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道:“这样说还有一个好处,太后的旨意是皇位在兄弟之间相传,而不是在父子之间相传,就算德昭殿下和德芳殿下不服,魏王爷也会站在您这一边,等着您退位之后,能把皇位传给他。至于要不要传给魏王爷,那是许多年以后的事了,王爷您可以慢慢考虑。”
赵匡义道:“不错,德昭和德芳不服,廷美却会站在我这边。则平兄,谢谢您帮本王出了这么好的主意。”
赵普道:“下官也是为了大宋江山的稳定,不忍看到朝廷混乱,再起争端,所以才献一小计,以供王爷参考。”
赵匡义道:“那太后的旨意,你赶快写出来。”
赵普道:“下官现在便可以写出太后的诏书,待会在朝堂之上,宣布了皇上驾崩之后,下官便会说出太后旨意,再拿出诏书,百官自然心服。”
段宗璋在旁边看到赵普在短时间之内,竟然想出这等妙计,不由心中暗惊,却又有些不服,说道:“赵大人,您现在才写太后的诏书,笔迹可都是新的,百官难道看不出来?”
赵普道:“由本官宣布出来这个消息,百官已经信了大半,王爷再派几位心腹大臣,假意查看一番,这事就成了定局。难不成百官还能人人都来检查?再说了,就算他们心中有所疑问,也不敢说出来的。”
赵匡义道:“正是如此。则平兄,你快写诏书吧。”
赵普和赵匡义来到一个房间,自有人献上笔墨。赵普微一沉吟,以太后的口吻写出诏书,然后令人赶紧放到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中。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赵匡义和赵普二人一起,又离开大殿,从旁边的通道出去,转到紫辰殿前面,从前面进入殿内。
二人进入大殿之时,魏王爷赵廷美正在大殿之中。赵廷美是赵匡胤和赵匡义的三弟,被封为魏王。
众人看到赵匡义进来,纷纷上前请安,询问皇上今天为何还没上朝。
赵匡义不动声色,和众官寒暄,说自己也是刚刚才来,不知皇兄为何还没上朝。
正在这时,太监王继思脸色悲痛,从殿后快步奔进来,用衣袖遮住脸孔,放声恸哭,哭喊一声道:“皇上驾崩了……”
此言一出,百官人人脸色大变,齐齐跪倒在,面向空空的龙椅,放声恸哭起来,一时之间,朝堂上皆中恸哭之声。
赵廷美哭了一会,忍着悲痛,问赵匡义:“兄长,皇兄昨天不是还好好的,今天怎么就忽然驾崩了?”
赵匡义哭泣道:“我也不知,昨晚皇兄还召我进宫饮酒,怎么今早就忽然驾崩了。”
赵廷美也没再怀疑二哥。他对皇位并没有觑视之心,因为他知道无论怎么排继承人,也排不到他,若是皇位父传子,皇兄有两个儿子,若是兄传弟,中间还有二哥,他没有任何希望。
当下,百官一边恸哭,一边在王继恩的带领下,进入后宫,来到养心殿。
养心殿中,赵匡胤的遗体已经摆放在大殿之中,一些太监和宫女正在恸哭。
百官在院子中,对着赵匡胤的遗体,遥遥下跪,恸哭着行礼。百官感念赵匡胤的恩德,皆是发自真心的悲痛,一时之间,哭声传遍了整个后宫。
百官哭过之后,推选赵匡义主持皇帝的后事。
赵匡义先安排了一番之后,又把二三十位重要官员,召集到偏殿的一个房间中,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天妒英才,皇兄已然驾崩,我等应该尽快策立新皇,以稳定大宋江山。”
这些大官之中,潘美和曹彬都没在其中,他们都在外地驻防。这些人其中有一半是赵匡胤的老部下,还有一半是赵匡义的心腹。赵匡胤的老部下并不知道赵匡胤真正的死因,还以为赵匡义是真的要推选新皇帝。
一位大臣说道:“既然要推选新皇,应该快马加鞭,急召德昭殿下进京继承皇位。”
另一大臣说道:“德昭殿下远在贵州,距离遥远,再快也要二十多天才能赶回来,这龙位岂能空置着?依我之见,殿芳殿下丰姿雄伟,也足以继承大统。”
那大臣怒道:“自古以来,只有长子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你敢乱了朝纲?”
赵普缓缓说道:“两位大人,你们不必争论了,这皇位继承之人,即非德昭殿下,也非德芳殿下。”
那两个大臣一怔:“除了他们兄弟,还有何人?”
赵普向赵匡义望去,恭敬地说道:“还有晋王。”
此言一出,不明就里的几个大臣,皆面面相觑,他们畏惧赵匡义,虽然不敢出言反驳,但人人都有不服之色。
赵匡义也假意不知情,吃惊地说道:“则平兄,这话怎么说?我们中华正统,皆是父传子,怎么能传位于我这个弟弟?这是皇兄生前的遗诏吗?”
赵廷美没有说话,只是盯着赵匡义,隐隐感到不对劲。
赵普道:“晋王爷,此虽非皇上的遗诏,但却是太后的遗诏,皇上也是同意的。”
有一个大臣说道:“赵大人,太后已经仙逝多年,她怎么立下的遗嘱?”
赵普道:“太后病重之时,曾经召下官进宫,记录太后的遗诏。这遗诏就放在太后的房间中,各位大人,咱们现在就去开启吧。”
赵普带领众人,向杜太后生前的慈宁宫走去。进了宫殿,来到太后生前的房间,令人打开房间中一个金黄色的柜子,取出一封诏书。这自然是赵普和赵匡义刚刚安排好的。
赵普恭敬地取出诏书,展开之后,念道:“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传贤君,社稷之福也,吾儿匡胤听命,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汝弟光义,光义百年之后,当传位于汝弟廷美。今令赵普记之,凡是吾儿,皆不可违命。”
赵普念完之后,没有参与的几位官员,心中诧异,不明白太后怎么会立下这种遗嘱,但他们又不敢说这遗诏是假的。
赵廷美最为激动,他本来以为自己和帝位无缘,没想到太后竟然还有这种遗诏,他比二兄长赵匡义小了八岁,就算和赵匡义活得一般年龄,至少在赵匡义死后,他还能坐八年皇帝,这一喜可是非同小可,竟然不愿意去分辨遗诏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