说:“大事已经决定,请杀死楚国使者,别让他回去报信,马上起兵,与汉军并力攻楚。”英布说:“听您的。”于是杀死楚使,起兵攻楚。
【华杉讲透】
随何这一手,兵法上叫“杀使伐交”。《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不是要用计谋,而是要伐掉对方的计谋,或者杀掉对方主谋的人。伐交呢,就是伐掉对方的外交。伐交的重要一招,就是杀掉敌国来拉拢他的使者,让他死心塌地跟我们。两国交兵,如果第三国坐山观虎斗,等着加入最后取胜的一方。而两国都派出使者去拉拢,那么杀掉敌国使者,让他没法跟对方交代,就只能上我们的船了。后世班超出使西域,也是以这个杀使伐交的模式立功。
项羽派项声、龙且攻九江,数月之后,龙且攻破九江军。英布想引兵投汉,又怕被楚军追上杀死,于是抛下军队,和随何走小路投汉。十二月,英布抵达汉营,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召英布入见。英布大怒,后悔不该来自取其辱,马上就想自杀。等到见了刘邦出来,到了接待他的馆舍,发现帐御、饮食、服务人员规格都和刘邦一个标准,又大喜过望。于是派人潜回九江。楚国已派项伯收编了九江部队,并且将英布全家妻儿老小屠杀。英布的使者找到以前的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一起来归汉。刘邦给英布军补充编制,让他一起屯兵在成皋。
楚军数次侵夺汉军运粮的甬道,汉军也开始缺粮。刘邦和郦食其商量,怎么才能削弱楚国的力量。郦食其说:“之前商汤伐桀,把夏的后代封在杞国;武王伐纣,把商的后代封在宋国。如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灭其社稷,使其无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立六国之后,那六国君臣、百姓必然感戴陛下恩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刘邦说:“好!赶紧刻印!你带着!到六国封王!”
郦食其还没出发,张良就从外面来谒见。刘邦正在吃饭,说:“子房,你上前来!宾客中有人给我出计策,可以削弱楚国。”于是把郦食其的妙计告诉张良,问:“怎么样?”张良说:“哎哟!谁给您出这计策?此计一出,陛下大势去矣!”刘邦大吃一惊:“此话怎讲?”
张良说:“我就借着这筷子给您比画比画吧!此计有八个不可!当初商汤封夏桀之后,武王封商纣之后,是因为自信绝对能控制他们,如今您能控制项羽吗?此其不可一也。周武王进入殷都,表彰商容的街闾,释放被关押的箕子,加封比干的坟墓,如今您能做到吗?此其不可二也。周武王取得政权后,打开巨桥的粮仓、鹿台的钱财,赈济天下穷苦百姓,您能做到吗?此其不可三也。灭纣之后,把战车改装成普通乘用车,把长矛矛尖朝下捆绑运走,向天下昭示永不用兵,陛下您能做到吗?此其不可四也。把战马放牧在华山南面,以示不再征战,陛下您能做到吗?此其不可五也。把牛放牧在桃林之北,表示永远不再用它们驾车运送军粮,陛下您能做到吗?此其不可六也。如今天下游士,离开他们的家人亲戚,离开他们的祖宗坟墓,离开他们的故乡朋友,来跟着陛下,就是日夜盼望着能立功受封,有一小块土地!如今您如果立了六国之后,那他们就该赶紧各归其主,回到家乡和亲戚故旧在一起了。陛下您还和谁去取天下呢?此其不可七也!除非楚国不强大,如果楚国强大了,您立的六国之王,都会向楚国靠拢,怎么会向您称臣呢?此其不可八也!所以我说啊,如果用这位先生的计谋,陛下大势去矣!”
刘邦听了张良一番话,惊得扔下筷子,把嘴里的食物也吐了出来,大骂郦食其:“竖儒差点坏了我的大事!”下令赶紧把已经刻好的六国王印销毁。
【荀悦曰】
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形,是大体得失之数;势,是临时随机应变;情,是他的心志可否。之所以会出现事态相当,策略相同,而结果悬殊的情况,就是因为形、势、情这三点的不同。
当初,张耳、陈余游说陈涉立六国后裔,增加了自己的党羽;如今,郦生也用同样的计策来游说刘邦。策略相同,但结果差别却很大,是因为在陈涉起兵的时候,全天下都想亡秦;而今天呢,楚、汉名分未定,天下未必都想亡楚。所以对于陈涉来说,立六国之后,就是给自己增加外援,更何况陈涉一无所有,封出去的又不是他的地,他是行虚惠而得实福。对于刘邦来说就不是了,他是割自己的地来封给六国之后,设虚名而受实祸。所以这是事同而形不同。
而宋义要坐山观虎斗,等待秦、赵两国两败俱伤他再出手。这个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就跟那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差不多,卞庄子要攻击老虎,管竖子阻止他说:“你看那两只老虎正争夺一头牛,结果必然是小的被咬死,大的受伤,你坐山观虎斗,等一等,就可以得到两只老虎。”最后果然得到两只。但是,这种策略,只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可行,因为邻国相攻,没有亡国之忧,双方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一场战争的胜败,并不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也不急于要让对方亡国。所以胜利的一方挺进获利,败的一方撤退自保,第三方就看哪边有便宜占,当时的环境允许他们这么做。可宋义这时候呢,楚国已不是春秋战国的楚国,赵国也不是春秋战国的赵国,都是刚刚兴起,和秦国势不两立,安危就在呼吸之间,进则定功,退则受祸,哪有什么资格坐山观虎斗呢?这是事同而势不同。
伐赵之役,韩信在泜水背水列阵,赵军不能击败他。彭城之难呢,刘邦战于睢水之上,士卒却都被楚军挤下河去了。为什么呢?因为赵军是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志。而韩信孤军在水上,士卒都有必死之心,没有二心,所以韩信胜了。刘邦深入敌国,置酒高会,士卒安逸犹豫,战斗意志不坚固;而楚军呢,以强大的声威,却居然被人端了首都,士卒都有愤激之气,救败赴亡之急,准备决一死战,这就是汉军战败的原因。所以说韩信是选精兵以守,而赵军以内顾之士攻之;项羽是选精兵以攻,而汉军以怠惰之卒应之。这是事同情不同。
所以说:谋略不可一成不变,计策不可预先定死,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才是设谋划策之机也。
5 刘邦问陈平:“天下纷纷,什么时候能平定啊?”陈平说:“项王骨鲠之臣,主要就是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几位。大王如果能拿出数万斤黄金,行反间计,离间他的君臣,让他们相互生疑心。以项王的为人,天性多疑,容易听信谗言,势必将在内部先行诛杀,那时候咱们再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刘邦说:“很好!”于是拨给陈平四万斤黄金,钱怎么花一切由陈平决定,根本不问账目。陈平大撒金钱,在楚军中纵行反间,散布谣言说:“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手下大将,战功赫赫,但是始终不得裂土封王,所以都想和汉王联合,灭项氏以分其地。”项羽果然开始不信任钟离昧等。
夏,四月,楚军在荥阳包围刘邦,事态紧急,刘邦求和,建议以荥阳为界,荥阳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亚父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刘邦很着急,想除掉亚父。正好项羽的使者到汉军军营,陈平先摆上最高规格的酒宴,包括一只全牛,用最恭敬的礼节奉献上来,见了楚使,假装吃惊说:“啊?我以为你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马上把酒肉撤去,端上来粗茶淡饭打发楚使。楚使回去跟项羽报告,项羽果然怀疑亚父。亚父每天催促项羽攻城,项羽怀疑其中有阴谋,不听。亚父听说项羽居然怀疑自己,大怒,说:“天下大势已定,君王您好自为之吧!我请求退休回家!”范增离开楚营回家,一路悲愤交加,还没走到彭城,就背上长疮死了。
【华杉讲透】
骨鲠之臣,这个词很好!就是让你如鲠在喉,感觉不舒服的臣子,是那些敢说真话,甚至说话刺伤你的人。
君臣相互都没有私心,直道事人,直来直去,就有骨鲠之臣。项羽不能信任别人,因为他自己就有私心,自己就没准备对得起跟他干的人。所以即便陈平的演技那么拙劣,简直是漏洞百出,毫无逻辑,但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就面对面地把他骗了。因为他自己心不正,所以要上当。世间的骗术都不高明,但实际情况是怀着各种私心、贪心、疑心,排队等着上当的人太多,骗子都不够用。
相反,刘邦对下属不仅信任,而且懂得有时候信不信任并不是关键。比如他给陈平四万斤黄金去买通项羽的手下,为什么不问账目呢?因为那黑钱根本就没法记账。记了账,等于是帮项羽留下了证据,帮他破案。
五月,荥阳支持不住了。将军纪信对刘邦说:“事态紧急啊!臣请求派我去骗过楚军,大王可以乘机冲出去!”于是陈平半夜派出两千余女子从东门出去,楚军看不清,便四面攻击。而纪信坐着刘邦的御用马车,黄绫做盖,插着羽幢,说:“粮食吃尽了,汉王投降!”楚军都高呼万岁,跑到东门来围观。刘邦乘机带了数十骑从西门远遁,令韩王信与周苛、魏豹、枞公守荥阳。项羽看见纪信,发现上当,问:“汉王在哪儿?”纪信说:“已经出城走了。”项羽烧杀纪信。周苛和枞公不信任魏豹,商量说:“反国之王,难以跟他一块儿守城。”于是杀了魏豹。
刘邦出荥阳,到达成皋,回到关中整顿兵马,准备再次东征。辕生进言说:“汉与楚在荥阳对峙数年,汉一直处于弱势。建议大王改变一下战略,这次不往东走函谷关,而是往南,从武关出去。大王出武关,项羽一定引兵向南。大王深沟高壁,不跟他交战,这样荥阳、成皋之间的部队也能得到休息。然后派韩信等消化之前占领的赵国土地,再经略燕、齐,连成一片。这时候大王您再出兵荥阳。如此,楚军需要四面防备,力量分散;而汉军得到休整,精力充沛,这样发动决战,一定可以击破楚军!”
刘邦听从了辕生的计策,出武关,抵达宛县和叶县之间,和英布在当地招兵买马。项羽听说刘邦在宛县,果然引兵向南。刘邦深沟坚壁,高挂免战牌,不跟他战。
当初,刘邦兵败彭城,解围西撤的时候,彭越也丢失了他打下来的那些城池,只好率领他的部队在黄河边打游击,破坏楚军交通线,断他粮草。这一月,彭越渡过睢水,与项声、薛公战于下邳,大破楚军,斩薛公。项羽必须亲自去处理,就留下大将终公守成皋,自己率军东击彭越。项羽一走,终公不是刘邦对手,刘邦马上率军北上,击破终公,重新占领了成皋。
六月,项羽击败彭越,听说汉军已经占领成皋,于是引兵攻打荥阳,荥阳陷落,项羽生擒周苛。项羽对周苛说:“你现在投降我还来得及,封你为上将军,封三万户。”周苛骂道:“你如果还不降汉,就要成为俘虏了!你不是汉王的对手。”项羽活煮了周苛,并杀枞公,又俘虏韩王信,之后率军包围成皋。刘邦再次抛下部队独自逃走,与夏侯婴同乘一辆车,出成皋北门,北渡黄河,住宿在小修武驿站。清晨起来,自称汉王使者,驾车直入汉军营垒。张耳、韩信还没起床,都在自己的卧室。刘邦夺了他们的印信、符节,接管了军队指挥权,召集诸将,重新调整他们的职务和工作。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来的不是汉王使者,而是汉王本人。刘邦马上下令张耳出发,巡行赵地,加强赵国战备。拜韩信为相国,聚集还没征发的赵国士兵,率军向东,攻打齐国。其他诸将,逐渐从成皋向刘邦靠拢集结,楚军于是攻下成皋,想要再往西进。刘邦派人在巩县设防,阻挡楚军西进。
【王夫之曰】
刘邦夺韩信兵权,这是第二次了。之前韩信下魏破代而刘邦收其兵,这次他与张耳破赵而刘邦又收其兵。为什么韩信却俯首帖耳听命,而不挂冠而去呢?当初项羽舍不得给官印,韩信就走了。如今刘邦这官印,跟儿戏似的,说收回去就收回去,他怎么没意见?
这就是刘邦人所不及的高度,因为他能令人服气,还不是一般的服,而是大服!不是简单的气势压人,也不是简单的情深义重,而是无所偏倚,坦然可以见其心。刘邦心中所想,没有藏着什么不能让韩信知道的。韩信知道刘邦始终会倚重他,不在于今天的军权在不在手里,军队是他指挥,还是刘邦亲自指挥,没有什么区别。
反过来,如果是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把它交给别人。或者,为了防止韩信反叛,而削夺他的权力,那就不是这个状态了。
【华杉讲透】
刘邦、项羽跟他们各自的手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君臣状态,项羽是孤家寡人,自己对大家就没什么诚意,所以手下人没法跟他。因为你功劳再大,他也不舍得给你加官进爵。由于封赏不到位,他就觉得你不会对他忠心,如果你居然无怨无悔还是忠心耿耿,那他更要猜疑你肯定有阴谋。所以你没法跟他混,怎么也混不成一家人。刘邦呢,是什么支票都能开,怎么分都行。大家跟着刘邦干,心里都踏实,都有底,老板想啥大家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干也很明确。这就是王夫之说的无所偏倚,坦然可见其心。那么,这些功臣的命运后来是怎么发展的呢?是不是如韩信所说的“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呢?我们一步一步来看其中的是非曲直和毁誉忠奸吧!
6 秋,七月,大角星旁出现孛星。(大角星即天王星,是天王帝坐廷,孛星是一种尾巴比彗星短的流星,非常恶气之所生,天下大兵大乱之兆。)
7 临江王共敖薨逝,子共尉嗣位。
8 刘邦接收了韩信部队,声威再次大震。八月,引兵渡黄河南下,驻军小修武,准备与楚军重新开战。郎中郑忠献计,劝止刘邦,让刘邦深沟高垒,不与楚军交战。刘邦听其计,派将军刘贾、卢绾将步卒两万人,骑兵数百,从白马津渡河,进入楚国境内,配合彭越,专门搞破坏,烧掉楚国各地的粮仓,破坏楚军后勤基础设施,以至于楚军粮草无法供应到前线给项羽。楚军攻击刘贾,他就坚壁不战,和彭越互相声援策应。
9 彭越攻略魏国土地,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九月,项羽对大司马曹咎说:“你负责把守成皋,坚决不要出战,即使汉王挑战,你也不要跟他战,只需要守住,不让他东进就行了!我十五日之内,一定解决彭越,平定魏地,再回来和你一起守成皋!”
项羽自己带兵东行,一路攻打陈留、外黄、睢阳等城,全部收复,彭越败走。
刘邦想放弃成皋以东,巩固巩县、洛阳一带防线以抗楚。郦生劝谏说:“我听说:‘知天下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很多年以来就是天下转运粮食的枢纽粮仓,我听说里面存粮极多。楚军攻陷荥阳,却不坚守敖仓,而是引兵东去,只留曹咎带着一些囚徒罪犯的杂牌军守成皋,这是上天要把敖仓留给汉军啊。如今形势正好对咱们有利,大王却打算退却,自己剥夺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我觉得您有点过了。况且两雄不能并立,楚汉长期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没法耕种,织女走下织机,天下人人心不定。大王现在正需要给天下定心!希望大王迅疾进兵,收取荥阳,占据敖仓,镇守成皋,切断太行要道,握住蜚狐口,扼守白马津。这样,向天下诸侯显示您已经掌控形势,天下英雄也就知道他们该归附谁了。”刘邦听从郦生的意见,重新谋划取敖仓之策。
【华杉讲透】
之前郦生给刘邦出了封六国之后为王的馊主意,幸而被张良制止了。刘邦破口大骂,但骂过了之后,并没有从此再不听郦食其的了,还是继续听计,这是刘邦的伟大之处。在刘邦战斗意志不坚定的关键时刻,郦食其教他为天下英雄定心,这是社稷良臣之金口玉言。
郦食其又说:“如今燕、赵已定,唯有齐国未下。田氏宗族强盛,又有大海、泰山、济水、黄河等山川之险,南边与楚国接壤,民情多变诈之人。大王就是派出几万人的军队,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征服的。我希望得到您的委任授权,去游说齐王,让他归汉而成为我东方的藩国。”刘邦说:“好!”
于是刘邦派郦生出使齐国,对齐王说:“大王知道天下将要归谁吗?”齐王说:“不知也。你说要归谁?”郦生说:“归汉!”齐王问:“先生这话有什么道理呢?”郦生说:“汉王先入咸阳,项王毁约,将汉王贬到汉中。项王又把义帝迁往江南,并派人在半途杀死义帝。汉王听说后,起蜀、汉之兵以击三秦,出函谷关以问义帝在哪儿,集结天下的兵力,立六国之后为王。城池守将投降,就以其城封他为侯;得到别人馈赠,就分赏给士卒;与天下共享利益,所以豪英贤才都乐于为他所用。而项王呢,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罪,别人的功劳他不记得,别人有错,他却一条都不会忘记;战胜者不得其赏,拔城者不得其封,不是姓项的得不到重用。全天下都反对他,贤士们都怨恨他,不愿为他所用。所以说天下将归于汉王,这是坐这儿都能推算出来的。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这些丰功伟绩,都不是人力可以办到的,而是上天赐给汉王的福气!如今汉王已占据敖仓之粮,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阻绝太行要道,封锁蜚狐口,天下诸侯,归附得晚的,就只能灭亡在先了!大王您如果能率先归附汉王,则齐国还可得保全;不然,危亡就在眼前!”
之前,齐王就听说韩信将要攻打齐国,派了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在历下设防,抵御汉军。这次接受了郦生的游说,就派出使臣晋见刘邦,缔结盟约,并撤销历下战备,每日与郦生纵酒作乐。
韩信大军东进,还没过平原,就听说郦食其已经说降齐国。韩信打算停止前进。辩士蒯彻对韩信说:“将军接受的命令是伐齐,汉王虽然派专使说降了齐国,但并没有令您停止攻击啊!您干吗不进攻呢?况且郦食其一个儒生,凭区区三寸不烂之舌,下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以数万兵马,一年多才拿下赵国五十余城。做了这么多年大将,功劳还不如一个儒生吗?”
韩信被蒯彻说动,于是引兵渡河。
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
1 冬,十月,韩信击破齐国历下军,齐国毫无防备,韩信直接就打到了临淄城。齐王认为郦生出卖他,将郦生烹杀后,带兵逃到高密,派使者向楚求救。田横逃到博阳,守相田光逃到城阳,将军田既驻军胶东。
【华杉讲透】
蒯彻用郦生下七十余城和韩信下五十余城来做功劳大小的比较,是毫无道理的,没有韩信大军虎视眈眈,郦生的三寸不烂之舌,又怎能说下齐国?
蒯彻说刘邦没有命令停止军事行动,就可以进攻,这叫自欺欺人。人欲欺人,必先自欺,欺得自己都信了,就可以欺别人。韩信上欺刘邦,中欺齐王,下欺郦食其,还欺了那么多无辜流血牺牲的士兵和遭受兵祸的百姓,这罪恶有多大!
正如郦生所说,天下人心未定,不知道天下将归谁,但是,这些个未定的人心,可不一定是在归楚还是归汉之间做摇摆,还有更多的野心家,比如蒯彻,他想做一个造王者,他选中的造王坯子,就是韩信,他想鼓动韩信与楚汉争天下,这是第一步而已。
那韩信有没有争天下的野心?准确地说,没有!如果有野心,就会有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而他显然没有。他也是心不定,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就是时不时地想多要一点。这样为人臣子,是最可怕的,害主害己。
韩信不是纯臣,他的私心太重。他以没接到停止军事行动的命令为理由,撕毁了刘邦和齐王的盟约,又害死了郦食其,把已经归属于刘邦的齐国,以牺牲齐汉两方士兵的生命为代价,变成了他的“功劳”。这时候,已经埋下了他之后被杀的祸根。
经济学上有句话叫:“不确定性是经济的大敌。”这句话可以套到所有事上,郦食其说“天下人心未有所定”,也可以说,不确定性是政治的大敌。对于我们自己做人做事呢,不确定性是做人的大敌。如果你自己心不定,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或者别人觉得你这人心不定,不知道你要干什么,那都是大祸。韩信就是不确定性,所以刘邦最后只能把他杀了,盖棺论定。
2 楚军大司马曹咎守成皋,汉军数次挑战,曹咎记得项羽临行的反复叮嘱,坚壁不出。汉军派人在营外对他进行百般辱骂,数日之后,曹咎终于不胜其怒,率军出营,渡汜水攻打汉军。可楚军渡河刚渡了一半,汉军就出击,大破楚军,曹咎、司马欣在河边挥剑自刎。刘邦引兵渡河,重新占领成皋,并缴获楚国的大批金玉财宝和战略物资。之后,刘邦驻军广武,就近以敖仓粮草为食。
【华杉讲透】
曹咎此败,是兵法教科书式的失败。一是他忘了“本谋”,也就是他的初心,他接受的军事任务,是守住成皋,等项羽回来,而不是和汉军作战。二是他忘了《孙子兵法》的原则:“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曹咎就中了对方的激将法,愠而致战,结果全军覆没。三是他忘了地形原则,当两军隔河对峙,这种地形,在《孙子兵法》里叫支形。什么叫支形呢?“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谁先出动,就对谁不利,这就叫支形。比如两军之间相隔一个峡谷,谁去攻打,都要先经过峡谷,再去仰攻对方阵地,那肯定吃大亏啊。或者两军隔河对峙,谁要进攻,都得渡河,这就给了对方半渡而击的机会,所以谁都不想先进攻。“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处于支形,敌人无论怎么引诱我,我也不出击。如果要动,那我就往后撤,引诱敌人来追我,等他渡河渡一半,我杀一个回马枪,来一个标准战术——半渡可击——就把敌人消灭在河里了。
成皋之战,曹咎犯的都是最低级的错误,而且是项羽临行时反复叮嘱他不要做的,也是兵法上写得特别明确典型的。而此战的结果,给楚国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也改变了整个战局。所以他和司马欣都没脸见项羽,只能自杀了。
项羽攻下魏地十余城,听说成皋失守,即刻回师。汉军正将钟离昧包围在荥阳东,听说项羽回来,即刻解围,各自占据险要地形,严阵以待。项羽也驻军广武,与汉军对峙。对峙数月,楚军粮少,项羽很忧虑,于是做了一个大砧板,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放到上面,派人告诉刘邦说:“如果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爹!”刘邦回复:“当初我和你都北面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把你爹烹了,也分我一碗肉汤。”项羽大怒,要把刘太公杀了。项伯说:“天下大事如何,不可预料。况且夺天下的人,根本不会顾家,杀他也没意义,只会给自己招祸。”项羽听劝,便不杀了。
项羽对刘邦说:“天下汹汹数年,就是因为咱们两人相争罢了,不如咱们俩单挑,决一雌雄,不要害了天下父子兄弟的性命。”刘邦笑了,谢绝说:“我宁愿斗智,不愿斗力。”
项羽派三个壮士出阵挑战,都被汉军神射手楼烦射杀了。项羽大怒,亲自披甲持戟挑战,楼烦想要射他,项羽怒目圆睁,大声呵斥,楼烦心惊胆战,目不敢视,手不敢发,转身退下战壕,再也不敢出来。刘邦派人查问敌将是谁,知道是项羽后,大惊。
于是项羽和刘邦亲自见面,相约在广武涧,隔着深涧喊话。项羽又要求单挑,刘邦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你背负怀王的约定,把我贬逐到蜀、汉,这是罪一;矫杀卿子冠军宋义,这是罪二;受命救赵,不还师回报怀王,而是擅自裹胁诸侯兵入函谷关,这是罪三;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坟墓,私收秦国财宝,这是罪四;杀秦降王子婴,这是罪五;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万,这是罪六;把好地方都封给跟随自己的将领,把之前的诸侯王贬到偏远地方,这是罪七;把义帝撵出彭城,自己占为首都,夺韩王土地,又吞并魏国、楚国,都归自己,这是罪八;派人阴谋杀害义帝于江南,这是罪九;为政不能公平,主约不守信用,天下不容,大逆不道,这是罪十。我堂堂正义之师,团结各国诸侯,诛灭残贼,派刑余罪人来打你就行了,怎么还用我亲自上阵?”
项羽大怒,埋伏的弓箭手射中刘邦。刘邦被射中胸部,却弯身抱着脚说:“浑蛋射中我的脚趾!”
刘邦箭伤严重,卧床不起。张良要刘邦强撑着起来,到军中慰问劳军,以免军心动摇,被楚军乘胜攻击。刘邦劳军之后,伤势更重,于是返回成皋休养。
3 韩信平定临淄,于是东追齐王。项羽派龙且率二十万兵力去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有谋士对龙且说:“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挡。齐、楚士兵在本国境内作战,容易败散。不如深沟高垒,不跟他战,令齐王派使者招呼策反那些已经投降的城池。他们听说齐王还在,又有楚军来救,一定会反汉。汉军两千里来,客居齐地,齐国城池皆反,他就征不到粮草,可以不战而降也。”
龙且说:“我平生知韩信为人,没什么本事,寄食于漂母,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受辱于胯下,没有一点男人的勇气,不足畏也。况且我现在救援齐国,不战而降之,我有什么功劳呢?战而胜之,大王还可能把齐境的一半封给我!”
【华杉讲透】
宾客所言,又是《孙子兵法》标准战术,他所说的败散之地,源于《孙子兵法·九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意思是,在自己国境内作战,叫散地;深入别国国境,叫重地。所以,齐楚两军在散地,汉军在重地。散地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孙子说“散地则无战”,就是深沟高垒,便不跟他战。散地的散,是士卒人心散,只要野战不利,就一哄而散,各自跑回家了,因为在自己国境,回家太容易了,你管不住逃兵。所以全部深沟高垒,百姓也全部进城,坚壁清野,粮草都带进城,带不进的烧掉。让侵略者找不到粮草物资。
汉军则相反,他们在重地。《孙子兵法》说“重地则掠”,他们离家远,粮草运不上来,就要到处抢掠。敌军把物资都带走或烧掉了,他就找不到吃的。敌军深沟高垒不跟他战,只派出小股骑兵破坏他的交通线,等他自己有军粮运来了,就给他抢了或烧了。他饿得时间长了,就只能退兵,他一撤退,敌军就去追击,击其惰归,可获全胜。
这个就是标准战术,楚汉对峙,刘邦就一直用这一招跟项羽耗。这边刘邦占着敖仓,以饱待饥,那边彭越的游击队天天破坏楚军的交通线和基础设施,让他粮草供应不上来。
军事原则是简单明了的,难的是始终按原则去办。龙且一句话,说出了两个他不按原则办的原因:一是轻敌,他瞧不起韩信,认为韩信“易与耳”,好对付,以前的丰功伟绩,那是因为他没碰上我;第二个原因,是私心,是贪心,他认为不战而胜,就没有他的功劳,他就不能封王,所以要打。
军事如此凶险,我们全力以赴追求的,不是必胜,而是不败。确保不败,或许能胜,这是原则。龙且不仅追求全胜,而且追求战果利益最大化,要“最优解”,这样一厢情愿,就违背了基本军事原则,后果就很严重了。
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夜里,韩信派人用一万多个口袋,装满沙子,堵塞了河水的上游,形成堰塞湖。然后引军渡河,攻打龙且。渡河渡了一半,假装败走。龙且大喜,说:“我早就知道韩信是个胆小鬼!”于是追击。韩信派人毁去上游水坝,大水冲下来,龙且军大半不得渡河。韩信即刻回头,击杀龙且。未来得及渡河的齐军纷纷散走,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一路追到城阳,生擒了齐王田广。汉将灌婴追击俘虏齐守相田光,进军博阳。田横听说齐王死了,便自立为齐王,还师攻击灌婴,灌婴败田横于嬴下。田横逃往大梁,投奔彭越。灌婴攻击齐将田吸于千乘,曹参击田既于胶东,皆杀之,于是平定齐国全境。
4 刘邦立张耳为赵王。
5 刘邦箭伤痊愈,返回关中,抵达栎阳,在栎阳街市将已经死掉的塞王司马欣枭首示众。刘邦在栎阳停留四天,又重返前线,驻军广武。
6 韩信派人对刘邦说:“齐国是伪诈多变的反复之国,南边又有楚国,请大王任命我为假王以镇之。”刘邦拆开使者递上来的书信,大怒说:“我困在这里,旦暮盼望他来辅佐我,他倒是着急自立为齐王!”张良、陈平踩踩刘邦的脚,附在耳边说:“如今汉军形势不利,韩信就算要自立为王,咱们拦得住吗?不如顺水推舟,就立他为齐王,让他至少保持中立,不然,还会生变故。”刘邦自己也醒悟,又骂:“大丈夫平定诸侯国,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春,二月,派张良带印信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兵马到广武前线击楚。
7 项羽听说龙且战死,大惧。派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齐王韩信说:“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如今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刀兵。而汉王又重新兴起兵马,引兵而东,侵夺他人已经分封的土地,击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击楚,他的意图,不尽吞天下,是不会罢休的,其贪得无厌之状如此!况且汉王这个人,绝对不可信赖,他数次落入项王掌握之中,项王可怜他,他才得以活命。然而他一旦得以逃脱,马上背约,重新攻击项王,由此可见他的不可亲信。足下虽然自以为是汉王的厚交,为他尽力用兵,但最终也会成为他的阶下囚。足下之所以今天还在,是因为项王尚存。当今二王之事,权势的天平,就在您身上。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足下与项王也是故交,何不与项王联合,三分天下而王之!现在放弃这样的选择,而自以为一定要为汉击楚,这不是智者的选择呀!”
韩信谢绝说:“当初我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汉王授我上将军印,给我数万兵马之众,把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推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走到今天。别人对我这么亲信,我却背叛他,那是不祥之事,我至死也不会背叛汉王!请您替我谢谢项王的好意!”
武涉走了,蒯彻知道天下的关键在韩信身上,就用相面术来游说韩信,说:“我相您的面,不过封侯,又危险不安;相您的背,则贵不可言。”韩信问:“此话怎讲?”蒯彻说:“天下发难,大家的初心,都是灭秦而已。如今秦已灭,却又有楚汉纷争,让天下人肝胆涂地,父子骸骨暴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于彭城,南征北战,战胜逐北,席卷天下,威震四海,可是却兵困于京县和索城之间,迫于西山,一步也不能前进,至今已三年了。汉王呢,将十万之众,据守巩县和洛水,坐拥山河之险,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部队作战失败,他也自保不及,无法相救。这两人,一个是勇者,一个是智者,却都给困住了,动弹不得。最苦的是百姓,精疲力竭,怨声载道,无所归依。依我看来,非天下贤圣之士,不能平息这天下之兵祸。如今刘、项两主的命运,就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如果您能听我的建议,不如和双方都保持友好关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那就谁也不敢先动手了。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有强齐,联合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谁敢不听!这时候,割裂大国,削弱强国,重新分配土地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以齐国的地势国力,据有胶水、泗水流域,您只须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都相率而朝于齐矣!古话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上天赐给你的,你不取,就反倒要受上天的惩罚;时机到了,你不行动,就反而要遭祸。希望足下认真考虑!”
【华杉讲透】
蒯彻说的,名为三分天下,实际上是要韩信先反刘邦,后取天下,“西向为百姓请命”。刘邦在西,项羽在南,韩信在东,他要挥师向西,当然是打刘邦。刘邦主力部队在关中本土的东南,和项羽对峙,他的后方空虚,蒯彻要韩信“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出的是刘邦的空虚,不是项羽的空虚,制的是刘邦的身后,不是项羽的身后。他是要韩信夺取关中,称霸天下。因为韩信态度不明确,他不直接说出来,但是也说得非常赤裸裸了。
不过,他的战略不成立,所以韩信不听。蒯彻战略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从燕、赵”,联合臧荼、张耳。那臧荼、张耳的任务,本身就包括监视牵制韩信,他们怎么可能跟韩信干呢?把老板从刘邦换成韩信,对他们有什么好处?第二个前提也不成立,那函谷关也不是想打进去就打进去的。恐怕韩信今天举事,明天脑袋被谁砍了都不知道。至于天下百姓的心愿,大家都盼着楚汉相争快点出结果,谁愿意再跟一个大王来争天下。这不是息天下之祸,是祸上加祸。
韩信说:“汉王对我有厚恩,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
蒯彻说:“当初张耳、陈余在做小老百姓时,是刎颈之交,生死兄弟,后来,因为张黡、陈泽之事起矛盾,张耳将陈余斩杀在泜水之南。这两人之前的关系,可以说是全天下最好的了,为什么最后发展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呢?就是因为欲望无穷,人心难测。如今您和汉王之间的忠信程度,恐怕赶不上张耳、陈余之前那种程度吧?但是你们之间的利害关系之大,可比张黡、陈泽那点事儿大多了。您认为汉王不会危害到您,那也是天大的误判!我再给您举个例子,越国大夫文种,拯救了即将灭亡的越国,成就了勾践的霸主地位,结局怎么样呢?还是被勾践杀了。这是野兽尽而猎狗烹啊!您和汉王的关系,从朋友感情来讲,比不上张耳之于陈余;从君臣忠信来讲,比不上文种之于勾践。这两人的命运摆在前面,我希望您更加深思熟虑!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如今您正是拥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您归附于楚,楚不敢信;归附于汉,汉人震恐。足下往哪里去呢?”
韩信说:“先生您不要再说了,我会考虑的。”
过了几天,蒯彻又说:“做大事,要能听善谋,把握时机。如果不善于听取意见,不善于把握时机,那很少有能长治久安的。所以智慧的关键在于决断。疑虑重重,是最有害的,为了一些细枝末节,而看不清天下的大势,心里明白了道理,却不敢决断和行动,那是百事之祸!大功难成,而失败很容易;时机难得,而失去很容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韩信犹豫,不忍心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多,刘邦怎么也不会把自己的齐国夺走,于是谢绝蒯彻。蒯彻于是逃亡而去,假装疯癫,在街头给人卜卦为生。
【华杉讲透】
韩信之病,私心太重。私心太重,就患得患失,就趋利避害,有利必趋,有害必避。他不忍心背叛刘邦,归根结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冒风险。但是,他又不能诚心诚意为刘邦效力,总是端着自己的本钱要挟老板。这齐国本来是他害死了郦食其,逼着刘邦给他的,他怎么能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呢?私心蒙蔽了他的判断,就成了一厢情愿。
8 秋,七月,立英布为淮南王。
9 八月,北貉国和燕国分别派来枭骑兵助汉。
10 刘邦下令,军士不幸战死的,由政府负责丧服棺材,运送回家。这项政策,让四方百姓都归心于他。
11 这一年,以中尉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是周苛的堂弟。
12 项羽自知帮助自己的人不多,粮草将尽,韩信又进兵击楚,项羽很忧虑。刘邦派侯公游说项羽,请他归还太公。项羽于是与刘邦签署和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楚送还太公、吕后,引兵东撤。刘邦也准备西撤。张良、陈平说:“汉已经有天下大半,而楚军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之时。这时候不追击他,就是养虎遗患。”刘邦醒悟,挥师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