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思想是主张大家做老好人吗?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儒家经典《中庸》,它的书名已经变成了我们常用的一个词。我们如果说一个人“为人中庸”,通常是在说这人是个老好人;“中庸之道”往往也用来指那种不过分激烈、不得罪人的处世之道。
然而,“中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里时,可不是这个意思。在孔子眼中,“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指一种不偏激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提出,做事应该去掉“两端”(两个极端),而取其“中”,以这种态度去待人接物。这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就被称为“中庸之道”。
“中庸”还有另一层含义:“中不偏,庸不易。”“不偏”就是中正平和,“不易”则是指坚持自己的立场和目标。一个人能坚持原则,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已经足以称为君子。这一层含义与孔子所说的“中庸”略有不同,但对儒家君子之道的解释则更为完善。
所以“中庸”不等于“老好人”,更不是没有原则。现在用“中庸”来形容那种不明确表达观点、不得罪人的做法,实际是曲解了这一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