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庄前的小街很热闹,外人来做买卖就到此为止,一般人也不敢贸然进去,一方面是杨崇的威严,另一方面,当年墨庄的前身山南别院与淬天阁一战名传天下,正常的商人和百姓对此充满敬畏,担心着种种传说中的变幻莫测。杜淹知道,墨庄的农田中最讲究的其实是水利灌溉,从田地的坡度到一台台水车的摆放位置都是有讲究的。
墨庄的里面更象一条街,不过没有人要求全部回避,一个个见到杨崇还行礼打招呼;杨信早已得到消息等候,看见杨崇跟一只猴子一样窜了出来,杨崇一把拉住杨信说:“怎么样,在这里呆野了吧,听没听师傅话?”
“听了,肯定听了。”杨信兴高采烈地说:“师傅还夸我聪明,杨延祁在科技城还教我当兵,让我射箭,可好玩了。”
杜淹暗自咂咂嘴,这也就是杨崇和元袭人心宽,把越王的长子交给手下人放养,不对,杜淹转念发现了杨崇夫妇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杨信的安全。在墨庄和科技城,有着杨崇从各地招募的种种高手,不仅可以让杨信增长知识,更是让这些人以后成为杨信的助力。
杨信要是留在长安,姜菲作为王妃,如果用对付墨焯书院那手对付杨信,元袭人除了眼睁睁地看着,还真的没办法。杜淹清楚,姜菲的很多行动都是为了姜夺,但是实际上的后果为了谁都没有区别,反而让杨崇和墨庄的人起了戒心,墨家的传承是杨崇的一个理想,比起帝位恐怕更有吸引力。
杨崇牵着杨信的手走在墨庄的大街上,和杜淹不时地走到店里看看,买点吃的小玩意。杜淹这才发现,这是一条真正的街市,用铜钱结账;杨信的住所就在背街的巷子里,与玉坚子还有司空行的样子薛仁贵在一个屋子里,不论是屋内的摆设和杨信的书籍,与墨庄其他人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等一圈走下来,杜淹已经能断定,墨庄其实就是一座学校,包含着实验室的学校,从少年营和墨焯书院挑选来的学生住在里面,跟随不同的老师学习知识,最关键培养的是兴趣和实验能力,研究新的东西。像珠宝之类没有秘密,但是玉坚子新研究出来的首饰依旧让杜淹打开眼界,杜淹的幼女杜樱筎与杨信年纪相仿,曾经的玩伴,杨信很大方地拿了师傅的一套白银钻石首饰让杜淹带给杜樱筎。
杨信这年纪什么都不懂,不过是自己做了一套玩具分给小伙伴,但是杜淹心下大喜,杜淹知道杨崇不喜欢娃娃亲一类,提倡两情相悦,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反正时间有的事,不急。杨崇并不反对杨信这么做,只是随口问了杨信一些关于这套首饰的问题,做工、用材、价格、外观等等,杨信答得正确,杨崇很满意;等玉坚子说给杨信找的开蒙老师是颜万石,杨崇当场认可。
颜万石在墨焯书院、山南书院都教过书,虽然是儒学大家,但是对墨学的造诣并不浅,如果单从理论上来说,颜万石对墨学的了解还在庞焕之上,这样的人不会让杨信在思维上有所偏颇。玉坚子白髯飘动说:“颜万石已经拟了一份书单,二夫人正在安排人采买誊抄;颜万石上的是小课,除了薛仁贵,我还安排了四个小孩子陪读。”
杨崇只有感谢,小孩子的教育其实是父母的,但是穿越前看到无数人为了生存都外地打工,长年累月的无法在家;穿越后战乱不断,象自己这样奔波不断,教育孩子几乎就是一句空话,老师变成最关键的一部分。杨崇只能感叹,传统的东西还是有合理的地方;杜淹对颜万石了解颇多,说了几句夸赞的话。
玉坚子瞧出杨崇有心思,转换话题说:“来,看看我们的芥辣与巴蜀的辣米油,到底哪个的味道更正点?”
关中的辣味品现在就是巴蜀的辣米油和长安的芥辣最出名,诸葛全在巴蜀,一直试着按照杨崇提出云贵青藏等高原地区可能产那种野生小米椒的说法,安排僚人在高山中寻找野椒,依旧没有结果,但是巴蜀食茱萸的做法被诸葛全整理成熟。茱萸有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诸葛全区分了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
食茱萸具有特殊香味,嫩枝密布锐利的尖刺,老干也长满了瘤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现在诸葛家在巴蜀把食茱萸的果实煎熬成膏状,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叫辣米油。作牛羊猪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虽然与辣椒比还是有一些差别,但是烧菜用已经是绰绰有余。
两家是好朋友,所以地处北方,墨庄则是把力气花在野山葵上面,是长安芥辣最出名的工坊,《齐民要术》认为山葵是十七种蔬菜之首,味辛香、甘滑、爽口,提倡十日一食葵菜,用来调和五脏。杨崇则吸收了后世的做法,对来自植物的种子黄芥末没有花什么力气,用二年的陈芥子,碾细煮沸泡出黄水,加入淡醋化解实用;而对实用根的山葵上下了功夫,取名青芥辣,和酱油一起调味,尤其是用在海鲜去腥味上。
山葵在长江、黄河流域广有种植食用历史上随着唐宋以后新蔬菜品种的不断引进种植,气候自然条件的局限和改变,山葵的种植越来越少。到了明代,有了辣椒,葵菜离开了餐桌,李时珍将山葵从菜目移入草目。
墨庄选择的山葵很讲究,一般到实地考察,专收生长在朝北山谷的溪水田里的山葵,为了不损伤山葵枝,摘取时规定必须用手去完成,不允许使用砍刀之类的工具。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有讲究,墨庄的芥辣给长安人的感觉,就是比其他人家好上那么一点;现在这两种辣料在长安都卖得很好,象李孝恭的笑珍斋就一直采购到店里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