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复返兖州
洗护生意的火爆以及日益增厚的账本,令林时恭不禁感慨,没想到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明朝还能如此受用。
为了给员工更好的企业服务,林时恭还把文媚和她的丫鬟也一起招进了铺子里,充当厨师,一方面解决了员工们的膳食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丧父而孤自一人文媚一条出路。
历经丧父之痛的文媚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幼稚,对于林时恭的请求,她也坦然接受,但她并没有要林时恭一分钱,反而还将她的府邸给林时恭的员工充当宿舍。
于是乎,一个制度完善到食宿全包的企业单位,林氏百货超市,已经在济南府成型。
将这些事做好之后,林时恭便开始了第二个目标,将自己的商业范围扩展到其他地方。
林时恭立马想到了他之前圈定的枣庄所在地,兖州府。
事实上,林时恭之所以考虑兖州府,是因为他在兖州府有一定的人脉,当初在枣庄也拥有了不少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一方面可以为扩展商业范围做准备,另一方面也能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除此之外,林时恭也是心系他的矿场,毕竟采矿行业,在明朝当时,可是十分暴利的。
尤其是在万历年间,盐业、粮业、茶业以及矿业是当时尤为暴利的四大行业,所以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针对这四个行业颁布了赋税新政,凡是涉及这四个行业的户口,都要加收一半以上的税款。
事实上,万历皇帝颁布这个赋税新政也是有政治考虑的,盐业加税限制出口,有利于遏制藩国,粮业加税利于打击地方豪绅与苗疆地区,茶业加税则利于与蒙古以及西域地区进行茶马贸易,这是当时的一项具有政治意义的交易限制。
但矿税的收取就有点儿戏了,当初是在历经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虚空,万历皇帝为国家财政头疼的时候,底下有个官员跳出来说,天底下最赚钱的生意莫过于金银了,如果能在矿业上加收几笔税,估计就能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了。
万历皇帝一听,当即恍然大悟,立即就颁布了加收矿税的赋税新政。
据说,后来那个提出加收矿税的官员在一次回家的路上,被一群暴怒的百姓打死了。
毕竟,赋税新政的颁布,直接导致了矿税使太监这一惨无人道的官职的产生。
不过这也不是那个官员的错,万历皇帝也是有责任的,或许是急于修复国库空虚的问题,万历皇帝直接任命十几个太监作为矿税使,越过六部和内阁,到各地大幅课税。
万历皇帝也是糊涂,如果能把矿税的事情交给六部和内阁去制定法规,比起那十几个太监,矿税制度可能要更完善许多,也不会引出后来的一系列事情。
当然这也不过是一些后事罢了,林时恭为了避免矿税使插手他在枣庄的矿场,也是有应对措施的。
济南府的商业领域稳定之后,林时恭便跟陆善州提出前往兖州府考察几日,陆善州欣然批准,林时恭便在第二天收拾行李,带着郭鹏一起前往兖州府。
听闻林时恭来了,之前受过恩惠的兖州府百姓都出城迎接,场面堪比盛事,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当地官员更加不敢怠慢,杨知府、谭知州、李知县纷纷出城迎接,之前林时恭解决了兖州府的饥情,早已令他们对林时恭充满了崇敬,再加上林时恭现在是济南府的同知,官凛权威,他们当然不敢苛待。
当晚,杨知府等人便宴请林时恭,在滋阳县当地有名的酒楼里,林时恭没有拒绝便去了,但他来到地方,看着酒楼里精致的环境以及满桌的美味佳肴之后,内心也是暗自明白,杨知府他们必定是有事相求。
果不其然,喝酒聊天不过几炷香时间,杨知府等人交换了眼色,便由谭知州语气辗转地郁闷开口了。
“哎,真羡慕林大人呢,小小年纪,便拥有如此成绩,被朝廷如此重视,不仅是解决山东蝗灾和饥情的功臣,如今还成了济南府的同知,真是少年有成,不像我们,还在为一些烦事困扰着。”
林时恭既然也步入官场了,自然就懂得察言观色,便装着样子问出了口,“烦事?能让谭知州困扰的事,会是什么事呢?”
“林大人有所不知,济宁州有一个嘉祥县,位处低地,县城外一条贯穿京杭两地的运河,由于水坝常年失修破裂,导致河水失控,造成水患,如今也引发了涝灾,给嘉祥县百姓造成了不少伤害,不只是我,我们几个也为此事烦恼着呢。”
“哦?”林时恭挑起眉头,“这事好像挺大的,怎么不上报朝廷,让负责水利的工部来处理?”
杨知府插上了话,却是蓦地压低了声音,“林大人,失修水坝的位置,在某个亲王的封地上。”
一听杨知府这么说,林时恭也就明白了。
能让杨知府以及其他官员如此惧怕,并且在山东本地还有封地的人,也就只有那么一位。
“福恭王朱常洵?”
“嘘……”几位官员冷汗直冒,杨知府声音低沉地说道,“林大人,你可要小心,福恭王这个人嚣张的很,他最忌讳别人直呼他名字了,要是被他听见了,可是要……”
杨知府没有继续说下去,反而意味深长地做了一个砍的动作。
林时恭点了点头,事实上他也知道杨知府的恐慌出于何处,水坝失修,一方面心系嘉祥县县民安危,可另一方面又担心福恭王会怪罪下来,毕竟要是上报朝廷,让工部的人来处理,这就侵犯到福恭王的领土权益了。
福恭王素以嚣张出名,像他这种人,斤斤计较可是常性了,一旦有人惹他不高兴,那便是要干砍头的活,杨知府等人自然不敢招惹,可这水坝的问题不解决,涝灾就没法处理,杨知府他们也不能不管。
正巧林时恭路过兖州府,联想到他与朱常洵的关系,杨知府等人便考虑到让林时恭来出面处理这件事。