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爱用“半斤八两”表达“差不多”,可半斤是五两,怎么会和八两差不多?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都听说过“半斤八两”这个成语,一般用它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用作贬义词,表示两个事物都算不上很好。有人可能觉得古代人不会算数:半斤是5两,和8两差别可不算小。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8两等于半斤呢?
判断一个东西的重量,需要有个标准,古代皇帝夺取天下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制定度量衡,长度、体积、重量都要执行统一的标准。有了统一的标准,才容易进行统治,所以秦始皇才会那么重视度量衡的统一。因为黍米颗粒的大小和质量非常均匀稳定,古人便规定100个黍米的重量作为一铢,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
古代宫廷中有一种叫黄管乐器(一般也是礼器),重量是12铢,两个黄管的重量就被规定为“两”。而“斤”这个字的本义是斧头,所以作为重量单位的“斤”很可能就是用一个斧头的重量作为标准的。古代大多都采用16两一斤的换算关系,其原因,有人说是在秦始皇确定度量衡标准的时候,念念不忘要做到“天下公平”,而这4个字的笔画数正好是16笔。这应该只是个传说。
16两作为一斤的换算关系传承了几千年。直到1959年,在确定我国新的度量衡制度的时候,为了简便,也为了和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公制”接轨,所以确定一市斤为10两,两市斤为一公斤。尽管如此,成语中还是顽强地保留了古代的说法,“半斤八两”还是差不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