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四十六章:帷后询策
    赵匡义率人来到紫辰殿后面,先不进去大殿,从帷幔后面,向大殿中探头看了看,只见大殿之中,文武百官都已经集齐,正在等待着赵匡胤的到来。
    赵匡义微一沉吟,转头对段宗璋道:“宗璋,咱们那个计划,若是由我说出来,只怕有人不信,赵普在百官之中,最为威信,他又是外人,由他说出来,别人会信服很多。”
    段宗璋想了想,说道:“正是。卑职去把赵普叫过来,主公知会他怎么说。”
    得到赵匡义的许可之后,段宗璋一个人先进了大殿,走近赵普,在赵普耳边低语了几句。赵普点点头,跟着段宗璋来到帷幔后面。
    赵匡义正在等待着赵普。赵普看到赵匡义后面,跟着几位大臣和许多执戟武士,微微一怔,心中感到有事发生。
    赵普对赵匡义的计划并不知情,此时还蒙在鼓中。
    赵普拱手道:“晋王爷,您怎么在这里呢?皇上呢?”
    赵匡义脸色沉痛,擦了擦泪水,低声说道:“则平兄,不瞒你说,皇兄,皇兄已经驾崩了……”
    赵普大惊失色,失声道:“什么?皇上驾崩了?”
    赵匡义道:“是啊,此事还没宣布,先把则平兄请来,正要商议大事。则平兄,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兄驾崩,这大宋不可一日没有皇上,你认为呢?”
    赵普虽然震惊于皇上的突然驾崩,但他老谋深算,胸府极深,听闻赵匡义的话,又看到赵匡义从后宫出来,已经隐隐猜到什么,这个时侯,对他的性命安全和前途,都是一个关键时刻,若是一个处理不当,就会身败名裂。
    赵普不动声色,说道:“王爷所言极是,下官赞同。”
    赵匡义看到赵普没有反对,又说道:“德昭现在任贵州防御使,十天半月,无法赶回京城,德芳年龄尚幼,不足以担当大事,你认为,谁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赵普猜到赵匡义的心事,说道:“依下官之见,王爷乃是皇上的亲弟弟,这大宋建国以来,王爷居功至伟,足以称帝。”
    赵匡义微微一叹:“多谢则平兄赞誉,为了大宋江山,本王也可以不辞辛劳,力担重任,只是怕百官不肯臣服本王。则平兄可有良策,能推本王为帝?”
    赵普苦笑道:“王爷,前些时间,下官犯了些错误,被皇上贬去宰相之职,就算下官有什么计策,只怕也难以服众。”
    赵匡义道:“则平兄对大宋的功劳很大,只是因为一些小错,就皇兄被贬了官职,本王一直为则平兄感到不平,本王承诺,若是则平兄助我登帝,本王定将则平兄官复原职,再次成为百官之首。”
    赵普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两年前因为贪贿被官员告发,赵匡胤削了他的宰相之职,对他渐渐疏远,他正在苦闷如何重登权力巅峰,现在赵匡胤忽然死去,赵匡义想拉拢他,若他能把赵匡义推上位,必然能再次得到重用。
    赵普虽然很想立即答应赵匡义,投入赵匡义的阵营,但他毕竟老谋深算,知道若是不贡献自己的智慧,就算一时得到赵匡义的器重,以后也难免被轻视,当下不动声色,看了看段宗璋等人一眼,转头对赵匡义淡淡说道:“王爷带了这许多人来,想必已经有了计划,不用下官出手相助了。”
    赵匡义道:“虽然有些谋划,但只怕会发生流血事件,本王虽然不惧,但毕竟对本王的声誉有损,则平兄智慧如海,本王想听听则平兄的建议,如何才能让本王名正言顺,登上皇位,继承大统。”
    赵普道:“下官想先听听王爷的计划。”
    赵匡义看了段宗璋一眼,说道:“宗璋,你给赵大人说说。”
    段宗璋自己也是智谋之士,对于赵普是有些不服气的,但碍于赵匡义的面子,只好说道:“赵大人,我们的计划是,就说皇上忽然驾崩之时,王爷正好在病榻前侍候,皇上临托前把皇位传于王爷。”转手一指后面的官员:“他们可以为王爷做证。”
    赵普道:“外边的诸位大臣会问:皇上可留下传位诏书?”
    段宗璋道:“皇上病重,无法写诏书。若是有谁不服,卑职做只能用武力解决了。”
    赵普道:“王爷深夜还在宫中,皇上忽然驾崩,别人已经难免要怀疑了,王爷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别人不信,便要用武力解决,就算能登上帝位,也难免以后会受人非议,不但有损王爷的清誉,德昭殿下和殿芳殿下,也不会心服,以后难免再起争端。”
    赵匡义道:“本王正是有此顾虑,所以才请则平兄出面,为本王做证,或者出个万全之策。”
    赵普已经胸有成竹,说道:“依下官之见,皇上驾崩之时,王爷在病榻之旁的事,不宜对外人道也。”
    赵匡义道:“则平兄之意是?”
    赵普道:“皇上虽然病重,也曾有数日没有上朝议政,但两天之前,皇上的病情已经有所好转,昨天还上了早朝,今天却忽然驾崩,这已经让人怀疑了,若是说王爷正好再场,说出来,别人难免会胡思乱想。所以说,本王不宜对外说当时在场。”
    赵匡义皱眉道:“则平兄虽然说的有理,但大臣还是会怀疑,若是本王不在场,皇兄如何会把皇位传于本王这位弟弟,而不是他的儿子德芳?”
    赵普微微一笑,说道:“所以说,传位遗诏,不能说是皇上所传,而应该说是杜太后所传。”
    赵匡义皱眉道:“母后已经仙逝多年,如何传下诏书?”
    赵普微微一笑,说道:“王爷,下官便说,多年之前,太后病重之时,曾召下官进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太后的遗旨是:皇上驾崩之后,传位于二弟光义,匡义驾崩之后,传于三弟廷美。既然是太后旨意,王爷便可以把自己置身事外,只是遵守太后的旨意登基,别人便无话可说了。”
    赵匡义大喜:“则平兄果然智慧如海,本王佩服!是啊,本王继位,只是遵守太后旨意,别人谁也不能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