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慢慢理解了,为什么姬昌感到大限将至后,要特意修建这样一处石屋,放入这幅山水画,并将毕生研究所写的《文王格致谱》带进这里,为的就是当后世礼崩乐坏,生灵涂炭之时,会有大智慧、大毅力的有缘人为天地苍生找到一线生机,而自己呕心沥血的成果,也不至于因为民智不开,不敢泄露天机,就完全成为一堆没用的废物。
顶天桩在画中苦读的日子里,外面的世界也越发不太平了,秦国先是和楚国大战数场,甚至一度有所败退,但最终还是扳回了局势,彻底攻破了这最后一根硬骨头。
之后的燕国虽然有个诡计频出的太子丹,专长于安排各种谋杀,甚至还上演了荆轲刺秦的千古逸闻,但基本都是有惊无险,不成大气候。非但没有伤到秦王嬴政的根基,反而更加激怒了他,要求燕王喜杀死太子丹,献上头颅。
那燕王喜也是昏庸无能之辈,就真的照搬照做了,糊里糊涂的砍了自己儿子,太子丹虽然逃跑了几次,但终究还是难逃秦燕两方的追捕,送掉了项上人头。但秦王却没有这么宽容,不会因此就饶了剩下的人,依旧是大手一指,千军万马便攻破了燕国。
最后的齐国虽然留存到了最晚,但也是六国之中立场最不坚定的,一直以来都是出声不出力,希望能借此讨好秦国,他的目的倒是达到了,秦王将其留在最后一个消灭,也算是还了面子,那齐国也知道回天乏力,几乎毫不抵抗,秦军便长驱直入,花了最短的时间就将其归为自己版图。
至此,天下所有大国全被消灭,剩下的一些附属小国,在嬴政眼里连边角料都算不上,甚至还没派人去打,就接到了一份份愿意归顺的书信,秦王笑笑,将其全部烧毁,然后照常派军攻破,将国君抓来一刀剁了祭旗。
而安陵境内也惶惶不可终日,谁也没料到才过去四五年,秦王就能将剩下的几个大国全部剿灭,如今全国上下,除了某些人迹罕至的边陲地区外,也就只有这一小片不和谐的安陵国还没被融入版图了。
末日审判的一天终于来临,秦王嬴政一向敬重有骨气之人,虽然下手依旧不会手软,但表面礼数还是做到了,当年安陵君回绝了他换地的要求,他承诺打下全国后,会再来询问意见,如今终于到了这个时候。
之前已经有人将竹筒献给安陵君,他本来十分愤怒,觉得是哪个江湖术士在这装神弄鬼,想要沽名钓誉,但仔细一听对方是顶天桩后,便不由得信了几分,毕竟此人的豪名他也听说过,说起了还和自己一样同出魏室,有几分亲缘关系,事到如今,也不至于差人消遣自己。
此时年事已高的安陵君,还没天真到觉得自己国家的兵力能和秦国抗衡,也没认为自己还有什么可以谈条件的余地,便死马当活马医,什么都没说,直接派人把那个竹筒送去给嬴政,说一切事情,尽可以在看完此物后再做商谈。
据说当晚秦王在营内大发雷霆,下令处死了许多战俘,又是破口大骂,但最终还是冷静下来,神色冷峻而严肃,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昭告。
从此以后安陵国改为安陵郡,作为秦国统治之下的一处独立封地,仍旧由其中之人自治,秦国不对其进行任何约束管理。
这条圣旨一出,几乎全国各方势力、各个阶层都大吃一惊,一向霸道硬气,不容置疑的秦始皇,为何会在一个小小的安陵国前做出如此大的妥协,几乎只是名义上要他们称臣,但放弃对其的一切管辖权,统治权,成为普天之下,唯一一处不属于王土之地。
尽管几乎所有的文武大臣都劝秦王不要如此,无需和他们这个小国客气,但嬴政却像是中了邪似的,坚持原来看法,而且凡事再议论此事者,杀无赦。这样才强行将这风潮压制了下来。
安陵国的人们听闻此消息,觉得恍若隔世,第一反应已经不是喜悦而是茫然了,他们早就做好了城破被杀的准备,最后迎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而安陵君此时已经是耄耋之年,经过这一惊一喜的刺激,身体也终于垮了,最后传位给魏无咎,便驾鹤西去了。
而一个竹筒退秦王之兵的顶天桩,也顿时成了神话中的人物,这些年来他一直未曾出现,却左右这一场生死攸关的局势,大家对其都产生了各种披上神秘色彩的猜测。
“原来如此,这故事听着有点像桃花源记啊,而且我还记得后来安陵国是被秦二世所破的,那顶天桩后来没再出现过么?”苏暖暖听到这里,忍不住插嘴问道。
“这个故事确实就是桃花源记的雏形,那些商末西岐遗民,就是这桃花源的第一批居民,因为后来与之后的第二批居民群体融合,通婚繁衍,所以后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记载那些人的自述是自称避秦时乱,而非避商时乱。”
我赞叹于苏暖暖的思路敏捷,居然这么快就猜到了背后的真相,不过想到她连石器时代的萤火虫灯都能想到,这也就真的不足为奇了。
“什么?还有第二批避秦时乱的遗民?结合历史上的安陵国破,难道说就是那时候被顶天桩带进去的么?”我不得不承认苏暖暖真的很聪明,已经猜到了接下来的大致剧情。
“你说的八九不离十了,不过事情没这么简单,那幅神奇的图画,也不止收录了这两批难民而已,实际上,直到解放之前,都有人曾经见过那幅图的记录存在。”
“直到解放前都有出现?难道说也是一件神奇的诫器么,专门在乱世的时候出世来救助流落的难民?”苏暖暖猜想到。
我摇了摇头,说道:“是不是诫器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它就又销声匿迹了,从此没有任何人见过它,连我师父都是道听途说来的,这也是业内公认的十大诫器中没有这幅画的缘故,如果这些传说都是真的话,那么它的功能确实已经不亚于任何一种诫器了”
“对了,你刚才的故事还没说完,那顶天桩接下来又怎样了呢?把安陵国民都带进了桃花源么?”苏暖暖似乎被这传奇性的故事吸引了,不停的催促我继续讲下去。
那封竹筒里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才能让秦始皇嬴政这样唯我独尊,油盐不进的人,都不得不放弃这最后一步小小的举手之劳,而向安陵国做出妥协呢?
没有人知道竹筒里的具体情况是什么,只有秦王书房外的侍卫,在窗外隐约透过灯光看到嬴政才从那里面拿出一封信来,读完以后就大发脾气,并为了出气把那竹筒一劈两半,看来玄机不在筒上,而在信上。
而秦王从安陵回去后便开始一反常态,从原来的励精图治,渐渐变为有些惶恐不安,终日派人到全国各地寻找能人异士,得道修士,大张旗鼓的宴请他们,并承诺下重金酬谢,只求能得到长生之法。
之后的十年里,随着秦始皇的年岁越高,身体愈发衰老,他也对这方面更加感兴趣了,甚至愈演愈烈,开始听信一些江湖方士的话,炼制了各种天知道有什么奇怪材料的丹药,甚至包括水银等剧毒物质。
可惜再大的世俗全力,再宏伟的功绩建设,在生死轮回的天地规律之前还是如此渺小,哪怕到处求神问医也没能阻止死亡的脚步,而那些所谓的偏方丹药中的毒素,更是加剧了他身体的衰老腐朽,秦王早年派出去寻找不死灵药的徐福也没能回来,他就在无尽的盼望和遗憾中死去了。
粗粗算来,从真正登上帝位到现在,满打满算也不过十年光阴,却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这些荒唐事情上,这千古第一帝的功过是非也只能留待后人评判了,但旁人们推测秦王从安陵回来以后,态度发生如此巨大改变的转折点就是那竹筒中的信,虽然具体内容不知,但或许是有关预言其寿命的事,才使得他后来对延年益寿如此感着迷。
而顶天桩呢,他在桃花源中已经呆了约莫近百年,不过因为图内山灵水杰,天地灵气充沛,无孔不入的滋养身体,因此住在其中的人们本来平均寿命就是外面的两三倍。
而他又得到《文王格致谱》中的养身驻颜方面的指点,渐渐的学会了打坐练气,眉宇之间的杀伐之气尽消,除了那一头鹤发外,倒未见任何老态,比起原来那个劫富济贫的顶天桩,反而更像是一个仙风道骨的寿星了。
在田园画中祠堂的这些日子里,他不但读完了《文王格致谱》,甚至自己也结合一生所见所闻,尤其是盗墓时候遇到的一些诡事,又补充写出了一册《寻桃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